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生产力和技术是人的生存方式及其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在前资本-技术时代,人类处于自然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资本-技术的现代社会,人类处于技术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生存状态中,由于资本和现代技术的生产、消费的异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割裂,导致现代人陷入异化的生存状态。在未来社会,人类解放或自由人的联合体将实现,人与技术之间和谐相处的“技术-人类共同体”将形成,人的生存方式将进入理想状态。从对西方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的批判性超越和对未来社会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的展望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启和展开,也是一种未来社会属人的生存方式可能性的实现和具体化,马克思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根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存在论.马克思把资本确定为现代社会的本质和基本建制,现代性在本质上就是资本现代性,现代政治文明是在资本逻辑中展开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政治文明的成就,也揭示了它的限度.要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发挥资本推动政治文明的巨大作用,同时,要警惕资本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力量仍然是资本,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现代性批判理论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位置上的存量不同,使得处于不同位置的人对社会资本的拥有量有先在的差异性——男女有别尤为突出。社会资本的获得存在哪些性别差异及其如何影响女性参政是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资本理论视域出发,高度重视“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自然的需要”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于资本实现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指出在资本的价值增殖意义上,资本以“历史形成的需要”为中介,不仅发挥着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发挥着扭曲人的正常需要的消极作用.在现代社会资本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历史形成的需要”被定型为“欲求”,欲求从根基上瓦解了“需要”的客观化、普遍化、同一化和有限化的发生逻辑,代之以“想要”的主观化、特殊化、差别化和无限化的发生逻辑,在此基础上,信用制度等一系列手段被资本用来克服商品向流通过程“跳跃的惊险”,并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自我调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理论的再现是时代的要求,是不断地解构、批判和综合理性选择和新制度主义的结果。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理论有比较透彻的分析,他概括出了社会资本的义务与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有效惩罚、权威关系和社会组织等五种形式及其现代意义。在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权力将发挥很大的作用。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法治建设(传统型法制向现代法治的转变)关键时期,如何使政治权力为建构新型社会资本服务,使社会资本成为法治的补充并促进法治秩序的建构,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湘莲 《学术界》2007,(3):87-91
社会资本不仅是公民社会的基础,也是一切政治共同体的基础。公民社会与公民信任成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这也使得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有了广泛的结合。公民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资本,而且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和运作。培育公民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主体意识以及信任和宽容精神,既是当代公民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在构建现代社会资本的过程中,发展公民社会,落实公民权利,培养公民意识,对于公民文化的培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转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治理危机和治理之道的变革。治理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资本的危机。而当代中国的社会资本危机则是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结构断裂性危机。因此,实现社会资本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不仅是消解社会资本危机的根本途径,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行治道之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张当 《学术研究》2022,(4):9-13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现代社会产生了贫富矛盾、劳资矛盾以及价值颠倒等问题,对此,恩格斯具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论析。在工厂调查的过程中,恩格斯观察并记录了劳工的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状况,认识到资本制造现代贫困的逻辑;在社会现实层面,恩格斯科学地分析了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社会贫困化趋势及其灭亡的必然性;在历史发展层面,恩格斯指出了化解资本逻辑与社会贫困化的科学社会主义方案。在对资本逻辑的分析中,恩格斯不仅对现实的社会矛盾有着敏锐的洞察,而且以唯物史观的哲学视角深入问题的本质,进而建构起人的全面发展逻辑的科学方案,这使得恩格斯的思想与方法在当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现象表现为商品象征性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成为一种社会沟通、文化与消费相互呈现。产品丰裕与消费能力、文化控制与资本逻辑、追求新奇与浪漫主义是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现象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消费的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消费需要的变化,能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过分追求消费的文化意义,实质是消费异化,造成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不利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资本和资本的运营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本质特征,现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本质上是以资本的运营和扩张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扩张过程. 传统观念对资本的运营和扩张在伦理上基本持否定的看法.多数人认为,资本的运营和扩张虽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导致了财富的大规模积累和社会的进步,但无论在动力上还是在运行机制上都是一个不讲道德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人的价值构成的“内在紧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而言,人的价值由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构成。然而,在资本全球流动时代,这种有机构成状态近乎被打破,出现了人的自我价值排斥人的社会价值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二者对立性的"内在紧张"。这是资本与市场双重逻辑对现代社会作用的产物。亦即资本与市场的"自由"与"占有"逻辑是生成人的价值构成"内在紧张"之肇因。消除这种"内在紧张",需要从资本与市场逻辑出发,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物化关系是以物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关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物化关系具有双重属性,在此之上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正确地认识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双重属性,对把握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虽跨越世纪,马克思与海德格尔仍在历史本质性的那一度里交谈着。在技术与资本、强制与扬弃、天道与自我的种种人类存在方式的争论中,现代社会的历史本体论逐渐明晰——正是资本的内在否定,在本体论意义上为现代社会注入历史性根基,使得现代社会成为一种充满自反性冲动和张力的现实存在。马克思的资本内在否定性既是对当下社会存在的本质澄明,又是对人类自由进程的辩证揭示。在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历史坐标中,完成了的虚无主义将作为对资本历史的否定之否定,为人类的更高历史阶段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4.
宋辰婷 《理论界》2012,(10):80-83
焦虑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共同体验。本文尝试探究现代人的焦虑不安和意义感丧失的表现,并追溯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两次个体化进程将个人从原有的各种关系中日益疏离出来,使得现代人缺乏一种意义支撑。在简要分析了当代西方应对这一危机的学术努力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卡斯特的建构性社会认同的观点对现代人的生存意义再建有重要意义。卡斯特在网络社会深刻的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下,讨论了社会认同从瓦解到新生的分化与整合的过程,提出了社会认同在网络社会的重新构建,为现代人的生存意义再建的动态过程做出了诠释。新的规划性认同的出现是卡斯特预见的可能实现现代人的生存意义再建的药方。  相似文献   

