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籍中对周初晋国始封的情况,通常采用周成王“桐叶封弟”、“剪桐封弟”或“削桐封弟”的说法。由于这个故事饶有趣味,故常为史家津津乐道,史书上反复征引。笔者觉得这个故事极可能是由于对文字的误会而演绎出来的,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2.
我国剪纸艺术构思巧妙,大胆夸张,经过精心装裱,妙趣横生,若人喜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享有很高声誉。著名诗人郭沫若对剪纸艺术赞叹不已并热情赋诗:“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司马迁《史记》中就记载“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图象,赠给他弟弟姬虞。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型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演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工艺美术形式。到宋代,剪纸更加盛行,这时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到了明清,剪纸在民间广泛用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的《附录》中载的《洪仁玕自述》(见第五四五页)中有“甲寅由[游]上海,洋人不肯送予进南京,其上海城内红兵不信予为天王之弟,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之句,《编辑说明》第九条(第二页)并将原句中的“由”字解作“游”的误字.(有的则在“弟”之下用“。”号。)我认为这都不符合原文本义。“由”字就  相似文献   

4.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名闻中外的科学界翘楚,其《梦溪笔谈》为世所推重。由元丞相脱脱等主持修撰的《宋史》(中华书局点校本)在关于沈括亲属的记载中有明显舛误,应予更正。《宋史·目录》“沈遘”条载云:“沈遘,弟辽,从弟括”。《宋史·卷三百三十一·列传九十》:“沈遘,字文通,钱塘人。……举进士,廷唱第一……以父扶坐事免……卒,年四十,世咨惜之。弟辽,从弟括。”按:“从弟”当作“从父”。上文载沈遘正当官运亨通之际,“以父扶坐事免”,可知沈扶为沈遘之父。稽诸史籍,沈扶与沈括是亲兄弟。沈遘之祖母许氏是苏州吴县人,据《苏州府志》,《吴县志》、《曾南丰集》等载,许氏出身书香门第,相夫有道,教子有方。生育两子——沈扶、沈括,“括以文学贵显,名重当世;扶入仕亦有吏材,其幼皆母自教之。”《吴县志·卷七十六》记载更明确:“沈遘,字文  相似文献   

5.
1982年第5期《社会科学辑刊》发表的马洪路同志《辽史补正三则》一文(以下简称“马文”),以为有需商讨之处,分述如下: 一、关于辽兴宗次女斡里太的公主封号问题。马文据罗福颐《辽左金吾卫上将军萧德温墓志跋》,谓萧德温之弟萧德良即《辽史·公主表》(卷六十五)中之萧余里也,这无疑是正确的,而对《公主表》所记斡里太“封郑国公主。清宁间,加长公主。寿隆间,加大长公主”的公主封号,则认为“清宁间应为齐国长公主”,“应于‘清宁间’下加注:徙封齐国,加长公主。或径补以‘徙封齐国’四字”。此种说法是否正确,实有考察之  相似文献   

6.
说“封”     
<正> 一、“封”字的本义问题“封”之本义,过去均从《说文》训为“爵诸侯之土也”.自郭沫若提出“经界”之新解后,现代诸家改而应之者日多.郭氏认为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封”字即是以林木为界之象形.郭说之主要论据有三:①据甲、金文字,“封”之字形,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②《散氏盘》记有划定疆界之事,铭文共十八个“封”字,郭氏曰:“除井邑封道一字外,均与近人之建立经界无异”.③引《周礼》司徒之职与封人之掌中之两材料,证明“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详见郭著《甲研上册释封》).“封”之本义如以郭说之“经界”为确论,则《说文》所解当属后起之义.《说文》云:“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寸,守其制度也,公候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古文封省.土,籀文封”.按,“封”字甲骨文作(?)、(?)、(?),从丰从土,或加“又”作(?)(京津4499),正如郭氏所说,均象植树于土,以明经界.金文形体亦基本相同,如《康候丰鼎》作(?),《调生簋》作(?),或有省“土”而于丰下加“又”者,如《散氏盘》“封”字作(?),象双手植树形.小篆作(?),篆体(?),殆为(?)之讹,“又”与“寸”通,故许慎析为“从之从土从寸”,徐锴又以“从之从土”为说,谓“各之其土也,会意”.(见大徐本“封”下注),后世治《说文》者  相似文献   

