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点词义的时代性──中学文言词语教学札记张志达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词义的古今不同历来是比较重视的,强调得比较多。相比起来,词义的时代性问题就讲得比较少,甚至往往被忽视了。其实,仅仅强调词义的古今不同是不够的。众所周知,今和古是相对而言的,而我们所说...  相似文献   

2.
疏忽大意是教学的大敌,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尤其要切忌。一些本该讲授清楚的文言词语,如果对它们缺乏足够的重视,疏于讲解,学生就会似懂非懂,含糊不清;一些稍作提醒就不难掌握的文言词语,也会由于教师的疏忽,可能造成学生误解。鉴于此,本文拟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将统编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中的一些古今有别而极容易被疏忽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词组,保留了大量的古今不同的词义和文言语法。人们学习古汉语时,对古代的词义和语法如果联系有关成语进行学习,就比较容易掌握。再利用这些熟知的成语去记忆一般古文中出现的古代词义和语法现象,记忆会尤其深刻。特别是教师,结合成语学习古汉语的角度出发,以成语为例,从词汇和语法这两方面,来讨论研究古今汉语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4.
有些网络词语是利用汉语既有词语产生新义或构成短语而产生的,这些词语在整体上或分别在词形、词音、词义上同既有词语有着不同的联系,从而产生一些多义词和同音词。这些多义词和同音词能激起联想,产生隐喻,增加情趣,为提高网络词语的表达效果提供了种种可能。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杨树达《词诠》收集的五百三十四个虚词,全是单音节词。这就形成了文言虚词既不同于文言实词,又不同于现代汉语虚词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既是书写单位,又是语音单位,又是意义单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言虚词,是字形、语音、词义的矛盾对立的统一体。本文想从这个角度,运用古今汉语比较的方法,对文言虚词复杂性及其形成的原因,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淮南子·兵略训〉今译》的瑕疵,从信、达、雅三个角度作了分析,指出今译或由于不谙原著思想内容,或不察语境,或误解词义,或不究语法,或不明修辞,或粗疏大意,造成译文失信、不达、欠雅。  相似文献   

7.
古文翻译的方法 ,也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所使用的各种具体方法。怎样用现代汉语的语言来译写文言语句 ,要视文言语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为此学者们总结翻译古文的实践经验 ,提出了“对”、“换”、“调”、“留”、“增”、“删”六种翻译古文的具体方法。这六个字对古文翻译方法的概括 ,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 ,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文言语句 ,谈谈这些翻译古文常用的方法。一、对译法对译法就是把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词语和句式 ,这是古文今译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对译法从性质上说是直译 ,要求翻译过来…  相似文献   

8.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①。”又说虚词“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由此可见,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大到一篇文章,小至一个句子、语气表达、前后承接等都需要借助于虚词。虚同的词法纷繁复杂,又是不太容易把握的。清代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写道:“经传中实同易训,虚词难释产”可见虚词有其难解的一面。特别是古汉语虚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很突出,因而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真正含义,首先要了解这个虚词的基本用法,词义系…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的山阴方言口语中仍保留和使用着不少元明时期的词语,有的古今词义、词形基本相同;有的在口耳相授的过程中形式上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异,形成了同义变体;有的词义有所扩大。文章择释一些有特色的词语,并举例说明用法,以期为晋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0.
搭配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同一个词在与不同的词搭配使用时往往会有不同的意义,即词的搭配意义。由于语言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存在不同的词语搭配习惯和搭配限制。在翻译这些搭配时,既要考虑到源文语言中词语的不同搭配意义,又要照顾到译文语言的搭配习惯,以确保译文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词义引申与文言教学王锡强文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所在。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如:1、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不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3、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谭嗣同》)1课...  相似文献   

