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05年5月16日,河南教育学院院长刘金海在学报主编闵虹的陪同下赴京拜望了著名红学家、《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特邀顾问冯其庸先生。刘金海对冯先生几年来给予学报“百年红学”栏目的热情支持和指导表示感谢,并代表学院诚挚邀请冯先生来郑参加由中国红学会和学院共同主办的2005年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冯先生欣然应允,并挥笔为盛会提写了“百年红学”。学报主编、“百年红学”栏目主持人闵虹向冯先生汇报了研讨会筹办的有关情况。83岁高龄的冯先生精神矍铄、侃侃而谈,对研讨会的邀请人员名单、主要议题和研讨…  相似文献   

2.
唐宋元 《社区》2008,(23):4-5
一个人一生读什么书,往往是他生命轨迹和思想轨迹的反映。作家巴金的读书生活更是如此。巴金一生著书,一生读书,著与读,几乎融为一体。而读先于著,大致可以从他读书的过程看出他思想演变的过程,著作则是其丰硕的结果。对于巴金来说,读书的过程就是思索的过程,思索生活和认识生活的过程。读与思,让巴金的思想得以发展,情感得以升华。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读书成就了巴金。  相似文献   

3.
《蒲公英》一文出白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其主要是通过一个童话故事,阐述“人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的道理。这则童话故事的出处与苏教版的许多文章一样被隐去了。本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想法,我这样铺开了教学文本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陈平原 《社区》2008,(2):6-8
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在《大英博物馆日记》的后记中,我引了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访戴安道的故事。真希望“读书”也能到达这个境界:“吾本乘兴而行,  相似文献   

5.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叙述了林则徐一生读书的历程。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林则徐读书之法与目的已跨出了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7.
何怀宏 《社区》2009,(35):4-5
“70年代”在政治、文化的意义上并不是一个连贯而独立的年代。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首尾是两个相当不同的生活世界,一般人所能接触到的读物有不少性质和数量的不同,尤其从承接和趋势来看是这样。大致以1976年划线.70年代前面的近七年是和“文革”的前三年、以至解放后的30年衔接,  相似文献   

8.
读书     
孙夏崇霓 《社区》2009,(14):15-15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即第一遍会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将全书浏览一遍。若有兴趣。则会一遍一遍反复咀嚼。因为只有在咀嚼之中,才能体会到书卷之美。那种超越众生的心灵之美。读《战国策》时读到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仍不灰心、沮丧,苦读数年,再度出山。他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诸侯国联合抗秦。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国形势。读《史记》时读到卫青领一万铁骑直捣龙城,击杀匈奴数万人,重创匈奴根本。  相似文献   

9.
10.
200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邀请了冯其庸、李希凡、王蒙等著名红学家来校讲学,举办了“《红楼梦》活动周”。李希凡先生五十年前就曾提出《红楼梦》中有“初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王蒙先生著名的《红楼启示录》等论著也曾深入探讨《红楼梦》思想艺术的启示意义,而冯其庸先生也很重视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他的近作《论〈红楼梦〉思想》也已产生强烈反响。共同的兴趣和不尽相同的观点,促使三位名家就如何评价《红楼梦》的思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11.
张弘 《社区》2009,(17):7-8
赵汀阳的书分为两处。在摆放着电脑桌的书房里.三面墙都是书柜,基本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客厅里有两处书柜,一处摆放着《莎士比亚全集》等图书,一处摆放着中华书局出版的《二十四史》以及一些历史考据类图书。对于一个做学问的人来说。几千册数量的图书并不算多,但赵汀阳称,自己并不保存所有书,此前已经淘汰过好几批杂书或没什么用的书.都卖了废品。有趣的是,他的客厅里没有电视,他说基本不看电视,  相似文献   

