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是钝感力迟钝的力量,钝感是针对敏感而言,但不是矫枉过正,傻不是钝感。对自己敏感,对他人钝感,对工作敏感,对人际钝感。能感却钝,不再愤青。不是麻木,不是懦弱,而是多年修炼的一种内涵。这才是真正的钝感力。钝感力还是一种保护自我的力量。无论从爱情、婚姻、事业、人生、家庭等诸多方面,还是从医学角度出发,保持一定的钝感就意味着使心灵和身体都免受没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2.
私以为,爱情是极端敏感的,与渡边淳一一手创造的"钝感力"南辕北辙,大相径庭。难道是因为人上了年纪都有了慈悲心,对于以往笔下的那些爱到痴狂爱到死的至情人终不落忍,而最终赋予了后来人钝感的品质,以期有一个花好月圆,皆大欢喜的结局?只是,那样进退有度,有条不紊的粗线条情感还是爱情吗?那样的爱情还可以感动谁?面对感情的伤害,可以做到宽容宽容再宽容,要么是耶稣样的至圣之人,要么就是压根没入心。所谓无欲则刚,因为不在心里。而真正的爱情,是电光火石的瞬间震  相似文献   

3.
日本情爱大师渡边淳一带来了一个很冒烟的词:"钝感力"。说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是一种不让自己受伤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男性话语基础之上的女性生活的悲剧性色彩、女性特有的精神压抑与生活苦难,给艺术家们一种强烈的"暗示",促使他们在文本中有意无意去表现女性对父权制度强加给她们的不公正的肉体和精神桎梏的怀疑、拷问及反叛.美狄亚、娜拉、陈白露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范例.她们的"复仇"、"出走"、"堕落"均导源于少女时代对男性的盲目期待及梦醒后的尴尬,其中,娜拉最为真实可感,她既不会"堕落",也不会"归来"(如鲁迅所言),她的"出走"昭示了女性如何走出男权社会的羁绊,彻底解构男权社会对男女角色的要求与规范,建立比较真实自然,不受外界强力支配的女性特质,成为真正意义的人.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群人,一出生便拥有了丰厚的家产,过着阔绰优越的生活,他们被称为富二代。这群怀揣着财富的青年,在感情道路上摸索着属于他们的恋爱方式,然而幸福并不会因为他们的特殊背景轻易眷顾。那么,富二代们要如何做好准备捕捉幸福,找到自己的mr(s).right呢?  相似文献   

6.
正眼神交流不仅会让我们的大脑陷入"社交超速"状态,还会影响我们对与我们目光相遇的人的感知。前几年微博有个很火的行为测试,即让亲近的人进行对视,测试他们能否对视超过3分钟。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下来,而且很多夫妻、母子、父女组合都在实验中哭泣难止。这种复杂的、无意识的反应并非刻意或假装,眼神之间的交流为何拥有如此强大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每年都会有流行色系,今年夏季的流行色是既好看又好"吃"的牛油果绿。牛油果绿既有绿色的清新感,也有灰色的高级感,比起浓郁的墨绿,它更加特别,属于不会撞款的颜色。一套牛油果绿短裙套装,清新自然又减龄显嫩。这个色调非常适合炎热的夏季,不会艳丽得让人无法注视,也不会黯淡得像个路人,可以说很百搭。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2011,(11):20-20
长期关注科技人才流动的旅美学者田方萌认为,中国人无论做什么都有自己的特色,连移民也不例外。 纵观新一轮投资移民热潮中人员的组成,多为30至40岁的社会中坚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或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或积累了比较丰厚的资本。正是年富力强之时,移民了真就会休息去享受余生?对于一惯爱折腾的中国人来说,这个推论显然不会成立。  相似文献   

9.
苏印 《东西南北》2011,(22):50-51
如果按照最初的计划。只有Zapp先生和太太,他们的故事大概不会这么惊人。11年里。他们不但走了23万公里。访问过24个国家,被超过12000人盛情款待,更特别的是在路上生下了四个孩子:Pampa、Tehue、Paloma和Wallaby,每个孩子拥有不同国籍。人们都认为带着家庭上路太疯狂,Zapp却反问,如果不去实现梦想,如果不去亲身教育孩子,岂不是更疯狂?  相似文献   