12.
浅谈词语的感情色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浩瀚的词海里,词语是纷繁复杂的.但它不是七拼八凑的乌合之众,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完整的体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做不同的分类.一般地说,词语除了理性意义、语法意义之外,还具有色彩意义.词义中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感情,我们称之为词语的感情色彩.词义给人一种具体、生动的形象感觉,我们称之为词语的形象色彩.词义体现不同的交际情趣或格调,我们称之为词语的风格色彩.词义表现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我们称之为词语的民族色彩.词义反映不同时代的精神或风尚,我们称之为词语的时代色彩.词义体现不同阶级的思想或爱好,我们称之为词语的阶级色彩.总之,词义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分类解释词义的专著。就世界词典编纂史而言,它也是保存得最完整和最早的一部百科性词典。《尔雅》之所以一直受到后世的重视,是因为它既是我国古代汉语词汇学、词义学的发端,又是我国训诂学的鼻祖。它收集和整理了汉代以前的古汉语词语,解释了先秦到西汉初年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同时还提供了有关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一些知识,成为一部“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的工具书。《尔雅》不仅在我国语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来的词典学也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对此,专家早有著述,本文谨谈几点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词义的显性理据和潜性理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生学角度而言,汉语词义绝大部分是有理据可寻的。即词义同词的构成成分(语素)的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这种联系有时比较清晰,有时则隐晦难察。本文通过寻找、挖掘词义同构词语素义之间的种种因果联系,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古文今译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难度较大。如果说做好注释工作需要通古今,集大成;那么做好今译工作,不但要求消化注释的内容,而且要求补充注释所遗漏的地方。古今人在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都存在着习惯上的差异。而所有这些差异,又远非全部注释所能说明。注释没有说到而读者又不够理解的地方,需要译文发挥其“桥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译者需要比注释工作者考虑得更多一些。译文首先要求内容准确。所谓内容准确,我认为,不仅指能够译出原文的所有词句,更重要的是能使译出的词句前后贯通,融为一体,合于原文作者的思想。例如《左传·隐公元年》有“今京不度”一句,意思是: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单独看这一句,没有一个词难得理解,但把它放到文章  相似文献   

16.
方言词语探源是一项艰巨而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工作的成果,对于古今汉语的沟通,对于方言与普通话的沟通,对于语音史、词汇史的研究,对于古籍校读、辞书编纂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高阳方言中选出十多个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力图考出其来源,并勾勒出它们在词义、语音、书写形式诸方面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文学的基础,《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为此,《诗经》又是诗人们倡导学习的范本。但是,《诗经》译文的体例却出现了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国风”的翻译上。 蓝菊荪倡导以诗歌的形式再现“国风”。他在《诗经国风今译》中说:“译诗除了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最主要还得保存原作的风格形式,即是译作读起来要是诗,要是完美的诗,要有原作的风格形式,有读原作同等的感受;而决不是普通散文和白话解说。”杨任之在《诗经今译今注》中也提倡采取“写诗的写作方法,以求在译文上尽力做到信、达、雅。”这种主张也是针对一些译文只是原文的解释文章,缺少诗歌的特点,读起来味同嚼  相似文献   

18.
词义的模糊性在不同语言中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开展语言模糊性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不同语言之间模糊性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本文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词汇义的模糊性这一方面探讨了不同语言之间词义的模糊性之异同。  相似文献   

19.
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章惠康、易孟醇两先生主编的《后汉书今注今译》(以下简称《今注今译》),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现今的读者读懂《后汉书》原文有所帮助。就拿书中比较不易解读的《律历志》来说,《今注今译》所提供的译文,就比四年前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后汉书全译》(以下简称《全译》)所提供的另一种译文要准确得多,也好懂得多。下面试举几例,各以原文与两种译文互相对照。究竟哪一种译文更好,通过比较就不难明白了。一、原文:“《太初历》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牵牛八度。”(《今注今译》…  相似文献   

20.
一篇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认识的反映,也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思想感情的流露。用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是古今颇为不同的。因为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典章制度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都起了变化。这种变化给阅读古书带来了不少困难,克服这些困难须先从词语入手,这是由于词语的变化要比语法等大得多,快得多。因此,阅读古代作品,对词语的诠释是极为重要的。古人说:“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就是这个道理。本文拟就探求词义所要注意的五个方面,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