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是各种书体中最规矩、最标准、最具通用性的一种。“楷”者,楷模之谓也。楷书,以其法度严谨、笔笔不苟,故为学习书法的门径。诚如苏轼所言:“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闻庄语而辄放言,未足道也。”可是,在一些初学者眼里,楷书四平八稳,写起来很受拘束,又没有什么艺术性。于  相似文献   

2.
正我与钟义参先生结识十余年,今见其书法令我震撼和感动,促使我提笔有感而发。其书法融合了古今名家之隶篆,"有法""有我"跌宕起伏,情出于己,欹正相生,神接古人,笔随意走,大化求真,既重传统,又重创新,浓淡干湿,游刃有余,自成一格。何以谓之?义参先生十几年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追求高古典雅之意境,读书读字,苦修心性,力求"艺"与"道"之统一。临习柳公权、颜真卿和欧阳询及"二王"诸家,更觉求新求变之重要。  相似文献   

3.
2 0世纪中国书坛存在着一个由李瑞清金石书风开端 ,借助于高等教育承传功能历经胡小石、游寿等人接踵施教形成的具有创新意味的流派群体———金石书派。这是一个集书法创作、教学与研究三位一体的高层书法教育群体 ,他们在书法学科理论上的建树 ,为一般非高等院校书法流派望尘莫及。在他们身上印证了高等书法教育在本世纪被尝试、被实施、被维护的历程 ,其教学性质和内容标志着我国书法教育从写字的实用立场向书法艺术性的转换 ;其承传单访单授的课余性 ,一定程度上保留着传统私学的形式 ,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欧阳中石老师一生爱好广泛,博学多才,颇具传奇色彩。他著书达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多个学科,京剧为奚派嫡传,书法更是各体兼综、自成一家。因此,他曾戏称自己是"少无大志,见异思迁,无家可归",自谦的说自己"什么家也不是,只是个无家可归的教书匠"。在中国书法艺术教育之路上,欧阳老师功不可没。长久以来,书法没有被列入艺术门类而只是被当成二级学科。自1981年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起,先生一直致力于建立书法艺术高等教育体系。1985年,先生参与创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1995年设立了书法博士点,1998年设立了博士后流动  相似文献   

5.
刘健 《社科纵横》2005,20(6):153-154
中国画由于文人的参与,渗入了书法、文学等诸多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互相丰富、互相渗透、融会到一起而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现性艺术,即中国书画艺术。本文从诗、书、印三方面来阐述与中国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虽然自古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但是从近年来的拍卖市场看,"好字不如烂画"的情况还是比比皆是。然而从近几年拍卖市场的情况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书法仍然具有巨大的收藏投资潜力。"神笔"屡创天价2009年中国书法申遗的成功,使得书法受到了空前的高度关注。在当年的拍卖市场上,宋克的《草书杜子  相似文献   

7.
正帖学书法多追求名家书法的原始面貌,以"笔精墨妙"为美,倾向于遒美、风雅的美学观,"书卷气"成为帖学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而碑学书法取法于铭刻或石刻书法,由于书法形制上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与帖学千差万别的书法风貌,同时也开辟出一种有悖于传统美学观的全新审美标准,可以说是一种"金石气"。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7,(3):80-82
谭峭是五代时期最重要的道士和道教学者之一,著有道教哲学著作《化书》,全书由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六卷组成,在道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道化、术化为本体论之自然观,德化、仁化、食化、俭化为政治观、伦理观。它在阐述"一切皆化"的道教"化生"哲学思想的同时,还专题阐述了道教重农思想,这种重农思想主要体现在其《食化》篇中,除了重提农业乃天下"兴亡之机"的基础地位外,还阐发了"我耕我食,我蚕我衣"的自耕自织以自养的思想和"食为五常之本,食以俭为本"的饮食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何菁菁  杨贵军 《社科纵横》2009,24(10):118-119
代表了江西本土传统民居典型和风格的千年古村——流坑,正倍受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对她的研究,有关学者做了很多探讨,但对于其匾额、楹联书法资源的研究尚未成熟。本文正是从流坑建筑的匾额、楹联书法艺术特色入手,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古建筑中的匾联书法文化,这对弘扬地方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朱子基于"圣人"观念反对前儒文辞褒贬与史例褒贬之说,并通过吸收左氏家说及"据实直书"方法建立了以史视 《春秋》 说.但其说无法担保圣人之意与经义之关联,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朱子又不得不退回到圣人"有意"作经,"笔削"鲁史而成之的立场上.这一理论困境反映出朱子实际上并未真正突破汉唐 《春秋》 学的"辞"→"义"诠释模式.随着宋元鼎革,这一困境成为元代 《春秋》 学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吴澄、 程端学主张 《春秋》"非常而书",藉由诠释进路的转换以证成朱子之说.黄泽则将"据实直书"整合为获取 《春秋》 书法的环节,赵汸通过"策书之例"与"笔削八义",进一步将"直书"置于 《春秋》 书法系统中,以此解决朱子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1.
正扇画艺术,集中国书韵之妙,享华夏画魂之美。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卖会特推出扇画小品专场,150余件扇面、成扇可谓精品丰硕,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溥心畬、陆抑非、于非闇等都有精品奉献,,其中"仲月堂"藏扇专题,所选作品品质齐整,装池精美,艺韵丰富,精彩可期。所推精品中,齐白石的《双寿》寓意吉祥,用色鲜明,将书法、篆刻和绘画三种艺术淋漓尽致地融为一体,共冶一炉,闪烁着智慧的光华;陆俨少的《曲江行吟图》为金笺扇面,神采灿然,经《陆俨少画集》权威出版,极具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陆抑非的  相似文献   

