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中国的历代名砚中,尤以"四大名砚"最为著名。它们分别是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江西婺源的歙砚、甘肃临潭的洮河砚和山西绛州的澄泥砚。其中又以端砚和歙砚最佳,自唐出现以来,便成为砚中至宝。端砚因产地肇庆古称端州而得名。其石质坚实细腻,有"发墨不损毫"、"天寒不结冰"的特质,被誉为中国第一名砚。宋代诗人张九成曾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相似文献   

2.
刘彦臣  李昕亮 《学术交流》2006,(11):190-192
我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开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松花石砚作为清代宫廷的“御砚”,备受清代帝王们的喜爱,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相似文献   

3.
收藏好时机     
正在选购砚台时,首先要看砚的材料、形质、工艺以及铭文。一般来讲,除了材料上的差别,砚台的制作工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价值。而对于古砚来讲,观察其形质工艺特点也是断代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抄手砚多半产于宋代,而此前是没有的。另外,有铭文的砚台价值往往要高于没有铭文的,即所谓"砚贵有名,其值倍增",如果是名人留下的铭文就更好了。当然,这也是因砚而异,不好的铭文有时反而是画蛇添足。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打造工具——"磨器",后来改称砚,亦称研。2002年底,由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人民币指定竞投购得的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讲的便是一块山形砚台的故事。据说当米芾得到此研之时,曾"朝夕不离,与之抱眠三日",之后便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研山铭》。砚台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关系,可谓亲密,有俗语云:"武士爱剑,文人爱砚。"此言不虚。从唐朝的李  相似文献   

5.
文房砚为首     
正中国文房有"笔墨纸砚"之说。砚虽然在四宝中排位最末,但向来"四宝砚为首"。这是砚台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因此,如今"四宝"以砚最为多见,爱者最众。文房四宝中,除了"宣纸"、"徽墨"、"湖笔"为人所知,其他的"笔墨纸"世人知者甚少。唯独砚台,不仅端、歙、  相似文献   

6.
端砚与歙砚、洮砚和澄泥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溪始显于唐",自唐武德年间开采至今,端砚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成为促进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追本溯源,从唐太宗时代开始,由皇帝到朝廷大臣,从文人学士到乡村野夫,都十分重视书画艺术和喜爱端溪石砚,每得到一方砚石均视若珍宝,爱不释手。苏东坡  相似文献   

7.
正松花石,产于长白山脉,形成于八亿年前的震旦纪,属海陆相沉积型微晶石灰岩。其质地坚实温润,为优质砚材;清代时期,用其所制之砚台,由康熙皇帝命名,为历朝皇帝所用御砚、被封为大清国宝。松花石的实用性、文化性、艺术性和收藏性决定了其价值和开发前景。吉林省八吉集团,致力于松花石文化发掘弘扬、松花石艺术品创意开发和松花  相似文献   

8.
刘潇 《青岛画报》2013,(8):80-83
被宋太宗赞誉为"君臣千载遇"的大学者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取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在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砚虽排在最末,但其文化含量和收藏价值却居首。皆因砚质地坚实、能传百代,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见证中国数千年的文明传承。陶古精舍主人王文祥今年79岁,一生醉心收藏,以古籍善本为宗,次之文  相似文献   

9.
常征江 《求是学刊》2020,47(1):156-170
褒贬史学发端于春秋笔法,是经世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著史者在撰著过程中主观意志的参与,要求根据儒家伦理精神对所记述的人和事进行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往往侧重于道德评判;在褒贬史学的发展过程中,著史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展开评判时使用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一定的体例和模式。具体而言,褒贬史学是包括表现形式、书写原则、重要理念与核心精神等四个相联结的层面的整体,不仅仅体现在一部或几部史籍之中,而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史学实践活动之中,因而它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0.
古代史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读《刘知几评传》华剑唐朝刘知几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史学理论家,所著《史通》是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学术界对于刘知几及其《史通》的钟情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且愈益深浓,但是,系统全面的研究专著却并不多见。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由...  相似文献   

