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成 《兰州学刊》2010,(10):59-62
源于美国次贷市场的全球金融危机,在金融界和会计界之间引发了一场公允价值计量优劣与存废的激烈论战。文章分析了争论产的原因,争论的主要观点,金融危机的成因,提出了后危机时代稳定金融及公允价值会计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难点分析——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公允价值会计(Fair Vaiue Accounting)推向争论的焦点.在一定的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独特的顺周期效应会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的作用,说明市场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公允价值会计应用的难点后认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公允价值运用环境不成熟、估值的复杂性等因素无法有效保障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难以真正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预期目的--提供相关、可靠、可比的会计信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困境与出路:金融危机形势下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计量理论和实践顺应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公允价值计量未能起到防范和化解作用因而备受质疑.客观地说,一方面,其具有传统计量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具有主观性过强、在非理性市场环境下难以操作的弊端.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不断对其加以完善:首先,要不断完善非理性市场环境下的估值技术运用;其次,要建立健全估计公允价值的政策和程序;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信息的披露;最后,要完善风险控制机制,确保金融工具风险能得到及时反映.  相似文献   

4.
当前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和地区对生物资产的计量模式有两种,即公允价值计量和历史成本计量。单纯从理论上看,公允价值计量能更好地反映生物资产增值的信息,且从会计目标、计量标准、收益确认三个方面对我国生物资产计量的理论依据分析发现,我国的会计计量模式正在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变。但考虑到我国生物资产计量的技术和环境的现实条件,我国现阶段生物资产应选择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对资产的会计计量时采用公允价值属性是国内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反映了会计计量属性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均衡价格理论说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及其约束条件,然后提出信息经济学发展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木资产的独特价值及其生物转化功能与自然增值能力,决定着林木资产计量属性选择的内在要求,公允价值是林木资产最适宜的计量属性.国外林木资产公允价值的获取路径包括市场基础计量、评估基础计量和成本基础计量,我国的获取路径仅包括市场基础计量,在现实中,林木资产的活跃交易市场并不存在.因而,借鉴国外经验,将评估引入林木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应用前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允价值会计问题在国际会计领域中颇受关注。当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对某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准确计量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显示了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对于是否应当立即推行全面的、统一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会计学界从未达成过共识。本文将从介绍公允价值概念及计量展开,从理论基础角度阐释公允价值全面推广应用的历史必然趋势,并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主要疑惑作出相关的理论解释,同时结合会计实务具体操作中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考虑,预测近阶段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会计现实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分析。文章从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入手来探析此次信贷危机扩散的根源。在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过程中,次贷证券化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是危机扩散的重要根源.金融恐慌和利率是危机传染的重要渠道。银行业应该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风险定价机制来防范和控制银行危机传染。  相似文献   

9.
蒋葵  龙艳 《学术论坛》2012,35(8):125-128
对于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建设来说,借鉴美国在公允价值使用上的实践与经验,在新会计准则稳步推行的背景之下,结合我国的会计环境基础,对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分析,结合理论和实践剖析了公允价值的使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基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上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准则的调整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最后,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提出了关于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美国次贷危机的起因和传导机制是学术界在后危机时代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正确判断了危机的起因和传导机制,才能进一步讨论防范金融危机和改革金融体系的措施.本文从不对称信息角度剖析,为什么银行会贷出如此多的次贷,又为什么会有其他银行来买这些高风险的信贷资产衍生品.同时也指出,金融体系内存在的机制问题使理论上可行的方法在实践中往往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公认计量属性,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公允价值会计暴露了其固有的缺陷,从而引发了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模式的广泛质疑。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公允价值以及我国企业界如何应用公允价值,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牛红军 《兰州学刊》2007,(8):55-57,63
文章从会计计量发展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国际会计界及我国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背景和根本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引入对我国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广泛的思考空间。从金融危机中各方对公允价值的争议出发,通过对公允价值的背景、定义、计量方法的回顾及其优劣势的分析,在肯定公允价值计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整个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震荡.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传导与放大机制.美国次贷危机的生成和传导基础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三类住房贷款产品、三级金融创新链条和五层主体风险累积.其传导路径为: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到信贷市场、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对会计事项的计量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规定不够明确、缺少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等问题的存在,使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缺少相应的政策环境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房地产投资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本文首先对我国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接着研究我国房地产证券化的现状和发展障碍,最后结合次贷危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经验教训,从金融体系、法律法规、中介服务机构和信用评级体系等方面提出健康发展中国房地产资产证券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岩  李清泉 《理论界》2010,(8):211-212
在金融危机下,套期保值是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方法,文章通过运用套期会计条件的分析,对现金流量套期、公允价值套期、境外经营套期下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做了介绍并详尽地指出了应用时的具体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徐焱军 《学术论坛》2012,35(5):131-134,199
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公允价值会计具有理论上的优势,但实践中公允价值会计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这既有来自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本身的原因,也有一些利益集团干预的原因。文章从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的理论优势,从内外两方面归纳了公用价值会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后就我国推进公允价值会计的总体策略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是一场流动性剧减的全球信贷市场与银行体系金融危机。引发这场危机的起因是多样和复杂的,比如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机构的错误判断、房产投机和过度建造、高风险的房贷证券、个人和公司的负债率过高、金融创新掩盖了违约风险、央行政策和政府的监管失误,等等。次贷危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影响面是如此的广泛,不仅仅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还波及金融市场乃至全球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0.
邵莉  吴俊英 《西部论坛》2012,(3):102-108
基于FAS 157的公允价值层级理论,采用Ohlson价格模型,以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为切入点,通过对A股金融行业的实证分析,研究公允价值层级信息被我国资本市场的认可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公允价值层级信息的披露有助于公司提升股价,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资产比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资产更具增量价值,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资产以及公允价值负债的三个层级均未呈现显著的价值相关性。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公允价值层级披露的统一标准,并鼓励上市公司通过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其公允价值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