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梁启超、鲁迅、陈独秀三位思想启蒙者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一问题时,发现了"人"在变革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可是中国国民从来都没有争得做社会主人的地位,所以,他们分别从道德、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化即"立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发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影响.为《新青年》作出贡献的有一大批杰出的先进知识分子.就反封建思想深度而论,陈独秀比不上鲁迅,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陈独秀更远落在李大钊之后.但纵观全局,陈独秀对《新青年》的影响是全面的,又是其他任何人不可比拟的.陈独秀是《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的创办人.从创刊到终刊的七年间,除了一九二○年十一月到次年九月这段时间外,他一直主持编辑部工作.作为刊物的主持者,陈独秀的作用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新教育是启发的、主动的、实用的、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而非灌输的、被动的、形式的、与社会相脱节的.他的新教育思想涉及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各个方面,并且他无时无处不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最后,对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鲁迅的历史中的命运似乎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两极牵挂”。所谓“两极”,就是历史评判的两个端点。鲁迅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几乎从一开始(当然也是直到今天)就被置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体系之中,同时每一种判断体系又都不断在针对鲁迅“说话”,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两极牵挂”概括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之“结”。值得注意的在于,对于自身在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这一命运,鲁迅显然早有一种惊人的自觉,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这又成为了鲁迅本人的自觉追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概括鲁迅作为“结”的意义:鲁迅的文化与文学选择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各个关键部位,从而牢牢地“嵌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各个思潮、思想系统,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嵌进”而非其固有的自然肌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总是“赫然挺立”,与其他种种思想发生着复杂的纠缠——要清理现代中国诸多思潮都必定要返回鲁迅,但仅仅清理这些思潮却又不能理解鲁迅。这就是鲁迅存在的复杂性,也是他如此“扎眼”如此难以“消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鲁迅早期主要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对现代西方文明扼杀人的个性、禁锢人的心灵进行了批判.中后期,他着眼于中国社会现实,对启蒙价值观念引进到中国后产生的移植性、空幻性问题进行了思考.鲁迅还对自我的启蒙者身份进行拷问,批判了启蒙者的偏执与狂热,揭示了启蒙者被迫放弃启蒙无路可走的处境.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鲁迅与陈独秀等人《随感录》的比较,分析了他们在《随感录》内容指向、提炼与构思、文风特征及艺术品性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对比性显示了鲁迅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独异视角和艺术上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说过自己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感到与鲁迅心灵相通可能是在深层次的心理体验和性格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强烈的孤独者的感受和抗争心态.以及极其自尊、极为敏感,反对恕道和中庸.在表现形式上,鲁迅主要是通过小说、散文特别是杂文等文本呈现,毛泽东则主要通过讲话和少数的文章反映.通过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深刻而独特的体验和批判,鲁迅一生致力于个人主体精神的确立.而这必然会与强调理论权威和绝对统一的文艺体制相矛盾冲突,于是有了胡风的悲剧和毛泽东对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回答.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安人。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早期无产阶级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然而,陈独秀是一个不成熟的思想家和革命领袖,他的政治思想十分复杂,既充满真知灼见,又不乏缺点错误,突出反映在其民主思想的演变过程中。陈独秀关于民主的论述是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师鲁迅和胡适,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有独特的教育见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无论对当时还是当下都有重大影响,不过他们的侧重点并不一样.鲁迅以"立人""救国"为目标,关注全民教育,强调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胡适的教育观带改良的性质,关注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强调教育设施、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知识分子对民族进步的思考,对其进行比较认识对新世纪教育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的人格带有浓厚的身份性特点。近代民法抛弃了身份人格而强调人格之平等,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民法典的建构。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法提出了人格权概念并对其进行规定。从本质上来说,人格权乃是自然人基于伦理人格而享有的,在实定法中得以确认的自然权利,其应属于私权利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学艺术中表现善与恶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音乐、绘画艺术作为表现和强化“善”的手段 ,呈现出崇扬美德、表现和谐、追求圆满的特征。而西方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却表现了善恶冲突 ,甚至突出了“恶”来反映现实 ,揭示人性 ,从而表现出暴露阴暗、紧张冲突、综合繁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于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 ,仅从史家观点和幻化形式入手 ,是偏颇和形而上学的 ,并使之失去了反封建意义。其“鸟鹊添河”幻化形式乃是一定历史阶段审美主体审美意象外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审美角度阐释牛、女爱情故事及外在形式 ,具有更为直接和普遍的意义 ,并能感性地揭示其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5.
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动物与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二项结构”,人与对象的关系“三项结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对象的观念化和观念的对象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间需要借助于实践工具 ,建立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及通过语言符号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普通高等学校扩招后本科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着力通过教育管理的创新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就业压力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劳动力市场 ,尤其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是导致我国资本深化的重要原因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限制了劳动需求 ,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降低了投资的积极性 ,间接引发文凭教育过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是缓解我国资本深化、教育深化的重要措施 ,也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8.
善恶评价是一种认识活动 ,其认识活动的实现必须依据两大要素 ,即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因此 ,分析与探讨善恶评价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地把握善恶评价的活动机制和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现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以科教结合为核心理念的洪堡大学理念,就是“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的理念。其体现在“教”上,就是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和使教学过程具有探索性;体现在“学”上,就是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提出现代工程实践教育一些新的构想和进行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信用缺失与权利义务的失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权利与义务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内容,也是信用关系的基本内容。信用虽然表现为对于人们交往活动的基本义务要求,但其实质却是对于权利的承认与尊重,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信用秩序赖以建立和维持的基础。社会信用缺失的根源在于权利与义务的分裂和背离,因此,重建信用的核心在于为守信者提供利益保障,使背信之人受到应有的制裁,恢复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在信用秩序的重建过程中,制度具有关键的作用。只有道德的价值导向与制度的利益导向的有机结合,社会信用秩序的重建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