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洽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李开先文学思想嬗变管窥黄洽明代中叶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日趋黑暗腐败,资本主义萌芽,新旧思想交替的嬗变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壮大,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拘谨、守成、俭约和受礼教严格束缚的生活风尚渐为奢侈豪华、越礼逾制、... 相似文献
3.
宁茂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4)
在明代文坛上,李开先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写下了大最的诗文、散曲、戏剧及文学论著,并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为明代文学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明清两代的文学家、戏曲评论家,对他及其作品评论颇多,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为“词坛之雄将,曲部之美才也。”(明·吕天成·《曲品》) 相似文献
4.
黄洽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李开先文学创作新议黄洽“寰海文章伯,东山李太常。”这是同时代人张龙冈对李开先的文学成就所作的高度评价,好友之间虽然不免有溢美之辞,但李开先的文学创作在其时享有盛誉,却是实际。李开先,字伯华,号中麓,山东章丘人。弘治十五年(1502)生,隆庆二年(15... 相似文献
5.
刘恒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71-75
作为明嘉靖年间著名曲学家,李开先的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戏曲功能方面,他认为戏曲是抒发悲涕慷慨抑郁不平之衷的工具,对戏曲功利观不无匡正;在戏曲本体论方面,认为戏曲源远流长、南北有别,文辞尚俗、崇尚金元,对戏曲本色论推波助澜;在戏曲演出上,重视演员、乐工、伴奏乐器对戏曲表演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强调场上之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任远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李开先是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在中国文艺史上,他一向以戏曲家闻名,对其《宝剑记》《断发记》和《一笑散》等大量戏曲著作,我们当然应当给与充分肯定,但是,他进入八才子却是以文取胜的,而对其散文创作,学术界却又似有所忽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7.
汪超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7-92
李开先审视反思盛行的复古思潮,体现出复古而在当下的通变意识,并贯彻于诗文理论阐述尤其在整理、研究金元词曲方面:编纂《改定元贤传奇》、整理张久可、乔梦符曲集,树立崇尚本色的金元标准,以及“不平则呜”与“悟深体正”的元曲风范,并评价明代曲坛的“词人之词”与“文人之词”。李开现同时强调于古求真的本色新变观念,汲取前人的神理气味,突出真情的抒发演绎,实现自成一家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的写定者是李开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朔方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朱星同志的《金瓶梅考证》(以下简称《考证》)重申《金瓶梅》是个人创作的旧说;他的新发现是“明万历庚戌年在吴中的初刻本确无淫秽语,到再刻时改名《金瓶梅词话》就被无耻书贾大加伪撰”;以前有人猜测此书作者是王世贞,《考证》则进一步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9.
10.
易崇辉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一般以为,鲁迅与通俗文学乃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鲁迅与通俗文学有着 诸多关系。本文从鲁迅对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批评批判以及对通俗文学创作的引导和对 小说的区分等方面,考察了鲁迅对通俗文学的关注,阐明鲁迅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革前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以描写革命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大都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素材,在神圣主题的统领下,表现出通俗文学的风格。新时期之后,通俗文学从神圣的主题中走出。以求实的原则出发,兼有揭秘的因素,颇具野史风貌。把笔触伸向被政治、历史遮掩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2.
13.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铭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9(5):48-50
在李开先和贾三近的祖辈、父辈中,有多人的名字与《金瓶梅》中地位卑贱的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名字用字相同或音同,如果《金瓶梅》的作者真是李开先或贾三近,在避讳甚严的古代,他们是不可能那样做的;再加上《金瓶梅》的作者对泰山周围的地理形势很不熟悉等证据。由此,笔者推断,《金瓶梅》的作者不可能是李开先或贾三近。 相似文献
14.
马连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情感的宣泄作用谈起,认为文学的宣泄作用有着最长久而必然的人性依据。因而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亲近那些具有强烈宣泄作用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文章认为:通俗文学作品热不但不会逐渐冷却下来,反而还会因社会文化结构的进一步分门别类而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冯小禄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
作为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一生共写了16篇作家传,都收录在<李开先集·闲居集>之九和之十.作品数量虽不多,但无论是与前代和同时代作家相比,都显得很突出.更为难得的是,他有意识地将其笔下的作家分成了两个系列,而其他人物,按我们的分析,实际上构成了第三个起配合作用的系列.而在我们习见的诗话和序言之外,李开先作家传也成了批评当代文学的重要方式.但是,这一点却没能引起文学批评和文学思想研究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许周鹣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明清两朝吴地经济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使民间部分女子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她们对通俗文学和戏曲唱本尤为偏爱。吴地女子阅读群体的形成刺激了市井文士的创作才思和民间出版界的经销热情,促使吴地通俗文学新作的成批上市。同时,民间女子由欣赏、评论到主动塑造,创作出为广大女性读者偏爱的通俗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有要求男女平等、鼓励女子自强自立的内容,对民间女子的影响颇大,甚而在近代女学肇始之际,通俗文学仍保持着新式学堂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具有民主意识的新女性赋予通俗文学以新内涵,教育和鼓励女子自强自立,自觉步入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永健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3)
明代中叶昆山腔传奇盛行之前,戏文的创作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民间演出本,例如取材于三国故事的《古城记》、《草庐记》,演唱梁祝爱情悲剧的《同窗记》,反映孟姜女万里寻夫的《长城记》,敷演刘项争霸的《千金记》等等,从内容到形式都保持着宋元戏文的优良传统,群众喜闻乐见,到处演唱不衰。与此同时,出现了一股封建文人“以时文为南曲”的逆流。徐渭《南词叙录》指出:“以时文为南曲,元末国初未有也,其弊起于《香囊记》。”《香囊记》的作者邵灿,是位迂腐的老生员,他把戏文作为教忠教孝的工具,宣称“为臣死忠,为子死孝,死又何妨?”这部戏文以宋室南渡, 相似文献
18.
丁尔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9,(2)
关于“通俗文学”的讨论已经时间不短了。回顾一下它的论争史,“五四”以来也不止三次两次了。尽管不少论者对通俗文学中存在的问题忧心重重,但是至今街头书摊仍然生意兴隆,几经讨伐却“禁”而难“绝”。 相似文献
19.
20.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吴红英指导教师欧恢章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关于通俗文学问题的思考》。文章把通俗文学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和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而寻求通俗文学的创作规律,并旁及了通俗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