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凯伦 《社科纵横》2007,22(3):113-114
《离骚》融合南北文化和文学风格,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创新。本文从春秋行人赋诗言志与屈赋诗缘情的关系,原始巫风仪式对比兴思维的影响,间接隐语对神话比兴的指向性三个方面管窥《离骚》对于《诗经》比兴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发展的流变问题,试图通过对北方中原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阐明作家文学产生的必然性,通过对荆楚文化性质的分析阐明《诗经》和楚辞的关系以及楚辞何以保持中国文学史前史的信息,通过对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汇合方式的分析阐明楚辞体产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传统,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 历来总喜欢把他们连成一串,真是痴人说梦。(闻一多:《屈原问题》) (一) 《诗经》出现之后,四言体诗歌没有继续发展,诗坛冷落,实际上是一片空白。两百多年以后,屈原那带有鲜明南方楚国地方特色的诗歌出现了,宏伟瑰丽,感情奔放,卓绝一世。屈原的诗歌,“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这一新的诗体,受到广泛的重视,相率仿效,掀起了诗歌创作的大波。到了汉代,这种诗体才被称之为《楚辞》,本意当是楚人的歌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熟谙《风》《骚》中的词语、语句及典故,在诗歌创作过程常常会为诗人所接受,成为自己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发挥文学的积极作用。大凡唐代诗人,没有一个未受过《风》《骚》精神的熏陶。在他们的诗作中,人们总是可以或多或少地见到《诗经》与《楚辞》语典之身影。唐代诗人对《风》《骚》语典的接受极其认真、普遍而广泛,犹如江海,不胜尽勺。仅举《诗经》"飞蓬""黍离""甘棠"与《楚辞》"摇落""惆怅""木叶"之部分语典,粗窥唐代诗人对其接受之概况,以收管窥见豹之效。  相似文献   

5.
《诗经》与《万叶集》虽然产生的年代相距千余年,然而它们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是相同的,代表着两个不同民族文学发展的源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诗经》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三百零五篇,《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收入了公元4世纪至8世纪四百年间的长短歌四千五百余首。作为民族最古老的诗歌集,它们各自充分地显示着本民族的风貌与特征。同时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文化与文学的互相渗透以及共同的东方文化体系,使这两部诗集又无不体现出许多共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瞿继勇 《社科纵横》2011,(12):93-94,105
成语是文化与语言精淬出的文字艺术,能够言简义赅传达诸多幽深曲折的意思,并以其经典概述给予我们厚重的文化沉淀。《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既是一部文学宝典,也是一座语言宝库。《诗经》中的成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与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汉书》是汉代引《诗》较多的一部典籍。《汉书》引《诗》显示了《诗经》在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多种文化领域的认识价值和借鉴意义,又体现出“《诗》以正言”的《诗》学观念,并有助于理解其具体含义。考察《汉书》引《诗》可以为《诗经》研究开启一扇新窗。  相似文献   

8.
严奉利  郭杰 《社科纵横》2008,23(3):102-104
<诗经>中的祭祀诗歌反映出的祭祀先祖礼仪既顺应了天命,又契合了人伦;<楚辞>中的祭祀诗体现出"乐神"、"娱己"的原始精神,既使自然美渗入了人的精神美,也使人的精神美找到了具象的表征物.两者都使人与天地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和统一.两相关照,先秦时期的祭祀礼仪始终关注着"敬天"与"亲人"的主题."敬天"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有变化,但其最终目的是"亲人".这样形成了"以天亲人"的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9.
柯马丁解释《诗经》的策略不同于汉儒的历史化、宋儒的伦理化以及现代学人的抒情化的方式,他运用自我指涉概念将平面的文本解读为生动的仪式搬演,奇迹般地把我们带回诗乐舞合一的原始语境.柯氏认为诗歌是不断重复的仪式表演,重复生成了诗歌赖以解读的模式化语境,进而可以通过音韵、代词、嘏辞、模式化套语等形式分析确定诗中不同的表演身份,而诗句是表演者的话语或动作,这样仪式表演场景得以展现.接受者视角使仪式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指涉性,这也是异于传统自我指涉概念之处.不过,柯氏理论尚未解决叙事性较弱之《国风》的解读问题.他虽然关注到了接受者以及同一首诗的不同历史阐释并存的现象,但并没有继续深入.我们尝试打破文学领域中自我指涉限于文本的成规,指出不同历史语境下作者自我指涉和读者自我指涉的存在,这有利于解释《诗经》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纪晓建 《社科纵横》2007,22(5):80-82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繁荣的巫风习俗。《楚辞》《山海经》为我们保存了中国古代巫风习俗的原貌。“九歌”是具有神话性质的巫术性的宗教歌舞,《楚辞.九歌》则是一部真切记载原始巫风文化的宝贵文献。“招魂”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以巫师为中心的宗教活动,“九招”“九代”则是先秦巫师举行招魂仪式运用的具有神秘性质的舞蹈。从文化渊源上看,南楚浓烈的巫风文化正是对殷商巫风基本内容的继承,《楚辞》《山海经》则是这种殷商巫风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诗经》文本的研究,可以看出四句、八句体例在《诗经》中所占比例极高,藉此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当时之社会政治、宗教祭祀、音乐习惯等诸方面,便可追溯四、八句所产生之原因,探寻其句式章法之特点,可知《诗经》中体例基本是以四句为正体、八句为次体之形式,这种句式规范对后世诗歌体制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直接规定了律诗绝句的体例范式。因此,《诗经》四、八句体例可谓后世诗歌章法句式之源。  相似文献   