11.
《求是学刊》2019,(4):163-171
中日学者对陵户的研究集中于唐代,但受唐代律令语境束缚严重,故走出唐代,整体上审视陵户制渊源以及汉唐间陵户的演进脉络尤显得必要。中国古代陵、冢、墓三者语意相通,尽管阶级社会出现以后有等级差异,但"陵户""墓户""冢户"等词意涵仍然接近,有时统称守护,园邑亦与其相近。陵户是负责陵冢之守护和日常洒扫之人,先秦时期称为"甸人",汉代称为"守冢",受陵邑制影响",园邑"也与之类似。汉代为先王和宗室亲王、皇亲国戚、公卿贵胄置"守冢",是朝廷赐予的极大恩德,一般大臣贵胄则并不一定有此殊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园邑制没落,但为古代帝王、先贤陵冢设置"守冢户"以事守护、洒扫,仍然是政府管理的一项工作,且逐步成为定制。这些守护、洒扫性工作的守冢户实为唐代陵户的前身。厘清汉唐陵户制变迁轨迹对认识唐及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陵户制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的通史著作之源可追溯到《竹书纪年》和《世本》,然而较为全面反映通史特点的著作则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古代西方的普世史著作始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埃浮鲁斯.然而,无论中国的通史观念,抑或西方的普世史观念,均早于史著的出现.因此,研究中国通史和西方普世史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深入认识其各自所具有的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许多水晶设计师都十分崇尚中国文化,其灵感幻化在中式服装的细节处,令人称奇。华丽的主题,始终是表现水晶巅峰状态的最佳途径。自然清新之风,不仅完美表达了水晶的纯洁质地,也为不少女性的减龄装锦上添花。像古希腊女神缓缓走来,中规中矩的镶嵌技术给人以典雅的印象。中性美女至爱的低调水晶,精巧程度不逊于最华丽的珠宝。水晶为充分表现自我提供了完整的艺术舞台。  相似文献   

14.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是经史之学,其中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二者之问利用互补.其中经学为体,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其意识形态体系的根本所系;史学为用.在政治上它有鉴往知来的资治功能,在道德上它有褒善贬恶的劝惩功能.经史之问的这种体用关系,从文化体系的结构功能层面,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运作.  相似文献   

15.
印度古代社会史刘欣如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23.1万字。这是一部从社会史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古代印度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事件、  相似文献   

16.
崔连仲先生所著《从佛陀到阿育王》出版后,我很快就读到了。可能因为是同行,对于它所叙述和讨论的这一段历史也感兴趣,加上在林承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1982年)和刘欣如《印度古代社会史》(1990年)以后,又是相当久没有见到印度的断代史了,我读这本书时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章学诚三点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理论。一是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论析了其关于中国古代小说"历三变"的流变理论。二是分析了小说运用虚构手法进行叙事的虚构理论,阐述了小说虚构叙事的原因、原则及解读的方法。三是论述了小说的功用,阐明了小说"作为史料补正史所缺"、"编撰方志"及"劝诫教化"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次,通过对章学诚小说实践的探析,总结了其小说创作上的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18.
《学问》2010,(2)
<正>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刘冬梅所著的《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以东北问题为中心》一书,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首次全面、系统地勾画了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围绕东北问题运作的以联美制日为核心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日本,位子出身在考试、叙位方面都要比唐品子出身容易简单.五位以上子孙,依照荫位授予官阶,其所授予的官阶明显要高于唐制.贡举制度则一向为唐朝所重视,学生由科举出仕,成为唐代学令制度的核心.而日本则不注重通过秀才、明经等考试及第的获得官阶的仕进之路,学校与官人出身制度的联系不是很密切,大学的功能主要是作为一种经学传播机构,以荫位方式即通过荫位制出身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以舍人制为核心的荫位官人出身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澄泥砚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工艺品,2007年,其入选河南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当前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积极挖掘黄河澄泥砚的文化价值,探索其创新发展策略,有助于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地域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