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经济发展、政治精英与政党、大众( 中产阶级) 、政治改革、文化文明、新兴权力等变量与因素作为评估新兴国家未来政治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若能处理好"四大关系",避免"四大风险",未来政治发展趋势将是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产生"四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秦红岭 《唐都学刊》2013,29(3):17-2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维系与强化不平等的性别伦理,即男女空间的内外区隔、"看不见"的女性空间、以祠堂和贞节牌坊为代表的女性教化空间。传统建筑以区隔内外、分隔男女为主要手段的空间规训机制,一方面实现了建筑与空间对女性身体、女性活动的控制与限制,另一方面则实现了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权力格局,并以物质标识的方式彰显了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  相似文献   

3.
唐土红 《太平洋学报》2010,18(12):10-18
权力的善恶问题很早便为思想家们所关注。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仅侧重在儒家政德"善"的演绎上,而在以"法治主义"为文化基因的西方,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权力仅有"恶",并"以恶制恶"。事实上,西方思想家有关权力善恶问题形成四个流派,即以权力理想主义为代表的权力之"善"说,权力契约主义为代表的"必要恶"说,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绝对恶"说和行为主义"纯科学"为代表的"价值中立"说。他们从各自的立场与需要出发,系统阐释了权力的善恶问题,从而构建了一道独具风格的权力德性思想的镜像。  相似文献   

4.
正明代中期,江南苏州地区经济繁华,文化发展,出现了不少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卓有成就的人物,其中就有影响后世千年画坛的"吴门画派"。其代表画家皆为苏州人,因苏州为古吴都城,早有"吴门"之谓,因此画派得名"吴门"。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几乎可以说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最高水平,故四人又被称为"明四家"。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2月7日,"从自然奇迹到艺术瑰宝——比利时DIVA博物馆精品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幕。该展为上海自然博物馆2018年度的"开门展",也是2015年新馆开馆以来首个引进自欧洲大陆的艺术精品展,展览将持续到2018年4月7日。展览分四部分,"揭秘DIVA博物馆""安特卫普印象""DIVA藏品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秦地文化的"秦文化"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秦地也是战国晚期的学术文化中心之一.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学",作为战国晚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无疑与此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荀子>一书思想与韩非、李斯等人以及与<吕氏春秋>、<尉缭子>、<商君书>等书的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确认以荀子为代表的"荀学"的确是先秦战国时期的集大成的思想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7.
《今日辽宁》2013,(4):4-9
以龙凤、火纹、浪花为主图案的"飞腾的巨龙"被确定为十二届全运会火炬。同时,"传递中国梦"也被确定为"十二运"火炬传递的主题口号。体育所代表的"光荣与梦想"和中国梦所蕴含的"发展与活力",将注定在全运会这一非凡的舞台上实现完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8.
熊伟业 《学术交流》2012,(7):174-177
"以大为美"是闻一多先生在欣赏《天问》时的感想,后人作为汉赋甚至汉代艺术的审美观念而广为引用。"巨丽"一词所指并不是"以大为美",作者本人以及先秦两汉也未有"以大为美"的意识,历代几乎都在"极丽、壮丽"意义上使用"巨丽"一词。"以大为美"是对"巨丽"注解的误读。以大赋为代表的汉赋的审美观念,应以"繁类以成艳"为妥。  相似文献   

9.
正青岛的八大关区域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随着"八大关-太平角万国文化建筑博览汇"项目的启动,原先散落如珠、只可远观未能亲近的老建筑被重新串起,组成明艳璀璨的"水晶珠链",佩戴于青岛海岸线优美的曲项之上,为这座城市奉上一席以历史建筑为依托的故事盛宴,代言青岛"品质生活"。花岗岩别墅现"地质之光"在太平角一路和湛山二路的交叉路口,高树掩映间一幢红屋顶的石砌小楼隐现,花岗岩砌石彰显这座欧式别墅的古朴厚重。作为太平角、八大关区域唯一与花石楼相媲美的花  相似文献   

