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阐述了江苏沿海海洋渔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认为沿海开发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开发、环境污染等因素对海洋渔业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为促进江苏海洋渔业持续发展,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防止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海洋渔业转型是国家和民众基于海洋资源环境压力而做出的一项理性选择。海洋渔业转型主要有四种路径:一是由捕捞向养殖转型,二是由粗放型养殖向生态型养殖转型,三是由传统渔业向休闲渔业转型,四是海洋渔民转产转业。在海洋渔业转型中,社会文化发挥着或潜在或显性的功能,就其效果而言,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从优化海洋渔业转型的政策思路而言,需要扭转单一的"国家视角"和"工程—技术"思路,建立民间社会的参与机制,注重地方性知识的挖掘,进而更好地促进海洋渔业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渔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中国建立有效海洋渔业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回顾中国海洋渔业保险的历史发展,考察国外海洋渔业保险的做法,提出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建立中国有效海洋渔业保险制度法律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法制的症结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渔业限额捕捞是克服海洋渔业资源"公地悲剧"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我国已经初步建立海洋渔业捕捞限额的法制框架,逐步施行捕捞限额将成为海洋渔业管理政策的重点。但是,现有规定过于简陋,较为原则性的规范易于回避具体操作中的问题,以致我国海洋渔业限额捕捞难以从纸面落实为行动。海洋渔业总可捕捞量的确定是限额捕捞的前提,需明确相关海域、鱼种及建立较为完善的渔获统计报告制度。海洋渔业捕捞限额创设的捕捞权属于特许物权,具有可转让性。因此应当对海洋渔业捕捞限额流转的主体和程序予以限定。我国应当健全海洋渔业限额捕捞的监管机构,加强实时管理和后续监督,完善法律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对我国海洋渔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洋渔业出口、对水产品加工企业、远洋捕捞、海水养殖和渔民增收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金融体制,为金融支持海洋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出口;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着力优化海洋渔业结构,促进海洋渔业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增加渔民收入;完善渔业发展政策,保障渔业持续稳定发展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海洋渔业权益维护研究涉及海洋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和交叉融合的研究特点。系统梳理和评述国内外海洋渔业权益维护研究文献,认为现有国内研究虽然在海洋渔业权益的理论内涵、国际争端表现、维护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在多个研究层面还存在许多盲点。未来中国海洋渔业权益维护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空间,在理论层面要明晰海洋渔业权益及其维护的理论机理,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深入研究现有的争端解决机制,提炼出对中国海洋渔业权益维护有借鉴意义的国际经验,进而探索解决中国海洋渔业权益维护的机制、实现路径以及法律制度保障等科学问题,为解决现实中的海洋渔业权益国际争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无论是内陆渔业还是海洋渔业,都在探索转型之路。就前者而言,其转型的基本方向是由粗放型渔业向生态型渔业转型、从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型。但是,较低的生态技术转化率、单一的渔业结构和遭受污染的外部系统对渔业转型构成了制约。就后者而言,强制性的国家政策、遭受污染的海洋环境以及新生代渔民对新型生产生活方式的选择,是推动海洋渔业转型的重要动力机制。但是,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系统对海洋渔业转型构成了制约。就未来发展而言,实施生态养殖,延长产业链,是我国渔业转型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矛盾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形成,而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研究和应用。海洋渔业发展也具备循环经济的特征,因此我国海洋渔业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必须将循环经济理念与原则贯彻于其发展的观念、技术、制度、资源利用、消费、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海洋渔业转型是现阶段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是海洋渔业资源日趋衰竭、海洋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给人们带来的一种理性思考.海洋渔业转型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可分为原因子系统、动力子系统、支持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各子系统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系统之间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充分体现了系统的功能大于单个子系统功能的简单相加,进而确保整个转型系统的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10.
