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科学哲学的认识论采用静态、隔离的态度来看待科学认识中的主体与客体关系,并且将科学的内部与外部严格分离。科学实践哲学批判了传统认识论对于主体与客体的人为隔离,认为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介入、共同生成,二者融为一体、无法区分。基于复杂性思想的整体认识论立场反对上述两种极端的认识论态度,强调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可以区分、无法隔离,即"分而不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关联的范畴,它们在实际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演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新哲学及其体系时,不仅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考察、阐述客体和主体,同时还考察、阐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综观他们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论述,可以概括为相互作用的表现、相互作用的方式、相互作用的规律等主要内容。第一、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马克思认为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而存在,更重要的是它们还通过相互作用而演变。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是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着双向的运动。就是说,在主体和客体的  相似文献   

3.
“建构”(construction)一词源出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发生论识论原理》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认识的个体在与外部客体进行相互作用的活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的“自我平衡调节机制”逐步建立起思维结构和认识对象的概念以达到对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客体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引用“建构”一词同皮亚杰的原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有其确切含义.所谓科学认识的建构是指科学认识主体(科学劳动者)在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有目的地观察或运用各种科学认识工具和手段对科学认识客体进行作用,对所获得的有关对象诸信息要素或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加工和处理,或构造新质信息并使之概念化、形式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操作.建构是科学认识的动态机制,是科学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反映认识对象本质规律的过程.因此建构正是根本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体现,是科学认识发生、发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体、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体是构成主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则是客体系统的三种基本形式。社会主义主体与客体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质的规定性,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相互转化而形成生生不息的辩证运动,并与哲学基本问题即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既相一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哲学进入后实证研究阶段,关注焦点从科学理论转向科学实践。在这一研究中,西方学者逐渐形成了一种“赛博”的科学观,即指科学进入了一种人与物的混合本体论,科学认识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相互作用,人类与机器耦合的结果。在这种科学观中,自然与社会的界限,主体与客体的界限消失了,从而进入真实意义上的“后现代科学哲学”阶段。二战以后,科学与军事的联姻产生出来的一系列科学,如控制论、计算机、自动化工程、生态学等映证了这种“赛博”科学观何以显现问题,这表明赛博科学与赛博对象是二战后文化的一个关键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客体作用于主体并在主体中形成其映象(概念、理论等抽象形式表现着的客体映象)的过程是科学认识过程。相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观实在)使其成为真正认识论意义的客体(即人化客体与人工客体)的过程是科学实践过程。前一过程是由主体中的科学认识结构调控的,后一过程则是由表现认识结构外部功能的科学智能结构支配  相似文献   

7.
存在论视域中的生态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红兵 《河北学刊》2005,25(3):14-19
生态哲学理解的存在是由生态科学关于自然生态存在的认识引申出来的,是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本身即是一个价值系统,它是由不同层面构成要素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构成的动态网络。从人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关系来看,环境对人具有双重价值,即“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人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最高的内在价值, 同时对生态系统的发展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生态哲学并不否定人的主体性,但它主张从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高度探讨主体性的内涵,将主体理解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主客体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生态思维是对古代整体论思维和现代主体性思维的辩证发展,是整体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刘冠军 《学术论坛》2003,20(1):15-19
从本体论角度看 ,马恩没有创造“体系哲学” ,没有刻意创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但从科学认识论角度看 ,马恩又创造了“有体系的哲学”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子系统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论体系或科学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近来,关于主体、主体性问题又成为我国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在争论过程中,尽管人们可以持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分歧意见,但从各种意见所取的基本思路和总体哲学框架来看,都是承袭了已被马克思所扬弃的狭义“单一主体——客体”两极框架。笔者认为,这一模式所固有的不可忽视的缺陷,迄今仍然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理解上的偏颇,因此理应加以纠正。本文仅就“主体——客体”框架束缚中的各主体观的缺陷作出分析,进而在“主体——客体——主体”新框架中对主体作出新的界定。一、对关于主体的诸哲学观念的评析所谓“主体——客体”框架,是指将主体的考察限定在单一主体与客体两极相互作用的结构中。这一框架的主体观有以下几类情况。  相似文献   