10.
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围绕<现代>杂志而形成的,以戴望舒为领袖和代表的"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划分为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风;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意象诗"派诗风;以徐迟、路易士、陈江帆等为代表的以现代都市生活为题材,趋于"知性化"的,在一定程度上与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诗派有关的诗风三大块.其中的第三种诗风素为理论界所有意无意忽视.它表征了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中国现代都市诗拓展了中国新诗一个新颖广阔的题材表现领域,弥补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没有都会诗人"的缺憾,它与"新感觉派"小说一道,加快了"城市文学"追赶"乡土文学"的脚步,并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一、西力东渐背景下清季"华夷"观念的结构性变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历史舞台时,即明确意识到"华夷"观念乃是其反满革命的利器.他们试图以传统的华夷之辨"激动种姓",号召民众,认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多门科学中,以概括出结论为目标的"理论"和以作出决定为目标的"实践",已经在方法论、理论和规范上发展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型.例如,医学的实践已经远远不只是把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理论应用于健康问题;工程学也不仅仅限于在建筑问题上运用物理学原理;心理学中注重临床治疗的实践者所使用的范型也与那些注重理论研究的人们在实验时采用的范型有很多方面不同.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沈阳故宫大政殿建于公元1625年,最早称为"大衙门",俗称"八角殿",1636年皇太极定名为"笃恭殿",康熙时期更名为"大政殿"。清入关前,满文将"殿"均写成"衙门",意为办事的衙署。大政殿建立之初的功用是作为努尔哈赤的"金銮殿",但尚未建成使用,努尔哈赤就病逝了,因此它并未发挥设计之初的功用。皇太极时期将大政殿作为议事、集会等重大活动的地方。大政殿位于沈阳故宫东路建筑正北居中,建于约1.5米高的八角形"须弥座"上,台基用青砖垒砌、外镶雕刻石条。从下至上由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几部分组成。上绕以雕刻精细的荷叶、净瓶状青石  相似文献   

14.
作为日本京都学派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西谷启治的哲学思想可分为前期的"世界史的哲学"与后期的"空"的哲学。前期的"世界史的哲学",乃是辅翼"大东亚共荣圈"的政治理念,强调日本必须承担起"超越西方近代"的历史使命的哲学;后者的"空"的哲学,则是为了解决"虚无"的现代社会问题,强调"通过虚无主义从而超越虚无主义"的哲学。西谷启治的哲学思想的根底,应该说具有以"超越"为主题的一贯性与以"对话"为根本的方法论,这也正是西谷哲学作为20世纪的日本哲学之代表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做什么事都离不开身份、头衔、名号,书画圈自然也不能"免俗"。近几年,中国当代书画的行情一路走高,甚至让其他版块有些许"眼红",其中,以王明明、王西京、刘大为等"画院派"为代表的当代画家纷纷迭创新高,在这波当代书画行情中起到了领涨的作用。那么,画院这一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的体制下机构,又在今天的当代书画创作与市场领域起着怎样的  相似文献   

16.
2007年的参议院选举反映了以自民党、民主党为代表的两大政党化趋势,促使政权结构演变为以自民党为主的"自公联合",并体现了政党政治的"总体保守化"倾向.本文在概述日本参议院选举的制度规定与运作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对冷战后日本政党体制转型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一生致力于面向国民与社会的科学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播。他所理解的"建筑",作为表达"强国新民"的政治理想和复兴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性和民族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建筑教育,他引导儿子梁思成、儿媳林徽因共同走上了开创中国建筑历史的研究之路,赋予他们作为建筑师的自觉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历史感的时代关怀。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新媒介对于传统儿童文字阅读构成了一种威胁和损害,以新媒介为代表的"娱乐业时代"造就了"片断"、"无聊"、"琐碎"和"散乱"的思维方式;此外,新媒介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也导致了一种放弃深度,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的"快餐式""浅阅读",它与文学作品的诸多审美特性正好背道而驰。凡此种种,都对传统儿童文学阅读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197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晚明变形主义画家作品展",率先将晚明具有变形风格的画家作品集合展出,称之为"晚明变形主义",后来这一提法获学界广泛认同,成为描述晚明尚奇求怪艺术取向的代名词。晚明变形人物画以吴彬、丁云鹏、崔子忠、陈洪绶为代表,四人风格面貌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20.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