12.
《求是学刊》2014,(4):116-121
在中国当代美学界有"南宗北邓"之称的美学家宗白华与邓以蛰对书法艺术意境都有精深而独到的理解,前者认为书法艺术意境追求的是一种以情景交融的形象来表征"情感生命"的本体境界,而后者认为书法艺术意境追求的是一种以心手相应的自由来表现"心灵自我"的本体境界。他们这种融通中存乎差异的意境理解在书法艺术的笔画、结体和章法形式中得以鲜明呈现,并从书法美学层面证明了"南宗北邓"之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13.
刘潇 《青岛画报》2013,(4):74-77
隋知兼先生是位至情至性的人,且笃好收藏。他自言兴趣博杂,且无投资升值之想。收藏于他只是乐享其间的雅事。90年代,喜欢篆刻的隋知兼渐渐对印石产生了兴趣,继而开始收藏。二十年来,他凭自己的喜好和眼力,收藏了近三千方印石,并由藏而鉴,渐知其中三昧。在中国,篆刻与诗词、书法、国画并称为"四绝"。印石还和笔墨纸砚为伍,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不可或缺的文房用品。中国的篆刻艺术与书画创作相结合始于宋代,及至元朝,王冕首用软质石材"花乳石"刻印,开石印先河。明清两朝,印家辈出,文人治印之风鼎盛。其后六百年来,  相似文献   

14.
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帖"字为:"帛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标题。今人所谓笺也。"凡是题写文书的封面,就是给它加个标题,称为署。如果给帛书加标题,则称之为帖。可知署是大名,帖是署的一种。"帖"的原始意义指的是题署、标题,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把这种题署意义的"帖"字用来指代其所标签的书法墨迹,自此,"帖"就等同于古人名家书法墨迹。  相似文献   

15.
于光 《今日辽宁》2003,(1):22-23
辽宁著名的青年书画家张韶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8岁时与其父张诚信(抗美援朝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学习文史、诗歌、书画.他经历38年坎坷的艺术生涯,筑就了以文史、哲美、佛道、儒家思想为基础,诗书歌画为顶峰的艺术金字塔,在书画艺术上取得了成功.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全面研摹了中国历代书法名作,在此基础上对书法艺术的创新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他崇拜郑板桥的书风,又继承了辽宁省已故著名金石书画艺术家陈旧老先生"真草隶篆"融合在一起的书法艺术风格,独创了"怪体"书法.他认为,"中华民族的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和国粹,从象形甲骨、石鼓金鼎、隶魏正草,已历经数千年.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人们信息交流中,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然而,随着电子科技时代的到来,书法的实用性被电脑等现代的电子设备逐步代替,而书法的艺术性已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主题.早期象形篆字,主要表达物化象形之美.在行草时期,侧重表达心灵情绪写意之美.这些审美定律已为古今名家所完成,如何开拓书法艺术的新途径是当今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潘爱军 《社科纵横》2009,(7):130-131
西方的现代性改写了中国的文化身份,重塑了中国的艺术景观。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中,北京大学书法逆势而行提出了一种新的书法理念"文化书法"。可是,时至今日,大多数书法流派仍是跟着西方走,质疑传统、拥抱形式,书法界仍然处于一种文化偏执状态——书法无文化或书法反文化,书法不再审美,书法反审美。在这种全盘西化背景下,本文从"文化书法"提出的背景、审美内蕴及本体立场三方面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探讨在新世纪语境中,书法的未来方向性,强调"文化书法"是当前书法的一种文化思考,是当代书法承续传统精神后的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和未来方向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傅爱国 《学术交流》2003,(9):134-137
80年代初期,王立民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间,师从游寿。作为"金石书风"的第四代传人,他既在精神内涵、意韵意趣上与先师们保持一致,又注重对自己不断地否定、变化、超越,以提升艺术品格,从而使有了一定历史积淀的门户书风得以动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以碑化帖"的实践探索之后,其用笔少了刻意的涩行顿挫,更显得自然流畅;结字由放而收,由纵而擒,意态洒脱而严谨。从而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纵横俯仰、开张整合、恣肆多姿、仪威犷悍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正他笑着婉拒"书法大师"的称呼,说:"书法就是人内心世界的物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人的三观。而大师是由后人评说的。"简介金中浩,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吉林书法家协会顾问、吉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九三学社吉林省书画院院长、白山印社社长。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事,多次获得各种奖项。作品为国内许多文博单位收藏和镌碑。多  相似文献   

19.
李洲良 《求是学刊》2012,(5):114-118
从《左传》"君子曰"到《史记》"太史公曰",标志着史家从道德评价主题到历史评价主题的转变。《史记》论赞有显、隐之别。所谓显,或借仁人君子之义行壮举抒发敬仰之情;或书昏君权臣之暴行劣迹发泄怨愤之意;或述王朝更迭、世族盛衰以寄托兴亡之感;或对重大事件提要勾玄以探其成败之因;或深察人心向背以昭示民意之不可诬;或阐明写作本旨、书法义例以成其一家之言。所谓隐,或反话正说,似褒实贬;或侧笔反衬,寓有深意;或暗含影射,曲笔诛心;或言此意彼,绵里藏针。  相似文献   

20.
正有宋一代,书家辈出,而独以苏、黄、米、蔡这"宋四家"为登峰造极者。就书法史而言,北宋书坛第一次将书法推向个人表达的极致;就纯艺术而言,宋代书法崇尚意趣,开创了寄情于书的繁荣。这其中,又以"宋四家"的表现最为典型和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