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自九八六年宋太宗北伐失利,宋辽双方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宋损兵折将,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辽稳稳抓住了战争的主动权,以其机动的骑兵队经常地驰骋于河北大平原之上,攻城陷镇,最后迫使宋签订了城下之盟。对这段历史,人们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评价这段历史,特别对于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则持有不同见解。本文将以这个问题为重点,兼从战略战术制订和运用等方面,对宋的失败作一剖析。这点想法是否成熟,还要在实际中受到检验。  相似文献   

2.
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3.
宋太祖建国伊始非常重视北部边防,命诸大将长期驻守河北军事防御要点,并给予其相当大的自主权。宋太宗即位后,随着两次北伐的失败,对辽政策转为消极防御,在河北沿边依托塘泊布置防线,并大力调整州军设置,以增重边防形势,显示出步步为防的特点。宋真宗时期重新设置河北军事防御区域,布置了三道防线以形成对辽的纵深防御,然而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终于导致了北宋对辽军事行动的失利,承认了辽占据幽云地区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4.
评辽在夏、宋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辽、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三国鼎立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战或和,既相互利用,又互相对立。虽然宋与辽、宋与夏、辽与夏三组关系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这一时期矛盾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北宋。辽与西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与北宋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进而形成了联合抗宋的局面。其中,辽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仅直接对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在夏、宋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夏、宋关系是北宋、辽、西夏三边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宋、辽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辽统治者十分注意夏、宋关系的  相似文献   

5.
金推翻辽朝后,对辽代上京道内的州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省并.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辽上京地区国都地位的丧失、战争的破坏、交通路线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有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初,由于战争,女真人、青壮年人口大量减少。为充实后方,金将从辽、宋掠夺来的大量人口财物北迁,加速了北方落后地区的发展。金大宗为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又大规模进行人口南迁。南迁则恢复和发展了一直停滞不前的华北、中原地区的经济。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及战争期间,英国从绥靖到对抗,从战争初期的失败到战争的最后胜利,与它的国内事态发展有密切联系,国内发展推动了战争,战争又促进社会变化,人民对战后的期望是战争胜利的保证,同时又为战后的“新社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晏殊,是北宋初期重要词人。他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去年是他1000年诞辰纪念。他身历真宗、仁宗两朝,当时经过晚唐五代长期的战乱,西北与北方又有西夏与辽时刻觊觎中原,但人民极要休养生息,北宋极要太平发展,晏殊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 他是如何渡过半个世纪的生涯呢?欧阳修《神道碑铭》云:“公世家江西之临川,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一生,恰值北宋(汉族)、西夏(党项族)、辽(契丹族)鼎峙之时,这是我国古代的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作为政治家、史学家的司马光,对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十分关心,极力反对当朝执政者韩琦、王安石等所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西夏是以党项族为主,与吐蕃人、回鹘人等建立起来的王国,与北宋并存。宋太宗蔑视党项人为“禽兽”,长期以来对以党项族为主的西夏顽固地实行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党项等西北少数民族,备受宋朝边帅廷臣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以致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宋夏战争时有发  相似文献   

10.
论辽金之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金战争,是女真阿骨打奴隶主集团强加给辽的兼并战争。要弄清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对女真社会的状况、政权的性质以及阿骨打集团的阶级属性等根本问题,需作分析;其次,辽、金人、南宋人以及元末人留下来的史料,相当杂乱,需要重新考虑;最后,金朝是怎样打赢这场战争的?也需作一些对比。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利用森林树木构筑军事防御工程的传统。出于军事防御功能的需要,围绕着与辽、金、西夏、吐蕃、大理等接壤的边境,宋王朝在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以及江淮、荆襄地区进行了大量森林植被的培植和保护。从时间和覆盖的范围来看,两宋边防林的形成是宋王朝刻意经营的结果,边防林的建设与保护一直是两宋国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边防林的营建时断时续,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两宋边防的安定,并对边境百姓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宋真宗和辽国策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千年前宋辽“澶渊之盟”,是有积极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宋真宗赵恒利用“澶渊之役”,抓住了由“战辽”倒“和辽”的转折点,实现了“和辽”的重大战略决策。从此,宋辽双方形成共存双和的局面达百年之久,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汉蕃和好”的佳话。宋辽双方都为此作出了妥协和让步,都是“屈而不辱”。赵恒作为这一历史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其各项举措大致不错,尚不失为有识有谋有为的君主。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为防御辽朝,赋予边将便宜行事权,令其长期驻守,但多地位低微,领兵数少。在宋辽战争中,依据御赐阵图如果无法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甚至会使己方蒙受巨大损失,则会导致一些有为将领不得不在关键时刻突破将从中御的限制,而采取便宜行事的做法,采取自己认为更合适的作战方略。由于宋代推行崇文抑武国策,武将畏谨之风日盛,即使赋予他们便宜行事之权,也不能发挥应有之作用。而为了维护中央集权,自宋太祖始就采取诸多措施限制武将的便宜行事权。  相似文献   

14.
辽东自古就为形胜之地,所谓“负山抱海”形势险要。有辽一代一直都把辽东边界防御作为重点。自阿保机在辽东半岛修筑镇东海口长城及设置东平郡后,辽代在辽东的南部边界和东北部边界都布有重兵戍守并修筑了大量的边堡山城及其烽燧,有效地控扼了渤海、女真、高丽及五代诸政权,对捍卫辽朝东南边疆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代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是由于宋朝政府推行“崇文抑武”,军事人才遭受不正常压制,使宋代武装力量并没能在技术上取得战略优势。不过在军事训练层面的详细规制与创新,保证了宋军战斗力,在抵御外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今天的国防建设也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种世衡及其子孙在北宋形成了将门世家.祖孙三代的事迹伴随着北宋王朝始终.他们修城筑砦,招徕蕃部,在抵御西夏和辽金的进攻中往往能审时度势,出奇制胜,但由于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制约,使武将总体上难以在战场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战略才能.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金毓黻《宋辽金史》等通史和断代史著作,在叙述宋代历史方面虽各有特点,但因修史之意旨及作者之专长所囿,均未能以简明之目,统摄有宋一代历史之全貌,以成合理之叙述体系。张荫麟先生以简驭繁,拟定五章内容撰述有宋一代历史,可谓高屋建瓴,尽握其要,不仅呈现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而且包举三百余年丰富历史内涵之大端。其对宋史问题多有发轫,亦与构建宋史叙述体系密切关联。张荫麟先生构建之宋史叙述体系,对以后有深远影响,其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方豪先生所著《宋史》。  相似文献   

18.
北宋时期,位居东北的契丹辽国与西北地区的党项夏国有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夏辽关系经历了结盟、毁盟、战争、复盟的发展演变过程。夏辽关系深受夏、辽、宋三国对峙形势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辽朝与南唐的交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梳理和分析史料的结果表明,“高霸事件”是双方交聘前期的重大事件,“清风驿之变”则是双方交聘后期的转折点,它们是对双方交聘目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节点。这对于准确把握双方的关系,以至客观认识契丹辽朝的中原政策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