目前理论界较普遍认为产权是影响渔业资源衰退的重要原因。然而对于渔业资源来说,其流动性、公共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强互补性等决定了明确地界定产权将会付出较高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产权是可选择的,以海洋渔业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为基点,突破地域行政划分限制,阐释集体产权,并利用模型和数据分析验证集体产权下海洋渔业资源优化结果。同时提出在海洋渔业资源中强化集体产权理念,以促进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有感于德、日侵渔,由渔权受损而迫感海权旁落,于清末提出“护渔权,张海权”,“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等渔业思想,并通过筹办渔业公司、宣示渔界海图、倡办水产教育、推行渔政管理、制定渔业法规等五个富有典型意义的实践,诠释其渔业思想。综合张謇的渔业思想,其核心可以概括为“渔权即海权”。他不仅率先揭示渔权与海权之间的关联,而且提出以渔界厘定海权边界之思想,避免了空谈海权,却不知其边界的窠臼。  相似文献   

12.
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渔民从业环境逐步恶化,收入增长明显减缓;大多数渔民只具备单一捕捞或养殖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一旦弃船上岸再就业困难大;渔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差距很大,保障政策不足、资金不多、项目少、覆盖面窄。加强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对于解决民生问题、体现社会文明公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认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保障基本线,准确界定保障范围;积极创造条件,帮助渔民实现再就业,解决渔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3.
《老人与海》——一座瑰丽的冰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人与海》通过描写桑提亚哥出海打渔的故事,反映了海明威这个知识分子在人生道路上探索人生哲理的过程。海明威用朴素的语言,不动声色地讲着普普通通的故事,而把自己的真实意图藏得深深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研究了嵌入式GPS出租车监控调度系统的无线通信技术.说明了使用Wavecom Modem实现GSM短消息的通信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技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一般的科技传播和科技文化的传播,它是指科技在整体人类文化层面上的传播,也就是科技要达到文化层次的传播,或者说通过这种传播要产生出整体性的文化效应和意义。科技的文化传播在面临现代性和前现代问题时,需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既要发展科技又要解决前现代和现代性问题时,更需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对南海诸岛的主权维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之际,东西方列强不时非法勘测、侵扰中国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严重威胁中国海权。在与列强斗争的过程中,晚清政府的地方政府官员运用国际法中的有关规定与列强交涉,最终收复了被日本占领的东沙岛主权,并向国际社会宣示对西沙群岛的所有权。与此同时,晚清政府根据国际公法和各国的海上实践,提出了"水界"区、渔业区等海域主张,以捍卫中国南海权益。晚清政府维护东沙、西沙群岛的一切措施,都符合近代国际法的"自护之权"以及"条约"确定的领土界限和领土所有权等准则。晚清政府维护海权之举,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在目前中国的外交斗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线路交换、消息交换、包交换,虚拟旁通和直通的平均通信延迟时间以及直通的平均请求响应时间进有了分析。比较指出,直通的平均通信延迟时间和平均请求响应时间最短。因此,直通通信技术在超级并行/分布计算机系统中,是克服互连和通信障碍的最有效的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因农、渔等产业发展而逐渐兴起。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不断扩大围填海项目的规模,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沿海滩涂湿地遭破坏、红树林等植被遭破坏、渔业资源衰竭、港口功能弱化和填海房地产质量低劣等负外部性需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需从环境、行政管理、社会政策等领域全面出发,因此,在进行规制围填海项目时,需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规划、严格审批、建立“专家一公众一政府”的三维评估审议系统的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逐鹿问鼎。齐国由姜太公受封时的方圆百里的小国,发展成后来的"膏壤二千里"、"粟如丘山"的东方滨海大国,历时八百年,谱写了史书上的辉煌篇章。纵观齐国国力强盛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是齐国充分开发利用"鱼盐之利舟楫之便"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与齐国的海洋经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就齐国海洋经济文化之海洋渔业文化、海洋盐业文化、舟楫航海文化和丝绸商贸文化四个方面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浪潮 ,交往与技术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密。交往已不是作为哈贝马斯所认为的外在于技术的因素 ,而是内化于技术之中。它不仅表现为对技术需求的拉动 ,促进技术的传播 ,而且还影响技术的发展方向 ,有利于抑制技术的异化。技术成为交往的“主体—客体—主体”三级结构中“客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的进步改变着交往的结构 ,而且促进交往功能的增强。两者在现实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表现为一种“技术—交往动态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