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瑶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山地民族。由于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文献对瑶族的记载不仅是零碎的,而且往往把瑶族先民与壮、苗、畲等族的先民混杂载入史书中,所以使后人对瑶族族源的研究感到非常困难。关于瑶族的来源问题,目前学术界分歧较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主张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学术界多数接受此说;二是主  相似文献   

2.
广东瑶族源远流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宋朝以前洞庭湖畔的“长沙、武陵蛮”,但南迁的瑶族先民流入岭南诸地后,跟当地原土著山民接触,经过逐代的交融,遂使瑶族文化有了创新与演变。下面介绍、剖析粤中龙门蓝田地区瑶族现存的若干特异文化,试以证实,不同地区的瑶族,因生态环境、经济形态与周边民族的影响不同,瑶族内部的文化特征亦会呈现不同特色。地处南岭走廊腹地的粤中龙门县,世代为瑶族聚居地区,现在县东北面的蓝田瑶族乡,仍居住着自称“山仔瑶”的瑶族7000余人。粤中地区历史上曾为俚、蛮、汉古代民族集散地,以至蓝田瑶族在承继、发扬本民族传  相似文献   

3.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瑶族这个古老的山地民族,有着悠久而生动的耕山民族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众多的学者专家对古老神秘的瑶族投来温情的目光,其部族依山而居,形成自己别具特色的山居文化,如“爬楼”等民俗更是趣味盎然。瑶族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对瑶族民居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4.
论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民族学、民族史的角度,以详实、丰富的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图腾崇拜、语言等材料为依据,对苗瑶民族的同源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描述,通过对比、分析后认为,苗族和瑶族是同源于秦汉时期信奉盘瓠图腾的“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  相似文献   

5.
瑶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远在我国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时期,他们就以勤劳、勇敢和智慧的英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作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以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了显著的贡献而载入史册。瑶族人民曾不断掀起反对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斗争中,产生了象兰受贰、侯大苟、侯胜海、侯公丁、赵金龙等这样英雄人物。因此,谣族又是一个富于反抗斗争精神的民族。 瑶族共有人口一百二十多万,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贵州、云南等五个省区的一百二十多个县内,其中以在广西的人口为最多,共有七十四万多人,占我国瑶族总人口的近百分之六十。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瑶族多居住山区,并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这是瑶族主要特点之一。 关于瑶族族源的问题,一些学者和史学工作者曾发表过不同的见解,概括起来,有以  相似文献   

6.
长鼓舞是瑶族地区流传最广泛、影响最久远的民间表演艺术,是融入瑶族同胞血脉之中的身体记忆和生活常识,是瑶族人民精神信仰和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瑶族长鼓舞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共性语汇,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城乡生活空间急剧变化的当下,有着标志族群形象、促进文化自觉、凝聚民族力量等重要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1400万人口,瑶族铜鼓舞是瑶族文化的精华,它广泛地流传在瑶族民众之中,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影响深远的群众性文化娱乐项目,并在兄弟民族当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桂西北的都安、大化、巴马、东兰等地,瑶族铜鼓舞更是广泛普及,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每逢红白喜事,瑶族同胞便跳起铜鼓舞,以示庆祝或者哀悼,或者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荔波县是一个瑶族人口聚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以荔波县瑶族民族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荔波瑶族民族传统文化对瑶族地区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加快瑶族地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聚精撷英的力作──吴永章教授《瑶族史》评介孙秋云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兄弟民族,人口已逾210万。她同时又是一个人口散布亚、美、欧三大洲的国际性民族。近年来,国际瑶族研究由隐转显,先后在法国、泰国和我国的香港、湖南、云南、广西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境内的瑶族,现有142万余人。瑶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学,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民间文学是瑶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反映了瑶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是瑶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作才能的结晶。瑶族民间文学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词等种类。近年来,笔者在研究瑶族民间文学过程中,发现瑶族民间文学与宗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神话、故事传说,或者是歌谣,无不渗透着宗教的内容与色彩。本文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试图阐明宗教与瑶族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梅山蛮溯源为起点,以"参考神话,还原历史"为目标,查找、梳理、辨识先秦述苗典籍,对"古越与梅山蛮"、"大禹与会稽山"、"会稽山与瑶族"、"平王与高王"、"水浸天门与伏牺兄妹"、"茅、苗、梅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究,昭显了古越文化影响现代瑶族的踪迹。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以及从中国迁徙到东南亚、欧洲、美洲的瑶族人民中,长期保存并流传着一份记录本民族历史的重要文字资料《千家峒》。据《千家峒》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重要的原始居地之一,瑶族先民曾经在千家峒一带过着非常自由、非常富裕的生活。到了宋元之际,官府发现了千家峒这片好地方,就将瑶族先民赶出了千家峒。自此以后,瑶族人民流散于南方各省的高山峻岭之中,形成了现的这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在宋元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瑶族人民过着四处流浪、极其悲惨的生活,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往千家峒的民族心理,即希望重返千家峒居住,过从前那样的生活。在这种民族心理的支配下,几百年来,许多瑶族群众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千家峒的故地。由于千家峒在瑶族历史上和民族意识上的重要地位,所以解放前后都有一些学者到湖南、广西等地调查千家峒故地,并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千家峒不是一个真实的地方,而是泛指瑶  相似文献   