7.
周公篡位考——从“桐叶封弟”的疑案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公效忠成王的事迹、桐叶封弟的佳话,几千年来,脍炙人口,仿佛这就是历史的本相,然而只要仔细考证一下,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假象。本文拟就以下问题进行考辨。一、周公篡夺成王王位的真相。探索是什么人、在何时、为了什么目的,采取什么手段掩盖这一真相的。  相似文献   

8.
殷周之际,在今晋南,有个唐国.周成王时,唐作乱,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叔虞于唐,这就是传说“桐叶封弟”的故事所指的封地,后称叔虞为唐叔虞.传至叔虞子燮,因为都城南有晋水,改国号唐为晋.晋国至晋文公时,成为春秋大国之一。关于唐叔虞的封地问题,以前有一种历代相承的说法,认为叔虞封地晋阳,在现在太原市南五十里之晋源镇.自班固、杜预、郑玄、郦道元至顾  相似文献   

9.
《辞源》第一册p197“伯”下列八个义项,其中:父亲的哥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多单呼伯、叔。”《辞源》第一册p452“叔”下列七个义项,其中称呼。1.父之弟,也指与父平辈,而年龄比父小的人。见“叔父”王力《汉语史稿》下册p506:“在上古时代,表示父亲的兄或弟要用‘伯父’或‘叔父’,不能单用‘伯’、‘叔’。到了中古时代,才能用‘伯’、‘叔’来代表父辈。例如:梁周兴嗣千字文:‘诸姑伯叔,犹子比儿。’”《汉语史稿》与《辞源》,引例最早为梁周兴嗣之《千字文》,而《千字文》乃字书,迫于四字一句,缩简称呼也未可知。《颜氏家训》为隋代文献,亦失之过晚。就本人所见,伯父、叔父单呼为叔、伯,于东晋、刘宋时已然。  相似文献   

10.
《天问》“兄有噬犬”节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天问》:“兄有噬犬,弟何欲?——易(夷)之以百两,卒无禄!”《天问》关于人事的部分,疑据楚史《梼杌》或《坟》、《典》之书,作节略并加以艺术的再创造,故叙古史特详。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贾逵曰:“梼杌,……谓鲧也。”夏、楚同为龙图腾族,故楚人视鲧(舷)犹本族的英雄,并进而以鲧名其国史。《天问》特详“夏史”,盖由此也。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翰海”(后来通作“瀚海”)一词,过去一直认为是指漠北某湖泊,当今学者岑仲勉教授考证“翰海”即今蒙古之杭爱山后,从者相继,并且,1979年新编《辞海》承认了岑仲勉的观点。对这个解释,我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翰海”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去病率师……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贵刊1986年第五期刊金德建同志的《论司马迁所见(尚书)中有〈分殷之器物〉》一文,读了之后,觉得大有商榷余地。提两点意见如下:1、《史记·周本纪》:“武王既胜殷,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器物”二字即上文的“宗彝”,《书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汉语大词典》中“封”字条释义的考察与分析,发现《大词典》对“封”各义项的设立、分合、归并不尽合理。从“封”字的古文字字形的比照和前人对“封”义注释的分析来看,“封”的本义当是“聚土植树以为地界”这一动词义,而不是《大词典》中列于第一个义项的“疆域、分界”这一名词义;同时,在《大词典》“封”的诸多义项的释义中,存在着引文注语与义项不能完全对应的矛盾;此外还讨论了“封”跟“丰、堂、葑、窆”等诸字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楚简“逸诗”《多薪》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名春 《文史哲》2006,(2):27-31
新近发表的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多薪》一篇简一“兄及弟淇,鲜我二人”中的“淇”应读作“綦”,通“繄(殹)”,而“淇鲜”当为“鲜淇”的误倒。从文献中看,墨子以“长松、文梓”作为楚地的代表性良木,而《多薪》则称“多薪多薪,莫如松梓”,因此《多薪》当为楚地之作。而其诗意则在于用松的常青来比喻兄弟之情。  相似文献   

15.
寄来《学术研究》80年第一期收到,谢谢!页78罗君报告弟讲演事,甚感,惟文中有数点不甚明暸,或有手民误排者,兹补述如下: ①“巴黎人经典”当作巴利文(pali)经典。睒子巴利文Sama(巴利文为印度语体文)此故事巴  相似文献   