10.
合法性是现代政治分析的一个关键术语。尽管理论界已从不同角度对政治合法性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也存在诸多理论分歧。作为整体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实际上是由各类政治主体为赢得政治客体的合法性支持,围绕政治合法性基础的构建、维持与维护而在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因而单维构建的合法性是不存在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这个体系构成了系统。  相似文献   

11.
论空间生产力系统卢嘉瑞一、空间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宇宙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它是由无数种物体构成的,各种物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此决定宇宙整体永恒的运动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叫也还指出:“我们所面对...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诸多要素、诸多微观个体按一定结构组合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社会现象的统一整体,即以社会现象为要素构成了社会系统。社会系统有其自身特点,社会系统的结构反映着系统存在的方式以及系统内部要素相...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认识的建构活动(关于科学认识建构的涵义参见拙作“论科学认识发展中的建构特征”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从整体上来看,可分为认识主体的外部科学实践活动(简称外部活动)和内部思维操作活动(简称内部活动)两部分.这两部分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只是为了考虑问题方便,才分别研究.科学实践活动受思维操作的指使,甚至可以看成是思维活动的“外化”,而科学思维操作活动的内容和规则则来自科学实践活动,并受实践活动制约,是实践活动的“内化”.无论是活动还是作用,二者都交织在一起.外部活动作为主客体双向相互作用的中介系统具有两重性,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当它面对外在世  相似文献   

14.
网络认同是人在网络化的生活场域中,通过网络实践活动建立起来的反思性共识心理。网络认同的整体系统包括了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载体要素三大基本要素。主体要素包括主体行为、主体思想、主体关系要素;客体要素包括客体内容、客体活动要素;载体要素包括实在载体、时空载体要素。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通过载体要素构成了网络认同的两极,三种要素及其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网络认同。  相似文献   

15.
系统科学,系统方法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迅速发展,在许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这必然推动哲学系统方法论的发展。因为人们只有对具体的各门科学的系统方法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才能进一步综合、概括、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那么,作为哲学方法论的系统方法,究竟有哪些基本特征呢?我觉得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普遍联系、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思想是系统思想、系统方法的核心和精髓。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和它各部分相互关系中去观察事物和现象,从总体出发,从整体与部分、各个部分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把握对象,把事物现象看成是普遍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客体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少哲学论著来看,许多作者论述哲学基本问题都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列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的文章则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以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概括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等等。笔者认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社会历史观的一  相似文献   

17.
<正> 认识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关系系统。全面分析认识系统包含的各种要素,对于深入研究认识论的研究对象,揭示认识的本质、结构、功能、发展规律,推进人类认识活动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哲学界有人提出,认识系统由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介于主体、客体之间的认识中介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笔者认为,除上述三种要素之外,认识环境也是认识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论价值的含义、要素和生成的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价值的哲学问题,引起了我国哲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兴趣。然而,人们对诸如“价值”、“价值认识”、“价值真理”等基本概念的理解,还存在着分歧。目前,学术界普遍流行“价值”是由“主体与客体”构成的“二要素”说。笔者认为,仅仅从静态的、实体的方面去考察是远远不够的,比较科学的方法,应该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实体与特性相结合的方面,去揭示价值所蕴含的要素、特点及其生成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任何一种科学认识活动都是基于科学认识主体固有的本体论承诺,在认识论意义上,以科学方法为手段来进行的。这一认识模式中,承认并且确认科学认识对象(即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成为科学认识的理所当然的基本前提。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理学的发展,迫切要求对这一前提作全新的认识和深入的阐发。本文依据客观实在在科学认识过程中与认识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方式的不同;依据认识主体在认识中对客观对象把握的程度的不同,将通常所讲的实在划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认识:自在实在;对象性实在;科学实在。  相似文献   

20.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发展系统。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关键,就是从社会系统内部而不是外部,从一般与特殊、层次与结构、自然与社会、客体与主体等不同维度,揭示出社会发展动力是多重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