15.
资本是现代市场经济与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资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可是,对资本范畴的理解我们过去由于深受“左”的观点影响,至今仍主要局限于西方经济学的水平。因此,从经济哲学视域来探讨资本范畴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是很重要的。资本范畴是解读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范畴兼具哲学与经济学的双重品格,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理论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运用就是资本理论的现代性,具体说来是人的理性与能动性也即是人性的弘扬。  相似文献   

16.
杨廷强 《理论界》2015,(1):6-10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现代社会的起源进行了集中分析。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是以资本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种具有历史暂时性质和过渡性质的社会形式。现代社会在形式上起源于传统社会的解体;在本质上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现代社会的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起源的分析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起源的历史性说明为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改变世界提供了根本的可能性,指明超越现代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扬弃劳动与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指出超越现代社会是现代社会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指向现代社会自身,不外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资本逻辑是现代世界的主导逻辑。但资本诸逻辑间的有机关联,亦即资本逻辑的系统结构,尚未得到澄明,甚至尚未被作为理论问题被自觉提出。对资本逻辑结构及其当代嬗变的省察,能够敞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前人关于资本逻辑系统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留下了较大深化空间。应既从人、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出发研究资本逻辑,又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切入思考人、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存在与发展;既入乎资本逻辑其内又出乎其外,以真正哲学的方式透视资本逻辑,研究其鲜活的现实和历史;还需充分运用以否定性和矛盾性为主要特征的唯物辩证法以及结构分析法、“普照的光”法、具体分析法等方法透视资本逻辑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8.
资本范畴和资本分析方法是分析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现实需要以及社会不同利益主体的客观存在与国际垄断资本的压力,共同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存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全球化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形态及其运动逻辑.社会主义社会资本运营和资本监管是资本运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环节,科学、合理的资本运营和资本监管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现代转型、大众媒介的普遍运用等多种现实因素推动消费在存在意义与行为方式上实现积极转变。消费逐渐摆脱实用性逻辑的束缚,获得与人的生存体验及存在价值直接相关的符号意义,灵韵化为主体传达内在情感的美学意象。消费的意象化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构筑起现代社会的独特景观,并为构建消费主体、维持现代社会自身的合法性提供意识形态佐证。因此,在资本全球化驱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对消费现象的批判必须依循美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双重路径。  相似文献   

20.
资本是现代社会产生的根源,资本逻辑构成现代社会的本质。资本逻辑是为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而投入、获得、再投入、再获得的动态逻辑过程,在这一逻辑下,人被彻底异化和物化,沦为商品和资本的奴隶。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发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物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对资本的崇拜影响到国民经济、日常生活与意识形态,因此我国在利用好资本的同时应该扬弃资本逻辑,走出资本逻辑带给人的生存与发展困境。马克思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资本逻辑的揭示与批判对我们思考这一课题具有独到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