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首次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于6月10日至1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台港文学研究会、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华南师院中文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福建人民出版社《海峡》编辑部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北京、上海、福建、广东以及吉林,山东、四川、湖北、甘肃、广西等省市的台湾文学研究、教学、出版工作者6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香港纪实文学的发展风貌和特色与其地域的文化生态关系密切,而不同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文化环境也使台港两地与大陆存在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因此台港文学经验必然形成对大陆文学的某种参照或互补.通过台港纪实文学发展概貌与特色的观照和比较,辨析纪实文学的现代审美品格、审美意义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的流变,由此为中国当代纪实文学理论研究的推进拓展,确立了新的空间向度.  相似文献   

3.
由福建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福建台湾文化研究中心和《台港文学选刊感志社联合主办的“世纪之交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青年学者座谈会,于今年4月下旬在福州召开。与会者有来自广东、北京、江苏、上海、福建、香港、澳门的青年学者和部分被邀请的中老年学者三十多人。会议就so年代以来逐渐成为文学研究新热点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如何走向新的世纪,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如果以1982年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香港、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作为起点.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迄今已有15…  相似文献   

4.
简论近代台湾与香港贸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台湾与香港贸易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甲午战争以前,台港贸易被以英商为主的洋行所控制。日本割占台湾后,台港贸易萎缩,但华商仍寻隙开展台港日三角贸易。国民政府收复台湾后,垄断外贸,台港贸易缓慢恢复。在中转贸易方面,台港两地具有竞合关系,但香港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世界文学格局中 ,探寻了当代台、港现实主义文学与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台湾现实主义文学与香港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并深入论述了当代台港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性的历史和现实动因及其对新世纪文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全国第二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九十多名台湾、香港文学研究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出版工作者和作家、评论家出席了讨论会.会议还邀请香港地区的九位作家、评论家参加.提交大会的五十篇论文,广泛论及了台湾与香港文学的渊源、历史和现状,其中关于台湾文学的四十一篇、香港文学的七篇,另外还有两篇国外研究者的译文和一篇资料性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7.
大事记     
《福建社科情报》2010,(3):F0003-F0004
4月份 1日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下设“香港——台湾商贸合作委员会”;台湾次日成立对口的“财团法人台港经济文化合作策进会”,下设“经济合作委员会”与“文化合作委员会”。双方互设机构标志着港台关系进入全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学人风采     
施议对,台湾彰化人。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生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副研究员、香港新亚洲出版社原总编辑、澳门大学原中文学院副院长。现为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相似文献   

9.
学科命名的方式与意义--关于"跨区域华文文学"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俊先生提出用“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取代通行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概念,但我认为“跨区域华文文学”的概念所涵盖的范围应该不限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它应该是中国文学(含中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澳门文学)和跨区域华人文学(中国以外地区的华人-华裔文学)的总称。就学科而言,“跨区域华文文学”应包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及世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香港“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述评艾晓明前段,在香港由岭南学院中文系,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1996年“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是一次颇富成果的大会。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新加坡、台湾和中国的学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  相似文献   

11.
暨南大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潘亚暾主编,潘亚暾、翁光宇、卢菁光三人共同编著的《台港文学导论》,已于1990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国家教委选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也是此学科中第一部全国性的正式教材。《台港文学导论》具有五个显著的特点:1、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面评介了台湾文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下旬,第三届全国台港、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大学隆重举行。四十多位台港与海外代表同一百多位内地代表欢聚一堂。会议热烈和谐,学术气氛浓厚,较有成果。 一 对研究现状的估价 本届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六十多篇,显示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成果。与第二届讨论会相比较,目前的研究已表现出很好的发展趋势: 1.从微观的研究向宏观的研究发展 如对台湾文学的研究,已有学者站在美学的层次,研究“台湾当代小说的审美追求”;或站在时代的层次,研究台湾八十年代的政治小说,评价“台湾现实文学的再开发”及近期台湾小说的创新;或站在历史的层次,“观今古之通变”,对台湾  相似文献   

13.
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以后台湾与香港两地文学的互相影响,通过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和人员交流予以实现.先后于70年代移居香港的余光中和施叔青,他们跨文化的人生背景和写作视野,使他们在香港这座跨文化的国际城市中取得优异的创作成就,成为两地文学结缘的代表.余光中以儒家入世的志士心怀和仁者心肠为中国文化造像和替中国坎坷多难的现实怀忧;施叔青则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来诠释香港独立的女性人生和百余年被殖民的历史.他们来自台湾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经验,融入香港生活的描写中而获得新的香港经验,对他们返回台湾后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承璜是一个有着扎实实践经验和丰厚资料基础的学者,凝聚他二十年研究心血、充满雄辩和机智、不久前面世的《台湾香港文学评论集》,展示了他很有特色的研究风格和学术个性。在我看来,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文集大体上呈现这样一些特点:一、注重实践,论;人表述干脆利落。此特点与作者的双肩挑身份。即既是编辑家一又是研究家有很大关系。林承珍的主要精力放在编辑方面。他是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专业编辑,不仅天天接触大量的台港海外华大文学作品,而且经常与作者们打交道。从出版的角度审视作品。与从研究的角度审视作品,其出发点有很…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习惯于把1984年12月19日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日的这一段倒计时数的读秒时刻,称为“过渡期”。在这历史的“过渡期”中,香港文学本身的香港特色日益鲜明,硕果累累,举世瞩目,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进入“过渡期”后,香港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乃至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家立足香港,放眼于全球性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文学圈,成为沟通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文学桥梁,同时也是沟通五大洲所有的华文作家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说:香港文学在“过渡期”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曹聚仁于1995年来香港后不久,分别出版了《文坛五十年》正、续编.这可能是香港文学评论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行历史考查的最初尝试.不过在五十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人更是没有.在香港各所大学,均没有人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大多散见于作家作品评论,或附属于回忆录中.这就是说在大陆开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时候,香港限于历史条件和研究力量,未能作出相对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宝岛台湾和香港,历来享有“诗窝子”的美称,是海外的诗魂翔集的所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港涌现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诗人,也诞生了众多有独特理论建树的诗论家。台湾诗人、诗论家的辛勤的创作和严肃的诗论探索,与大陆诗人、诗论家一起创造了一部瑰丽多采的中国现代新诗史和新诗理论批评史。 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大陆诗坛与台港诗坛隔绝了几十年,人们对台港诗坛的  相似文献   

18.
郑炳南早期的小说创作多幼稚、轻浅,然而,其中有些作品对香港政坛某些人物的揭露和讽刺却相当尖锐而深刻。《香港风云》是他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了香港回归前波谲云诡的政治风云。笔力触及台港两地的黑社会和台港大陆三地的警方。对亲英民主派也有辛辣的嘲讽。  相似文献   

19.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20.
所谓“都市文学”,指的是反映都市生存情境及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这是以作品题材的地域范围加以界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与“乡村文学”相对而言的。长时间内,台湾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格外重视,然而随着都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特别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进程,无论是乡土题材,或是仍耽留于农村的作家,都越来越少。在乡土文学无可避免地式微的同时,都市文学逐步兴起;进入80年代后,更以其笼罩、辐射台湾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磅礴于台湾文坛。正如台湾青年作家黄凡和林耀德所说:都市文学业已跃居80年代台湾文学主流。当然,在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不同作家的情感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特征,可以分出如下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