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方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86-87
“引用”,就是说话或写文章时,引进现成话或可靠的资料数据等。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在文化繁荣、文体众多的今天,引用的范围在扩大,形式在变化,种类在增多。因此,本文意在引用的类别上,作一点探索性研究。一有的引用,是直接引进原话(或原文),而有的则只取其大意,不用原文,根据这一内容标准,就可把引用分为真引(直接引用),意引(间接引用)。真引直接引进现代成语或典籍资料、原文的引用方法,叫真引或直接引用。这是一种语意兼收的引用。由于是对原文的直接引用,不作更改,所以一般加引号,如:(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 相似文献
3.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篇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引用的性质、定义、类别和运用准则,确立了引用的修辞格地位。如首次把引用大别为两类:引事和引辞,奠定了引用的分类基础;反复申述引用的运用准则:贴切自然,开启了后世文人学士对此的深入探讨。《文心雕龙.事类》篇为引用修辞搭起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为建构系统的科学的引用修辞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曾毅平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无标情绪语”是当代小说中引人注目的言语现象,它分为词语无标连缀和句子无标连缀,修辞功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言语的立体化、音乐感与蒙太奇效果和信息浓缩,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它具有无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6.
黄春燕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0(2):93-99
比附援引是中国古代司法适用中的一项技术,其在司法领域中的运用与中国古代的“比类”思维形式有关.中国古代在“比”的推理思维和“类”的类型化思维下形成了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比类”思维形式,比附援引则是比类思维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运用.“类”思想作为比附援引司法实践的哲学基础,保证了比附援引司法技术的合理性与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汉语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引用修辞实践。本文阐述了引用修辞生成的历史文化根源:一是尊古崇圣的思想意识,二是对含蓄美的崇尚,三是文人追求风雅、表现才学的创作心态。其中尊古崇圣的思想意识是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郑荣馨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4)
张弓提出的“寻常词语艺术化”理论是很有价值、富有创意的课题,但又存在欠严密、完备之处。文章认为胡宗哲对“寻常词语艺术化”的归类不当。“寻常词语艺术化”既不属于消极修辞,又不属于积极修辞,而具有独立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家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6)
美国叙事学家费伦说:"叙事就是修辞"。而本文认为,叙事是一种表达。同样以波特的《魔法》为例,五个讲述者的讲述,就是五种不同的表达,因而赋予了"魔法"五种不同的内涵。表达是人们的一种意志活动,它包括没有被物化的表达和物化了的表达。根据受事载体的不同,表达还可以分为绘画、雕塑、音乐和用语言文字进行的表达等多种形式。作为一种表达方式的叙事,是对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马树春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5):99-102
如今 ,“引词入文”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修辞现象。从艺术上看 ,有明引、暗引两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 ,有正引、反引和泛引三种情形。这种引用具有增强表达效果和强化艺术魅力的双重修辞功能。前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有利于” :有利于刻画人物 ,有利于揭示主题 ,有利于点染意境 ;后者则指读者因此而产生共鸣效应和同构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