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彝族文学研究》是一部在彝族文学研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专著,该书将彝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首次系统地对彝族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进行了拓展和深入研究,并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为彝族文学的参照,通过对照性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点。该书的特点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对彝族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比较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罗曲 《民族学刊》2016,7(1):65-70, 118-120
进入19世纪后,中外学者开始关注彝族文化,并有不少著述问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文献的搜集、翻译、整理、出版成就卓著.尤其是106部①《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出版发行后,社会反响很大.但是毕摩文献仅仅是彝族文献中的一部分,在包括译著、彝族文化人用汉语文及其他语种撰著的作品、彝文文献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相当规模的语境下,应当树立“彝族文献”的概念,并对之进行科学分类.分类是对事物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所以对彝族文献分类的研究关系到彝族文献价值的实现.本文从《彝族毕摩文献经典译注》说起,对彝族文献的分类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那坡彝族开路经》是广西那坡彝族宗教典籍的一种,是一部反映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史诗。《开路经》在历史进程中将那坡彝族自强不息、团结友善、乐观向上的精神特质全面吸纳,又以庄谐统一的故事性内容,文白相生的表现手法和音乐性的展演形式实践着对百姓艺术性的引导和教化,在审美化的宗教文学氛围里,《开路经》实现了慰藉亡灵、教化世人、凝聚族群等文化功能,诠释着那坡彝族追求乐生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有一个特殊的乡村彝语母语剧团。剧团只排练演出过一部剧,而这部剧一演就是两年200多场。这部剧,就是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乡村艺术团的彝族母语宣传教育剧《噩梦初醒的山寨》。  相似文献   

5.
美国刘嘉颖 《民族学刊》2013,4(5):72-73,112-117
2012年,一支由彝族青年组成的电影制作小组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拍摄了一部名为《彝文之恋》的数字电影。在凉山彝区近年来由彝族制作的彝族题材彝语电影中,《彝文之恋》成为第一部主题涉及文字读写实践和“爱”的作品。本文对《彝文之恋》如何反映了彝文读写实践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展开了思考。笔者引用柯林斯和布洛特(JamesCollinsandRichardBlot)以及斯特里特(BrianStreet)对口头传统和文字传统概念划分的批评,研究了彝族的文字读写实践是如何在本土的口头文学和文字经典之间互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语境下展开,并根据阿赫恩(LauraAhearn)对尼泊尔马嘉族的文字读写,情书读写实践,和其社会变迁的研究,探究了彝人“情感结构”的变化,彝人恋爱观的转变是如何通过文字读写实践来表达以及新彝族文化身份的塑造。  相似文献   

6.
《民族论坛》2007,(10):63-63
<正>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其中位于云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在成书较早的汉文古籍《山海经》中,巫医文化时常被学者们提及。而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同样有着深厚的巫医文化。在彝族祭祖仪式中念诵的祭祀典籍《作祭献药供牲经》正是反应这种特殊的巫医文化一部书籍。折射出远古先民从巫术到医术的探索足迹。本文试从文献性质、巫医记载、不死药母题等方面对彝族《作祭献药供牲经》和《山海经》中的巫医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8.
李生福  许颖 《中国民族》2010,(12):68-69
《雪峨传说》是一部抑恶扬善、带有童话诗性质的优美朴素的叙事长诗,反映了劳苦的彝族人民与财主富翁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生活中贫与富的社会问题,同时也体现了彝族人民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彝族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光荣革命传统、喜歌善舞的民族,也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约有三百二十多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各省(区):云南省有一百九十多万,四川省有一百多万,贵州省有三十三万,广西僮族自治区有四千多人。四川西南部大小凉山地区,是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有七十多万人。云南的楚雄、哀牢山和红河地区,以及贵州威宁专区,四川西昌专区,也是彝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此外,大都分散与兄弟民族杂居。彝族分布地区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和青藏  相似文献   

10.
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排演的舞剧《凉山巨变》,是一部以反映我国四川大凉山地区的广大彝族奴隶,在党的领导下,打碎奴隶制度枷锁,从黑暗的奴隶社会,一步跨过几个世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革命变革为题材的舞剧。我国四川大凉山彝族人民,在解放后的短短十几年间,发生的伟大革命变革,是党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云南、贵州、四川彝族知名学者集体编纂的《北京现存彝族历史文献的部分书目》已经刊印发行。该目录收录了北京图书馆、民族文化宫、中央民族学院三个单位保存的彝文典籍659部。这些典籍几乎全是明清两代的手抄本和木刻本,其中还有彝族人民作为珍贵礼品献给毛主席的。彝族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众多民族中具有本民族文字的仅有的几个民族之一。彝文又称爨文,罗罗文,是历史较久的民族文字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后汉书》白狼五歌的原  相似文献   