12.
周汝昌与冯其庸的《红楼梦》评点既有相同之点,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将二者对曹雪芹的思想艺术成就、《红楼梦》本旨论、人物论、结构论、笔法论等方面进行更全面的比较研讨,应当有助于读者对《红楼梦》的理解和鉴赏,有助于读者对当代《红楼梦》评点的感受和评价。"周评"与"冯批"各自在《红楼梦》评点原则、政治历史说、思想艺术超前说等方面有着值得言说的话题内容和话题价值,比较研究其优劣得失,将有益于进一步探求《红楼梦》"四家评"的学术意义和鉴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黄裳 《社区》2008,(32):4-6
现在已经很难记起自己最早读的是些什么书了。“读书”似乎也有种种不同情形,有被动的,有的则出于自愿。无论是私塾或学校,在那里读的都是老师指定的课本,没有自己挑选的余地。我是由大伯父(他是清朝最后一科举人)开蒙的,用的课本是上海出版的澄衷学堂《字课图说》,这是“看图识字”一类的识字课本,每半页三个字,左图右文,编辑得很不错,图画得也好,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部新发现的仅存十回文字和数十回总目的《红楼梦》残抄本,在红学界引起广泛关注。冯其庸先生将此残抄本与现存的十一种早期抄本及程甲本逐字进行了对勘,认为其文字绝大多数同于早期抄本而异于程甲本,从而认定“这确是一个残脂本”。为此,本期专门约请此本发现及收藏者卞亦文先生及红学家林冠夫先生、杜春耕先生和任晓辉先生谈谈对此抄本的初步研究。以期引起学术界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一条万里奔流的大河,有急流险滩.也有漾漾碧波:有中断楚江的天门.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古往今来。多少人为生活所累,昼夜劳作.东西漂泊?多少人争名夺利,揭竿逐鹿,心焦神瘁,流汗流血?即使少数人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也难免荷戟彷徨。怅惘寂寞。沛县那个刘老汉的儿子当了皇帝.不也是忧心忡忡,唱着“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歌吗?简而言之.拥有了富贵荣华.未必就拥有了充实的生活!生活,不是权势名利的奴仆!有一种生活叫读书。读书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种享受:或者说.读书本身就是享受生活。书是森林,可以栖息疲惫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崔保华 《社区》2010,(17):60-60
每一天,不管是在哪里,忙完了工作,做完了家务,或是旅行途中。我总会翻出一本书,或是找出一张报纸,看着它,整个人就像是浸入了一个温润如玉的世界——这里的天,像水洗过一样透亮的蓝;这里的空气。清新得吸一口便会陶醉。随之,所有的疲倦和不适,都会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17.
延已 《华人时刊》2010,(8):20-22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放到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这估计是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因为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不要谈读书的时间到哪里去了,而应该问读什么书,什么时候读书。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与静坐     
《社区》2009,(23):14-14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对养生之道,自古以来的养生学家.或从养神论述,或从养形发挥,但总的说来,是主张形神兼养。首重养神的。清静养神始于老庄,之后《管子》、《韩非子》、《孙子》、《淮南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均强调了“静胜躁”(躁,扰也,亦动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读书与纺线     
王明曦 《社区》2012,(8):6-6
近来读书,忽然窥出点门道,觉着不再像先前那般胡乱饕餮,而是逐渐静下心来,抽丝剥茧,慢条斯理地一本接一本地读出些许其中味来。图书馆里淘书。得来林斤澜的《杂花生树》,书中屡屡提到“老头儿”汪曾祺。读时就想到下一本应该是汪的《无事此静坐》,从这里又引出《受戒》,让心里每每怦然一动,书架上又随手抽出《边城》。  相似文献   

20.
读书偶感     
黄桂宁 《今日南国》2008,(22):77-77
窗外,雨声浙淅沥沥,翠竹让清风抚弄得低头摇曳。我坐在桌前信手拿起蓝天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随意浏览起来。一幅古朴雅致的夫子讲学图首先映入了眼帘,图中“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字迹似乎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从扉页一直往下看,无尽的阅读乐趣弥漫于国学经典名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