16.
白坚同志的《太平天国改“六经”为“六韵”考》一文(见本刊1980年第4期),为证明罗尔纲先生所提出的洪秀全《改定诗韵诏》中的“诗韵”就是《诗经》,引用了洪仁玕《钦定军次实录》两段批评“八股六韵”的话为新证,下结论说:“‘六韵’即‘六经’无疑。由此可见,改‘六经’为‘六韵’,确是太平天国当年故事。在《改定诗韵诏》中,《诗韵》即《诗经》也可以论定了。”对此,特提出不同意见如下: 一、洪仁玕所批评的“六韵”,并非“六经”,而是指科举考试的试贴诗。试贴诗源于唐代,直到明清仍与后起的八股文相辅而行,是科举必试的项目。因其通常规定为六韵,也有八韵,故多被称为“六韵”。这与制艺文章有八股或六股,而通称为“八股”是同理的。太平天国制度有不少异于清朝之处,但其科举考试形式基本照搬清朝。张德坚《贼情汇纂》(下简称《汇纂》)说太平天国“试文亦如八股,诗则试贴。”(《太平天国》(三)112页)  相似文献   

17.
苏秦兄弟排行及事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史上的著名纵横家苏秦、苏代、苏厉三弟兄,孰兄孰弟,纷纭众说,迄今无定论;关于他们的事迹,史书上也记截不一。现依据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下简称《帛书》)提供的新证,来初步探讨这些问题。苏氏三兄弟的次序,据《战国策·燕策一》曰:“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史记·苏秦列传》说:“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遂,亦皆学”。史、策所叙,似颇相表里。但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其《史记志疑》中提出了疑问,近人也意见不一。唐兰先生认为:“《史记·苏秦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事实上苏代当是兄”;诸祖耿先生继续坚持“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就是苏秦的弟弟”的说法;《帛书》的注释者说:“苏厉是苏秦的兄或弟”可见这个问题,至今并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8.
洪仁玕《戒浮文巧言谕》,扬州师院中文系编的《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年出版)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的《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等一些新版的资料书都这么录道:“推其原故,盖由文墨之士,或少年气盛,喜骋雄谈;或新进恃才,欲夸学富。甚至舞文弄墨,一语也而抑扬其词,则低昂遂判;一事也而参差其说,则曲直难分。”其中“低昂遂判”,商衍鎏《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却作“低昂远判”。我们认为:该作“远判”。查《戒浮文巧言谕》收在《钦定军次实录》卷内最后一篇,原刻本是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1861年)新刻的,1957年在江苏常熟发现,今藏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原刻本也作“低昂远判”。其实,  相似文献   

19.
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八 ,从《南岳倡酬集》中录下《路出上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联句》和《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联句》两诗 ,系之朱熹名下。其实 ,这两首诗并非朱熹、张、林用中三人的联句。前一首诗是张所作 ,在张《南轩集》卷二中 ,题目上无联句二字。从该诗所云“竹舆不留行 ,及此秋容霁” ,“昔游冰雪中 ,未尽登临意”来看 ,此诗显然写在朱、张、林乾道三年 (公元 116 7年 )十一月共游衡岳之后的一个秋天。后一首诗是朱熹所作 ,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中 ,题为《自上封登祝融峰绝顶次敬夫韵》。在资料的可靠性上 ,《晦庵先…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术界流行的王维生卒年说有二: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著为699—759;清赵殿成《右丞年谱》著为701—761。二说的根据均为新、旧《唐书》。新书载:“上元(760—761)初卒,年六十一。”旧书载:“乾元二年(759)七月卒。”据我们考证,谭、赵两说都有问题,王维集中有《谢弟缙新授左散骑常侍状》,其尾系年月,乃上元二年(761)五月四日,谭说卒年为明显不合理;王维弟王缙两《唐书》均明著“建中二年(781)死,年八十二”,即其生卒年为700—781,按赵说王维生年反比其弟迟一岁,亦为明显不合理。造成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王维享年六十一岁之说是不可靠的。查王维集中有一篇《责躬荐弟表》,表中向皇帝历数自己五不如弟王缙之后,接着写道:“顾臣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