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另类也是美     
正除了"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是以河泥烧制,中国古代的制砚材料还有很多种,在石砚之外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晶砚在众多非石质砚中可谓出类拔萃。水晶材质名贵,古代称为"水玉",用来制砚其实是比较奢侈的,从中也可看出爱砚人对这一文房用具的厚爱,不计其费,不厌其奢。宋代米芾在其所著《砚史》中云:"信州水晶砚,于它砚磨汁倾入用。"民国马丕显在其所著  相似文献   

2.
文房砚为首     
正中国文房有"笔墨纸砚"之说。砚虽然在四宝中排位最末,但向来"四宝砚为首"。这是砚台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因此,如今"四宝"以砚最为多见,爱者最众。文房四宝中,除了"宣纸"、"徽墨"、"湖笔"为人所知,其他的"笔墨纸"世人知者甚少。唯独砚台,不仅端、歙、  相似文献   

3.
收藏好时机     
正在选购砚台时,首先要看砚的材料、形质、工艺以及铭文。一般来讲,除了材料上的差别,砚台的制作工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价值。而对于古砚来讲,观察其形质工艺特点也是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抄手砚多半产于宋代,而此前是没有的。另外,有铭文的砚台价值往往要高于没有铭文的,即所谓"砚贵有名,其值倍增",如果是名人留下的铭文就更好了。当然,这也是因砚而异,不好的铭文有时反而是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4.
正在中国的历代名砚中,尤以"四大名砚"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婺源的歙砚、甘肃临潭的洮河砚和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其中又以端砚和歙砚最佳,自唐出现以来,便成为砚中至宝。端砚因产地肇庆古称端州而得名。其石质坚实细腻,有"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质,被誉为中国第一名砚。宋代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相似文献   

5.
刘彦臣  李昕亮 《学术交流》2006,(11):190-192
我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松花石砚作为清代宫廷的“御砚”,备受清代帝王们的喜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是中国徽文化的精髓所在地。中国文房四宝有"徽墨、湖笔、宣纸、歙砚"之说,歙砚一直被视为文房四宝的嫡系正宗;徽州最著名的手工艺是"徽派三雕",而歙砚便是其中石雕的代表。"一生痴绝处,无梦到歙州",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徽州是一个难以割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保存最为完好的徽派文化,更有"文人之宝"的歙砚。一方小小的砚台,走南闯北的徽商把乡情寄托其中,灰瓦白墙的  相似文献   

7.
刘潇 《青岛画报》2014,(2):82-85
《看艺术》杂志曾评选出"中国最具影响力收藏家TOP 50",青岛藏家李力与名声赫赫的包铭山、刘益谦、马未都等人并列其中。李力入收藏圈十余载,主要以近现代书画收藏为方向,藏有康有为、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郭沫若、张大千、李可染等大师的精品力作,并以精准独到的眼光和审美意趣,成为收藏圈中"低调且权威"的大家。近日,李力接受本刊专访,与大家分享收藏之雅趣,以及他对当下艺术品市场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8.
辽砚     
, 《今日辽宁》2012,(6):138-139
辽砚与端砚和徽砚齐名,并称中国三大名砚。辽砚独产于辽宁本溪,其砚石石质为一种极特殊的石灰沉积板岩——青紫云石,又称线石。线石仅产于本溪境内少数几处砚坑之中。青蓝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缨紫红色的纹理,似蓝天红霞凝于砚台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联翩,文思泉涌,深受历代文人雅士的珍爱。早年张学良将军与其  相似文献   

9.
《青岛画报》2011,(12):50
居住从来就不仅仅是建筑那么简单。所以规模,建筑密度,材质,甚至是奢华度,都不是居住的意义所在。它和生活有关,代表着宿主的精神追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历来与中国传统文化分不开,无数文人骚客都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营造了无数人类居住梦想的话,那么当代文人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则道破中国人自古至今无法释怀的"山居"情结。在中国灿若星河的文化中,山是精神的象征,只有有精神内蕴的山,人们才会为之向往;只有在有精神内蕴的山上生活,那才是真正  相似文献   

10.
茶之道     
几片纤叶,半瓢清泉,竟然能荡漾出百般滋味、万千风情,除却茶之一物,世间恐怕难以再有他者可以如此让人心旷神怡了。唐代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写道:"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茶可以说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爱茶,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诸子百家,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中国人亦爱品茶,既然是"品",便各有各的说法了。  相似文献   

