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翻译活动充满着矛盾。译者与原作者之间,译作与原作之间,译语文化与原语文化之间往往存在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如何在人本层面、语言层面以及跨文化层面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成为翻译研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平衡哲学视阈下,翻译的过程成为在纷繁芜杂的因素与选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过程,而这一动态平衡状态有利于实现翻译目的并使其效应得到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翻译补偿研究现状分析及不同层面的翻译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多如语言、文化、翻译目的、读者及译者主体性等主、客观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决定了翻译文本相对于原文而言某个或多个层面损失的必然性。为了降低损失对译文价值及译文读者理解的影响,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就有必要根据某些特定的标准对损失进行补偿。目前,国内外译界学者已经开始意识到翻译补偿的重要性,并对翻译补偿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其研究主要局限于文化、审美等层面,缺乏全面与系统的认识。本文从目前翻译补偿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翻译补偿研究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一些英汉互译实例,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审美三个层面分析翻译补偿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入手,根据威密尔对于功能目的论不适用于文学翻译这一观点的反驳,对比分析功能目的论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轨迹的契合之处,发现不论是在功能目的论中还是文学翻译批评中,文化因素,语境、读者等因素至关重要。其次,通过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实践层面进行论证,最终得出功能目的论适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4.
零翻译较为理想地处理了不可译性问题,是一种新型的翻译观.各种"零翻译"现象具有不同层面的美学价值,文章分别对外宣翻译中语言和文化层面的"零翻译"进行研究,分析其各自体现的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翻译美学,具有创新意义,旨在对翻译美学和外宣翻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探讨翻译中的风格再现问题。简要论述了风格的可译性,列举了刘宓庆提出的三种风格符号换码模式。基于这三种模式分析季羡林的《文学批评无用论》原文和张培基的英译本,发现英译本在重现原文风格上存在缺憾,无论从语域层面、词汇层面还是修辞层面来考虑,均没有达到与原文的契合;并为更好地再现原文风格提供了一些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隄“等效论”源自奈迭的“动态对等”,但早已脱胎换骨,成为中西翻译理论结合的典范。金陧的等效翻译理论旨在为文学翻译服务,因而对于文学翻译实践而言,具有潜在的指导价值。金译《尤利西斯》虽非尽善尽美,但其总体成功毋庸置疑。本文以金陧“等效论”指导下的金译《尤利西斯》为研究样本,从语音、语义、句法以及语篇等层面采撷的实例,论证了金陧“等效论”之于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翻译的等效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翻译中 ,怎样才能达到完美 ,等效呢 ?针对这一问题 ,不同时期的译者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但迄今为止还无定论。文章试图从翻译学的角度来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文中介绍了几种不同的翻译观对翻译等效问题的不同看法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处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研究长久以来忽视了翻译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译者。最近几年,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不少学者对译者主体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但主要是从阐释学的角度研究的,指出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本文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认为译者主体性还体现在文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的确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翻译研究由从属走向独立的过程入手,讨论的翻译研究走向独立的主要途径,翻译研究独立出来以后,在文化这一更高的层面汇合,形成了一个动态、开放的文化学派,从而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出现重大调整,包括翻译部分。基于这一改革背景,本文以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其在段落翻译训练中所呈现的共性错误,从词语和句子层面对翻译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到的翻译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轭式搭配悖反常理,其搭配看似硬套强加,却又能协调并进,达到一种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效果,实现了它求新求奇达意功能,让人过目不忘。翻译这种修辞手法,一定要实现它的修辞效果,以功能目的论为翻译的指导理论,在无法用汉语的修辞手法拈连进行套用直译时,要大胆突破,引申词义,用汉语的其他艺术手法如四字格、对偶以及排比等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2.
藉助德语中一种特殊的"框形结构"的句子形式,说明语言句子里的秩序的完满性以及这种完满性所表现出的思维逻辑性。以论证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命题"我们语言里的每个句子现在这样子就挺合适"和"在最含混的句子里也一定藏着完满的秩序"语言中现在句子的形式就是世界和思想共同具有的种种可能性的秩序。发现并领会语言里的这种秩序具有重要价值,因为要使句子具有意义就必得使它有一种完满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全面兼顾听、说、读、写、译的前提下,重点还应放在阅读能力的提高上,因为阅读理解是高校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语言技能。如何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前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外国人名时,人们往往查阅权威词典中的人名表和专门的译名词典,并以词典中的译名为标准译名。但是相关词典中的外国人名翻译却存在杂乱不一,不规范,内容缺失,缺少权威性等问题。这给译者造成困境,也产生了姓名翻译混乱的现象。人们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多查词典,对比查证,遵从相应国家标准,创造性地规范译名等。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Culture is defined ast“he totality of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a society.”〔1〕It's a mixture of al-most every aspect of a society,such as religion,politics,history,arts and so on.It's different among countries inthe world.For example:Willingness to commit suicidein order to prove one's innocence was popular and under-standable in some Asian countries,such as Japan andChina.While for Americans,it's preposterous.Also,for many Africans,it's absurd for people to fast whenfood is…  相似文献   

16.
语用在翻译政论篇章时常呈现口语词汇、成语、省略句、无连接词以及一些辅助语言等特征,并且具有使篇章呈现整体性的功能。译者在利用语言资源和运用语用功能时应注重读者的反映以及读者在接受篇章时的心理特征,正确处理好语用与篇章的关系,语用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这样,政论篇章便可在极大程度上达到缓冲和解决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信于原文是翻译中公认的标准或原则 ,在实践中 ,尤其是在古诗英译中 ,做到“信”并不容易。本文从诗的四要素———情、言、声、义的角度 ,论述了在古诗英译中如何贯彻“信”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佛教传入中土早期面临的首先是佛典翻译与语言交流问题,此亦为异质文化交流中首要关键问题之一。从佛教在汉代传入的词汇翻译及语言转化的历史轨迹中可以看到佛教传入我国的早期形态。其中,佛教缘起性空思想也在翻译转化中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文章重点分析汉代佛教基本词汇,如佛陀、涅榘、无我等词的音译及意译,以此说明早期佛典翻译中缘起思想的演化,以此管窥佛教中国化的早期思想演进特点。  相似文献   

19.
广告英语因其特殊的语言与功能常给翻译工作者带来一定的难度。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广告英语时在遵循“信”,“达”,“雅”的基础上,可适当的运用不同的修辞进行翻译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美感功效。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律职业之一的律师,其业务能否为律师所垄断,是否为律师垄断,这与一个国家的司法制度和律师制度完善与否有密切关系。在法律日臻完备的今日,律师业务垄断制度的建立越来越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