13.
《瑶族传统文化》一书反映出瑶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传统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瑶族应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抛弃落后、消极的文化,尽快接受当代可持续发展观,才能赶上时代潮流,快步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瑶族民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瑶族民歌不仅承载了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情感,而且蕴含着瑶族社会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01—2021年间的"瑶族民歌"主题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统计与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20年来瑶族民歌研究经历了从其民族音乐特征、民族文化特征、文化传播旨趣及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基本探索、快速增长到逐渐趋于平稳的发展过程,并已成为了一门多学科多视角研究的地方性显学,且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团队,但各团队及机构之间的合作还不够充分并有待加强.瑶族民歌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聚焦在其音乐性、民族性、文化性等方面.瑶族民歌的未来研究将更加重视当代的学术关怀,着力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注重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融合,不断拓宽瑶族民歌的研究视野;立足整体性立场,形成瑶族民歌研究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瑶族的传统艺术形式,主要有音乐、舞蹈、绘画和工艺美术等。这些传统艺术,是瑶族人民情感的抒发和智慧的结晶。音乐瑶族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他们有传统的“耍歌堂”、“坐歌堂”和“玩坡”的歌唱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国古代民族的形成,以及不同族系间的变迁、融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早在春秋时期,中原民族对四外的少数民族即有夷、蛮、戎、狄之分;《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夷、蛮、戎狄的区分,是依据他们的生活特点而言的.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将古代民族分为诸夏组、荆吴组东夷组、苗蛮组、百越组、氏羌组、群狄组、群貊组.史前史学者徐旭生以为,把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加以总括看,我国古代三个主要的部族集团是华夏集团、东夷集团、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桂东北地区的瑶族及其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东北部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壮、瑶、侗、苗等族,其中瑶族的居住人口在广西占有相当比例。这种多民族杂居局面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古代各民族的迁徙活动有关。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瑶族的分布与迁徙情况,并考察它在迁徙过程中与其他民族之间所产生的相互影响,认为这一时期瑶族在不断迁徙中与各族彼此接近,共同开发了桂东北  相似文献   

18.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鼓舞是瑶族的民间舞蹈,是瑶族人古老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形式,它融歌、舞为一体,反映了瑶族独特的文化内容与特征,是瑶族民族历史、情感、精神与价值观的再现与记忆,反映出瑶族人民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美国人类学家李瑞的《另类中国:瑶族及其民族归属政治》从中心-边缘的理论命题出发,关注作为想象中的边缘力量的兴起,探讨了瑶族在民族国家进程中的角色和命运,为从边缘看中心的民族互动和民族认同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关于梅山蛮主体的族属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本文主张瑶族先民才是古梅山蛮的主体族群,从汉人史籍、瑶人文献及口碑、梅山教三方面对此做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