12.
《宇宙人文论》是一部珍贵的彝文历史文献。它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实践生活和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世代积累知识,先从口头传诵,然后著书立说而流传下来的。《宇宙人文论》是以彝族两兄弟对话的形式写成的,词句流畅,比喻形象。全书分为28章,内容十分广泛。首先阐述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万物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认识;接着论述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解  相似文献   

13.
一月一日,正当人们欢庆一九六四年元旦的时候,四川省盐源彝族自治县正式宣告成立了.盐源彝族自治县在四川省的西南边沿,属西昌专区.它位于西昌专区的西北部,东接西昌,南连盐边,西邻木里藏族自治县,北界冕宁,东南与德昌、米易两县隔河相望,西南同云南省接壤.全县面积约七千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汉、藏、苗、蒙古、  相似文献   

14.
李雪章 《民族论坛》2012,(6):107-109
昭通在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核心地区。作为彝族文化的发祥地,昭通的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与其他地方彝族的文化有一定联系与共同点。  相似文献   

15.
王菊 《民族学刊》2011,2(4):85-90,96
沙马拉毅先生对彝族文学的关注,不仅体现在其早期的彝族文学创作上,而且还表现在一直以来对彝族民间文学的关注上:收集、整理和翻译彝族民间诗歌。沙马拉毅先生著作颇丰,作为其中一本的《原生态彝族民歌》,其在诗学传统、诗性表达等方面无不体现着彝族民间诗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郭新榜 《民族学刊》2010,(2):105-105
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显示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当下的彝族社区的现代化建设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罗曲、曾明、杨甫旺三教授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5月出版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一书,对彝族文献长诗当代价值的研究是一大亮点。作者慧眼独具,看到了彝族文献长诗对现代彝族休闲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并且找到了借助彝族文献长诗发展彝族休闲文化的入手法门:即实行民俗旅游与民间文学旅游相结合;在自然景物中注入传统文化内涵;用传统长诗文学作品和故事情节再现民族宗教文化;开发传统长诗文学作品中的歌舞、体育竞技文化内涵。发掘包括彝族文献长诗在内的彝族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彝族休闲文化,对构建社  相似文献   

17.
段吉福  刘英 《民族学刊》2022,13(2):105-117, 144
彝族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其民族精神、思维方式、文化观念等有密切关系,更与儒学的影响、彝族对儒学的自觉选择有密切联系。儒学在彝族中的传播、影响历史久远,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文化的关系具有阶段性演进的特点。彝族哲学思想一方面是彝族先民基于自身社会生产力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的结晶,因而深深烙下了彝族鲜明的印记;但另一方面,在彝族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儒学与彝族哲学思想交融激荡,彝族对儒学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及民族间哲学和思想文化的输入交融,提升了彝族哲学文化思想的理论水平。彝族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成为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纽带。这充分体现了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大背景下,彝族先民通过吸取儒学与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自我创新的开放品格。  相似文献   

18.
彝族题材电影的主要功能就是完成对彝族文化的传播,那么,彝族文化的传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运用身份认同的理论,认为彝族文化传播在塑造民族形象、构建民族认同等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中,彝族是资源最为富庶、多样性、原生态性最为鲜明的民族之一;彝族服饰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珍贵的科学价值,是彝族先民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也是努力传诸后代的珍贵文化遗产;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在实体博物馆———昭觉彝族服饰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挖掘、征集、研究和整合全国各地彝族服饰文化资源,建设中国彝族服饰数字博物馆,必将为彝族服饰文化的展示宣传、保护研究、开发利用和传承发展开辟一条更加实用、便捷和高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4,(8):60-61
彝族的虎头瓢和葫芦祖灵,是彝族民俗生活中的重要物象,在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80年代,彝族学者刘尧汉基于对虎头瓢和葫芦祖灵的研究,提出彝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联结中国各族的龙虎文化纽带源于远古女娲、伏羲的合体葫芦"的重要结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本文将从易学的视野,解读虎头瓢和葫芦祖灵在彝族祭祀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原理,并进而说明彝族文化与中华易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