12.
刘冬颖 《学术交流》2003,2(2):126-131
《诗经》不仅是文学研究者的诗歌宝库 ,也是史家的史料渊薮。最初的《诗三百》百科全书地涵盖着精神文化现象 ,历史的许多细节都在诗的具体而微的描写中体现出来。《诗经》中的许多作品对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历史状况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周人的五篇开国史诗为例 ,可以清楚地看到周人在灭商以前的历史进程。然而 ,《诗经》虽记载了许多历史事件 ,史学研究者也可从中找到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 ,但诗毕竟不是史 ,以此来考察当时社会还应参考地下考古资料 ,并与先秦的其他文献相佐证。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讽体诗总数约占305篇的1/4左右.这种体裁的诗作,在题材类型上,主要针对被“讽”对象所出现的人事处置失误、家事处置失误和国事处置失误的程度或进行正面引导、或直率劝阻、或强烈批判;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而在“议”这个层面又突出运用了“讽喻”、“谏诤”、“诘难”和“抨弹”四神表达方式,从而使“讽体诗”呈现出与《诗经》中“赋”、“比”、“兴”、“雅”、“颂”五体明显不同的思想艺术特色.从诗歌文学的发展看,《诗经》“讽体诗”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手法直接为以《离骚》、《九章》为代表的“楚辞”提供了范式.从讽体诗中得到文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西周王朝的创始者为减少和避免中央最高层出现言行和决策失误,一开始就在体制内设立了“谏官”制度,并建立了相应的政治机构和职位;而《诗经》中的“讽体诗”既为这种制度的确实存在提传了一种文献佐证,同时也以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内证了其本身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诗经》农事诗充分体现了周代重农思想。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组织以提高生产水平、将农事与祭祀紧密结合以提高农事地位、强化民众对农事的归属感以激发精神力量,是重农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将农事上升到政治高度,视为立国之本;将重农与德政联系起来,实现农德并重,是周人重农思想的两大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党薇薇 《学术交流》2012,(Z1):119-120
《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其中萧统将诗文划分为38类,并第一次将祖饯诗与挽歌作为诗歌的类型载入总集。祖饯,其实也就是一种祭祀道路之神的仪式或活动,萧统在"祖饯"类下收录了八首诗,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中一些诗歌已经很难看出祖饯的特点,更  相似文献   

16.
何梅琴 《社科纵横》2014,(4):98-101
《诗经·国风》中的伏牛山地域民歌,主要集中在《周南》、《召南》、《王风》、《郑风》和《桧风》中。其中,既有温柔敦厚的情感表达,又有率真奔放的爱情诗歌,还有缠绵悱恻的忧思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伏牛山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活动及文化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李清文  李志辉 《学术交流》2003,(11):144-147
行役是《诗经》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诗经》“行役诗”是表现行役者非人生活,抒发行役者哀伤怨愤情感的作品。动乱的时代是产生此类诗歌的社会根源。浓郁的悲剧性和强烈的“奔进”表情法使《诗经》“行役诗”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质,给读者以沉重的美感,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诗经》这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之所以被冠上“经”字,是因为它在很早就被纳入儒家理论体系之中,成为儒家理论重要的教科书。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历代儒家学者不把《诗经》看作文学作品,无视《诗经》的文学特征,把对《诗经》的诠释变成了封建理论的说教。现代的学...  相似文献   

19.
周敏 《浙江学刊》2012,(1):69-75
清代地方总集编纂、刊刻的兴盛是地域文学传统意识觉醒的一大表征。杭州为人才渊薮,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代表的郡邑诗选共同参与建构了杭州一地的地域文学传统。本文以《国朝杭郡诗辑》系列为基础文献,参考地方志、诗文集、诗话、年谱等文献资料,旨在还原《国朝杭郡诗辑》系列成书的背景环境与编纂、刊刻的具体过程,进而考察地方总集之成书与文化世家、私人藏书两大文化资本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诗被誉之为"诗史",在中国诗歌史上有深远影响,他的诗之所以涵宏深厚,是因为他受到中国文化诸多方面的影响,不仅有《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等文学方面的因素,而且在写历史现实方面的诗篇时,还深受《史记》的深刻影响。在以仇兆鳌《杜诗详注》和《史记》三家注为底本的研究中,不难发现杜诗之所以被誉为"诗史",是杜甫通过征引《史记》、学习史家笔法以及继承发扬《史记》实录精神等途径而成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