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宿命的角度审视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将会凸现曹七巧这一形象的人性价值与悲剧命运.她的被"食"、"食"人、自"食"的悲情三部曲,同时也是一种宿命的、抗争的、最终走向绝域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金锁记》结构艺术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锁记》在宏观结构上分为“故事前史”和“故事后史”两部分 ,两部分各有其独特的安排。“分家”和“斥泽”两场是小说的重大关节点。在微观结构层面具有如下主要艺术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精微的心理动作 ,制造情节和心理的波澜 ,使小说结构摇曳多姿 ,层次丰富 ,文势跌宕起伏 ;以大量“意境特写”连缀主要叙事单元 ,形成“叙事—特写—叙事”、“动—静—动”这样一种结构形态和运动形态 ;讲究“避让”原则 ,善于利用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为大的情节单元的到来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长篇小说《怨女》是由其中篇小说《金锁记》改写而成,是作者在新的时空背景下对女性悲剧的再次书写;比之于《金锁记》,《怨女》的女主人公形象则由 “癫狂”转变为“庸常”,叙述方式由外视角转向了全知式的内视角,叙述风格由炽热超拔渐趋沉稳理性;其改写体现了张爱玲追求更高艺术标准的内在要求和面向海外阅读市场的创作自觉。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金锁记>中意象繁复,但她却能在平凡中见新奇,用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鲜活语言,通过巧妙的意象反复,将主观感受融入到景物之中,表达对人生和命运的慨叹,表达对情和爱的百般感受和对当时女性命运的悲观,这使作品获得了非凡的感染力,意蕴丰富,含蓄隽永.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题名来源于明代袁于令的传奇戏剧《金锁记》,而传奇戏剧《金锁记》则是对关汉卿《窦娥冤》的改编。张爱玲的"以戏为名"和"借题发挥"透露出其小说与《窦娥冤》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这一互文关系特别地体现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结构这三个层面。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悲剧的《窦娥冤》和"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夏志清语)的《金锁记》,二者之间的互文性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演变关联。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创作力是否存在衰退迹象,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从主人公出场、离场的描写,以及母女关系的设置与否等角度比较其前期的《金锁记》与后期的《怨女》,可认为无论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还是人物的精神气质,抑或是整部作品的意旨蕴含、情感品位,两者都存在高下之分。至于两部作品表现出的笔力上的集中与松懈、凝练与罗嗦、明快与沉闷、典雅与粗俗、流畅与粘滞、含蓄与直白之别,更能明显地让人感受到二者在艺术性上存在的差距。是以揭示张爱玲创作力衰退之一斑。  相似文献   

7.
1943年岁末发表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使张爱玲“一夕成名”。此后她不仅将此小说亲自译为英文版,而且还用英文创作了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塑造都与《金锁记》甚为相似的长篇小说《怨女》,之后又将其译为中文版,于60年代中期在台港连载风行一时。一个40年代就已经耳熟能详的人格变态、人性扭曲的“衣锦妖怪”故事,作者为何“四度易稿”,一再“翻版”?这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也实属罕见。本文从叙事层面及人物形象出发,对于《金锁记》用双语不断重写的创作奥秘作了探究;针对其女主人公曹七巧的人物原型作了辨析;以及对作者隐匿于《金锁记》中或隐或显的“复仇”心理动机作了解剖与还原。  相似文献   

8.
由于某些大师对张爱玲《金锁记》的推崇,使得文学史对张爱玲作品风格的书写,出现了一些误导。当大家把《金锁记》当作张爱玲的代表作时,其实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背离了张爱玲创作的自觉追求。从《金锁记》到《怨女》,这样的改写,正是张爱玲对自己创作的自觉追求的重申。  相似文献   

9.
霍米·巴巴是后殖民主义理论三巨子之一,作为"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认为,翻译过程必然会涉及语言和文化这两种形式,其对译者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两种语言文化成分的保留使译文本身也具备了"杂合"性。对张爱玲《金锁记》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并以其中的意象翻译为例,可以充分证实"杂合"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合"翻译策略在抵制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更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从张爱玲《金锁记》中的颜色,能够看到意象,能够闻到气息,能够触摸到寒暖,能够感知到心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都可以浓缩在颜色中。张爱玲笔下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蕴含:绿色代表生命、新婚;粉红代表喜庆;红色代表生命力、爱情、欲望;白色代表圆满、美好、绝望;金色代表金钱、幸福;蓝色代表质朴、忧郁、昏暗;青灰代表无望。  相似文献   

11.
<醒世姻缘传>中的"浑深"、"偏拉"等六词有的辞书未收,便通过文中用例对其词义进行考释;有的辞书已收但解释不一,就借文中之例进行考辨;也有的辞书已收,且所释一致,也结合文中之例作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大群形形色色的底层人物———包衣奴隶形象。若仔细考究《红楼梦》奴隶的来源,它再现出满族统治者掠夺奴隶及奴役奴隶的种种暴行,从而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红楼梦》所蕴涵的现实主义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围绕着人终究是臣服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展开的,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的命运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人性真相的揭示与还原.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真相是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摆脱不了情欲的支配,由于情欲的盲目性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醒世姻缘传》的结构神似树形,因果观是树形结构之根,晁源和狄希陈的前生后世的婚姻是树形结构的主干,晁夫人的后半世是树形结构的次干,诸多大小轶事构成树形结构的枝叶。依托树形结构,整部小说以惧内故事为主要讲述对象,展示明代中后期乡村及城市中下层各色人物和社会生活,其结构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5.
长门事是唐宋词中常用的典故之一.而随着词的发展,这一典故的内涵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从一开始的宫怨题材,演变到寄托伤春情绪,述说家国之恨等.长门事典故的内涵不断深化,也是词不断雅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自唐代始,班固、王俭为《汉武故事》作者两说并行,然两说均难以成立。自宋以来,刘弇等据《故事》中“今上元延”之语断定其作者为西汉成帝时人,此说亦非;盖“今上元延”之谓乃《故事》抄引前人著作原文的遗迹。从《故事》中“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语和潘岳《西征赋》化引《故事》典故等情况综合分析,《故事》的成书时代应在东汉献帝时期,其作者是一位看到汉家气数已尽、对汉家江山仍有些许留恋的文人,而非亲曹派的文人。  相似文献   

17.
《平家物语》所反映的武士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技艺精湛、视死如归、勇武刚毅;忠义报主、重视名利、为知己者死;风流典雅、智勇双全又不失人性温情。此外,通过作品中僧兵与女性形象对武士价值观的映衬作用的探讨,揭示了它们在主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鲁迅先生拟定而为现当代学术界一致认同的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志人小说”,究其实质不能算作小说,因为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文体标准衡量,此一文体类型都不具备完整的小说特征,而应属笔记野史性质。  相似文献   

19.
<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我"与<一小时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拉德太太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她们所处时代的产物;她们都是男权文化中受压抑的女性,但她们的觉醒都是无意识的觉醒,她们的反叛也是无意识的反叛;她们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终于自由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