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两句谚语。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了《唐诗三百首》,其《序》曰:"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意思是,编这三百首唐诗,就是要验证一下这谚语的效果。由于此集编选确为精要选优,超越其他唐诗选编,读者日众。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誉。  相似文献   

2.
武侠与足球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规律,从而自己也就会写诗了。诗歌如此,散文也不例外,博览勤读对提高写作能力无疑有着极大的裨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且进行了量化的规定。“课标”刘阅读积累的具体要求,自然而然地让我们联想到古往今来人们对积累的意义的认识。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也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此话说出了读与写的因果关系:“熟读”是条件,“会吟”是结果;意在强调“熟读”,“熟读”之后才“会吟”,其实,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往往被忽略了,即实现条件转化为结果的那个“揣摩”练习;倘若不在“熟读”的过程中,揣摩体会,找出规律,诗还是做不出来的。因此,要想产生“会吟”的结果,不仅“熟读”的条件不可少,揣摩效仿的手段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读书要出声     
张传伦 《社区》2014,(32):6-7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熟读是出声的读而非默诵,后来的会吟,更应是有声的,或低回或高扬。清晨的第一声诵读,伴随散淡的阳光唤醒书房的镇日沉默,夕阳下的吟唱如云拂,吹起一池寂寞的秋水,漫漫人生长河的一帆风、一蓑雨,时时刷新青山的妩媚。这风声雨声,又被诗人赞为不假丝竹管弦的天籁。  相似文献   

6.
朗读教学的重要意义,未能引起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因此,在谈范读之前也略书一二,以求引起重视,便于搞好朗读教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些几乎成为古今读书人尽人皆知的格言警句,是古今读书人的经验结  相似文献   

7.
数词是人类文化发达的象征和标志,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于数词的运用自有其特色,关于“三”和“三”的倍数,则为其中之一,前人对它的研究已不乏文献记载,为了使后人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其规律,笔者在教学之余,以文献综述的形式试作如下分析,庶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诗三百”,真的“不会吟诗也会吟”吗?是也。然所言“三百”,并非实指,系言其多也。这种含有夸张意味,表示众多数字的数词,即为古今汉语中常用的虚数,如:三、九、百、千、万等等。近人  相似文献   

8.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都是古人在阐述“多读”的重要性。读多了才见得广,知识面才宽,思路才开阔,才会下笔千言,文如泉涌。我们不妨将古人提倡的多读用到今天的阅读教学中,借以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9.
一、广泛阅读,以丰富的语言基础为基石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呢?最根本的方法只有一个:阅读,而且是广泛的阅读。其实,中英文写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中文有很多俗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等等,英文同样如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学语文教学大纳》也规定。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都不能忽视。语文教学中不能没有朗读。然而,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教师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能直接风效的朗读方面.结果不少学生的语文水平始终不尽人意,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都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笔下就能生花了。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读者,全面提高素质水平,是我们作为教者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道出积累在作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所以我在研究作文教学的时候,不仅引导学生积累生活,还在全班范围内开展了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观点等一系列的活动。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实施了成功作文的:写前积累策略,写中仿写与渐进策略、写后成功激励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是,语文教师最头痛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许多专家、老师为此花了不少心思,得出了许多可贵的经验。有的揭示了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的揭示了写作  相似文献   

14.
<唐诗三百首>的审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三百首》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书。它深远的影响与其审美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含蓄蕴藉的风格追求、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以及熟读会吟的实用目的。  相似文献   

15.
沈文凡教授等所著《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是《唐诗三百首》全新的注本。“全新”是指在文学总集注本中有意识地发掘具体某一作品的“接受小史”研究。以文学总集中“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的影响史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模式与事例的创新。“接受小史”,“是指后代诗人从创作上继承、借鉴三百首中名篇的情况。这是‘名诗’和‘名句’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模式或事例创新,体现在“作为创作者的接受影响和摹仿借用”。是揭示《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对后代作家的影响史,以及后代作家对《唐诗三百首》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本书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篇的影响史:二是揭示后代作家“摹仿借用”唐诗名句的影响史。  相似文献   

16.
一、读 ,让课堂书声琅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历代名家论语文学习 ,无不强调“读”。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正是对“读”的充分肯定。因此 ,要保证阅读课的质量 ,必须牢牢抓住“读”这个根本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一 )重视教师范读 ,激发学生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在学生形成语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范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 ,叙述了千千万…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而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了。阅读,就是用最温暖的方法,用最潜移默化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既能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影响、改变学生。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文采横溢。  相似文献   

18.
自清代蘅塘退士孙诛编成《唐诗三百首》、近代来古徽编成《宋词三百首》以来,诗词的选注本一发而不可收,且一般都冠以“三百首”之名,以应“诗三百”之意。在时下众多的宋词选本中,江西社科院李华先生的《宋词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简称《详注》),是颇具特色的一部选注本。其品位之优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一是注,《详注》的选与注都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长处。《详注》既有普及性又有学术性,文笔条畅生动,分析深入浅出。其鲜明特色可用六字概括:“涉猎广,研磨深。”一、涉猎广。涉猎广是指这本《详注…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00万字以上,背诵至少60首古诗。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熟读唐诗三百首,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