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但学界对其认识却一直存在很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利益范畴的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真正搞清楚,因此很有必要对利益范畴的内涵、属性等基本问题重新做出思考。利益就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需要,其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利益范畴属性主要表现为:利益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利益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利益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是否存在道德的客观性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且至今未决的难题。该难题围绕道德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讨论展开,并形成了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客观主义两派,前者肯定道德的特殊性、相对性和主观性而否定道德的一般性、绝对性和客观性,后者却认为道德是二者的统一。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道德相对主义倾向。但研究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片面的,而道德客观主义正确反映了道德本体。  相似文献   

3.
道德规范:两重性及从他律到自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道德规范形式上的主观性和内容上的客观性这两重特性,来考察道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过程,可以发现,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转换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①道德规范转换的发生是双重的(个体道德发生和属系道德发生);③道德的社会化是道德规范转换的必由之路;③道德主体背后的利益动因是道德规范转换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概率形成的历史出发,介绍概率统计学科中频率学派与Bayes学派关于概率本质的争论,即概率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争论。笔者认为概率本质上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但其使用形式上具有主观性,其主观性与客观性是辩证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利益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因而观察某一时期一个国家的外交战略是否维护了其国家利益,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应是国家利益客观性与主观性是否一致。通过研究冷战期间中国国家利益及其与当时外交战略的关系,从而认识评价当时外交政策的成功经验,以达到为建构当前中国的国家利益提供重要的参考目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与认识和道德不同,康德认为美具有一种双重的逻辑特性:"好像主观性"和"好像客观性"。一方面美以个人的情感而非概念为基础,不能通过经验归纳或理性演绎而得到证明,因而好像是主观的;另一方面,美同经验判断一样要求人们的普遍同意,好像又是客观的。美的本质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既不是纯然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任何将美还原为单纯主观性或客观性的观点都是对康德美学的误读。康德美学的独特性就在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性在审美判断中可以共存。  相似文献   

7.
意识内容唯客观性的传统的哲学解释是片面的。意识内容不仅具有客观属性,同时具有主观属性。意识内容的主观属性.不仅表现在意识对象主观属性对意识内容属性的渗透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意识活动中介的主观性和意识活动结果整理加工的主观性.以及意识活动驱力的主观性对意识内容属性的渗透。  相似文献   

8.
新闻价值是事实价值与认识价值的统一,把新闻价值的本质仅仅归结为一种认识价值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而也就无法合理地解释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新闻价值从创造到实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从新闻事实到传播主体、从新闻文本到受众。在新闻传播的不同阶段,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具有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9.
权力属性是决定权力本质和功能的基本元素,充分认识新时代审计权的权力属性,对于理解和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监察权、司法权的比较,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审计监督的决策部署,可以将审计权的权力属性归纳为十三个方面。其中政治性、独立性、权威性、法定性、辩证统一下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辩证统一下的集中性与层级性是审计权与监察权、司法权的共同权力属性,主动性、连续性、综合性、非终极性、主体主导性、相对亲历性和相对公开性则是审计权区别于监察权或司法权的特殊权力属性。对新时代审计权权力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就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若干具体路径,包括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的功能作用、优化审计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审计全覆盖、加强审计职业化建设、健全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绩效审计应用、加强审计信息公开,以及加强审计与监察监督、司法监督的协调配合等。  相似文献   

10.
利益是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也是道德作用发挥赖以依存的前提。脱离了利益的道德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成为“伪道德,假道学”,甚至是“反道德、反人性”。道德存在的合法性或者说我们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是人们正当利益的保护神。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要深刻反思道德的本质与特征,正确认识道德与利益之闻的基本关系,努力克服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中存在的“去利益化、泛道德化、道德神圣化、机械化”四个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11.
金凯 《肇庆学院学报》2009,30(1):63-65,78
音乐评论是从理论上研究、分析音乐现象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音乐评论学是研究音乐现象与规律的人文科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音乐评论学的研究对象是音乐评论现象,音乐评论的本质与属性是音乐评论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音乐评论的本质是对音乐现象的理论研究,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对音乐现象的总结、分析和评价。音乐评论具有创造性与继承性、附属性与独立性、客观性与主观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批判性与指导性等属性。  相似文献   

12.
继续争论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道德理论已经没有太大必要。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究竟是何种道德,展开研究和讨论。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纽约大学卢克斯教授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他是以对这个问题的探求而出场的。卢克斯对法权的道德与解放的道德的区分,及其利用康德路线与亚里士多德路线来检验相关道德权威性,以寻求道德问题上普遍性与特殊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之统一的建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卢克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探求,如果能放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和"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述视域中,则可能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客观性”范畴即思想的客观性。它具有两种作用 :一方面是指主观性东西和客观性东西的共同本质 ;另一方面它相当深刻地批判了主观唯物主义和不可知论 ,从而成为把唯物主义思想渗透于唯心主义体系的不自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该对有关名称涵义本身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名称涵义的本质在于名称呈现或刻画了其所指对象的某些属性,我们不能凭借名称的语词形式来判断某一名称有无涵义;名称涵义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它不同于个人的观念,具有其客观基础和主体际性,也不同于名称所指对象本身的属性,作为其产生和表达的方式的思维和语言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名称涵义具有相对指称性,在人们对对象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主要是凭借它确定名称指称;名称涵义的层次性缘于名称所指对象性质的不同,体现在不同的语句语境中;客观实体属性的无限多样性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名称涵义的开放集合性。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学的众多假设中,经济人假设是最基本也是最招争议的一种假设.非议者认为经济人假设不能代表人的全部本质,也对人的道德属性造成否定和伤害;而肯定者则认为,道德也是能够得到经济学的解释的,人们正是在寻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形成了道德的约束.事实上.对于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绝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人的人性规定去解释.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分析道德自身合理性的本质规定出发 ,揭示市场经济的伦理属性和道德要求 ,进而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场的方法,通过对贸易区位的分析,阐明了贸易区位的实体性与场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和动态性与阶段性三对基本属性,并通过贸易区位把地理场与区际贸易联系起来,指出贸易地理场理论是理解区际贸易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8.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真理范畴的逻辑辨析入手,探讨了制约真理理论发展的几个基础性理论问题。作者认为,真理问题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如何看待真与假实然性判断客观性基础的问题。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是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的几种基本方式。由于真理判断是一个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两重属性于一身的整体,故而只有将其看作外部实在与逻辑形式的统一,才能真正解决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是社会道德的基本问题。领导干部是具有职权的干部,职权与利益是紧密相联的。运用职权为谁谋利,即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利益还是为人民为社会谋利益,是领导干部道德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成立的主要理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领导于部道德的基本问题是由道德的基本问题和领导干部道德的特殊性决定的。所谓"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依靠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维系、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的这一定义揭示了道德的一般本质。道德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并随着…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中利益冲突的本质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冲突是科学研究中普遍而且严重的问题,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人类的社会公众、群体及个人利益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探讨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的本质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利益与科学家的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要求与人类认识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因而,对可能给科学认识带来偏见的利益作必要的调整或监督是控制科学研究中利益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