11.
刘宁 《唐都学刊》2015,(2):57-64
秦岭承载了丰富的文学艺术内涵。将秦岭与唐朝以前的诗歌相联系,按照诗歌作品创作的时间先后以及这些作品在中国诗歌史中的意义,从"《诗经》中的南山、终南山诗篇""乐府中的南山歌诗""汉魏六朝文人诗中的南山及南山意象""商山与我国第一首隐逸诗""太华山与汉魏六朝游仙诗""北朝时期的终南山唱和诗"等六个方面展开,旨在说明秦岭山脉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会饮》是柏拉图关于"爱"的名篇,文中他描述了七位不同的哲人、诗人、医生等对爱若斯的赞美辞章。这七个人都对"爱"表达了自己的见解,"爱"是什么、哪种是"真爱",我们应该追求"爱人",还是"爱我们所爱"?通过对《会饮》当中涉及的"爱"进行梳理,我们知道柏拉图师徒实际关注的是对智慧的追求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潇 《青岛画报》2013,(8):80-83
被宋太宗赞誉为"君臣千载遇"的大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在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虽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却居首。皆因砚质地坚实、能传百代,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见证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陶古精舍主人王文祥今年79岁,一生醉心收藏,以古籍善本为宗,次之文  相似文献   

14.
孙超 《求是学刊》2016,(4):124-131
《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抄刻与晚明江南士风有非常深密的关系,将二者放置在侨易视域中考察会有一些新发现。所谓"侨易"即因"侨"而致"易",强调精神或物质在位移中发生交感、质变。由此观之,《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是晚明一个很典型的侨易事件,它侨用《水浒传》、《西厢记》、话本小说、日用类书、史书及其他各种文字材料,交感易变为"通大道"的艺术杰构;抄书—刻书与嗜酒—好色是晚明江南文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抄刻《金瓶梅词话》满足了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江南文人在晚明突破"穷"—"达"二元框范形成的求"通"之士风乃是《金瓶梅词话》侨易事件生成的深层原因。因此,《金瓶梅词话》承载着晚明文人趋新求奇、追求自由等与近代接轨的精神密码,而现当代的"金学"热正导源于此。  相似文献   

15.
端砚与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溪始显于唐",自唐武德年间开采至今,端砚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追本溯源,从唐太宗时代开始,由皇帝到朝廷大臣,从文人学士到乡村野夫,都十分重视书画艺术和喜爱端溪石砚,每得到一方砚石均视若珍宝,爱不释手。苏东坡  相似文献   

16.
《学问》2015,(6)
传统的以吉林市为中心的"西团山文化"为夫余先世文化说经得起考古学验证,高句丽"扶余城"即渤海"扶余府",《辽史·太祖本纪》中的"扶余城"为渤海"扶余府",渤海"扶余府"与后来《辽史·地理志》中的"龙州黄龙府"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日都出现过"寻根"文学潮流,其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与中国东北作家均将"根"寻向民族的"雪国"。但文化有异,"雪国"自然别样。受"物哀"文化影响,川端康成的"雪国"风景"静美";中国"雪国"则峭拔"壮美"。对待生命,日本崇尚"消亡美学",《雪国》表现出对死亡的赞美;而中国人"贵生",东北"雪国"人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对待爱情,川端康成将爱情看做"徒劳";中国"雪国"则抒写着爱的"忠贞"。  相似文献   

18.
音乐聚义厅     
看励志《后青春期的诗》五月天半年时间的闭关,五月天终于磨出了代号为"作品七号"的第七张专辑《后青春期的诗》,主打曲目"出头天",必将是继"憨人"与"倔强"之后的又一次励志大合唱。在经济不景气,灾祸不断的大风气下,五月天希望藉由"出头天"提醒自己与歌迷唤回"初心",不要忘记最初"憨人爱拼才会赢"精神的那股憨直与傻劲。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5,(6):108-115
明前期关于唐诗分期的论述,主要以高棅与台阁文人为代表。洪武间高棅编选《唐诗品汇》,形成"四唐九品"之分期,在"世变论"与"体裁论"结合下注重唐诗之文学考察;永乐末高棅在《唐诗品汇》基础上删减成《唐诗正声》一书,已多以"性情之正"为标准选诗,其诗学思想与台阁文人渐趋一致。永乐至成化间台阁文人之唐诗分期多曲解杨士弘《唐音》之三分法,分期更多是依据"世变论"。高棅与台阁文人虽同尊盛唐,但又有区别,前者多推崇盛唐之古诗,而后者更尊尚盛唐之律诗。台阁诗学思想下的唐诗分期与宗尚存在诸多矛盾,在为何尊唐、为何尊杜等问题上难以自圆其说,显示出其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钱谦益与黄宗羲先后主盟文坛。钱对黄有铭墓之托,黄亦嘉许钱为"四海宗盟"。黄宗羲晚年重构有明文统,却称钱仅"所得一半",并在其《思旧录》中全力批揭钱文之弊。这一落差实源于黄宗羲对明文统系的自觉构拟,并通过对归有光地位的归属而鲜明表现出来。前评突出了钱的派别影响,后评则自文章史地位立论。无论在作为一代文章渊薮的《明文案》《明文海》,还是在作为一家之学的《明文授读》中,钱文皆大量入录。这也反映出黄宗羲在标揭明文正统的同时,不失对钱文的理性评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