10.
寻找中国企业的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 ,因此 ,许多来自美国的观点受到了过分的推崇 ,在像经济学、法律和管理这样的专业领域尤其如此。许多学生认为 ,在美国大学或从美国的教科书上学习这些学科的知识时 ,仅仅是在学习技能 ,但实际上他们也被灌输了一套隐蔽的 ,也许是非常危险的理念。2 0年前在亚洲旅行时 ,我首次意识到由美国知识文化所造成的威胁。我发现 ,几乎任何地方的年轻人都渴望模仿西方。他们不明白他们要追随的是一群没有方向的人。除了新技术的开发 ,西方的学术领袖在各个领域内都迷失了方向。在任何需要目的感的领域 ,在任何探寻社会…  相似文献   

11.
, 《青岛画报》2013,(8):54-57
如果不是29岁的爱德华·斯诺登,美国民众不会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项目,不会知道他们的私人电话、互联网信息、甚至每封邮件都可能受到美国政府的监控,更不会掀起一场对奥巴马政府"窃听"私人信息的指责。有人说,斯诺登和将美国外交密件交给维基解密的士兵曼宁一样,是卑鄙的告密者;也有人说,他将美国政府伸向民众的"黑手"公之于众,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但无论如何评价,有了曼宁被捕的前车之鉴,斯诺登显然做了"更聪明"的打算。  相似文献   

12.
困惑的一代     
他们出生于H.马尔库塞发表《乌托邦的终结》一书的那个时代。他们是由在1968年5月愉快地推翻一切模式的父辈培养起来的一代。现在,他们迈进了失业社会,指责其父母只给他们留下了一种装璜门面的遗产。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广告员都在观察他们。他们是些什么人?他们想做什么?他们对未来的法国有何影响?在美国,这个年龄段的人被称为“X的一代力,即未知的一代。这一代人有一种时尚,即“grunge”,这种时尚已跨越大西洋。  相似文献   

13.
正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优秀……但心灵富足,才是好生活的真正底气。不知何时,"精致"和"仪式感"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标准。越来越多的女孩,都在期待成为别人口中"精致"的人。前段时间,几名研究生就因此走红网络。为了追求仪式感,她们花了近万元改造寝室。羽毛、串灯、纱帘,这都是改造后"仙女寝室"里的物件。  相似文献   

14.
想喝到对味的咖啡,关键是要找到对味的cafe bar;想选到有taste的衣或物,其实是要挑到有taste的人。我的调调儿是in fashion,所以对味的人也要一样够"潮"有"型",他们贩卖的东西自然也会别有气质。我笃信物质是精神的体现,一切收入我囊中的物质都跟我"有缘分",所以每次淘货都是一次美丽的旅程,包括旅程中那些漂亮到宇宙爆炸,鸡婆到亲切可爱,有型到入神共愤……的店主们,都是美好的风景。有时候,看到一家特别的小店,真的会暗自揣测,这家店主会不会也喜欢某某电影爱听某某音乐?或者看到店里在卖某某品牌的衣服,也会赞叹下"你真的好有品味"!每个小店的店主都是设计师,他们看穿了衣服背后的小灵魂,将它们七七八八运到店里,像乌儿打扮自己的巢一样竭尽所能地展示着美好二字的真正含义。谁不想无限可能去占有世间美好的东西?老天!请让这些店主们统统和我做朋友吧!——这样我去买东西,他们会不会打个大折扣?  相似文献   

15.
不管我们关注什么———通信、交通、人们自身的流动或是物品的运输,我们都可以看到,无论在哪里,技术与社会变革都是相互关联的。青年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不可避免地与既定的技术和社会安排发生联系。在他们之前,没有哪一代人拥有如此多的人工制品,因此技术对青年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影响他们的升学、职业培训、休闲时间的安排、俱乐部活动以及政治参与。本文的目的正是探索青年人如何与新技术发生联系,他们使用哪些特别的技术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他们使用这些技术。社会中的技术  我们所谈论的工业、信息或传媒社…  相似文献   

16.
2006年9月,李园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被青岛市教育局派到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支教、一年后,她回到青岛时,又黑又瘦。"这是我人生中最特别的一年,哭过,也笑过:苦过,也甜过。我充分理解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句话。""那里的二年级小学生好多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真是让人心焦"刚去松桃时,她恨不得一天24小时给孩子们上课,"他们的基础太差了,学  相似文献   

17.
张银枝 《社科纵横》2008,23(8):173-175
穆旦晚年对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甚为钟爱,编译<丘特切夫诗选>,并在"译后记"中对其生平、思想和创作特点作了颇为系统的介绍.两人的诗歌创作体现了他们执著的诗心.他们的抒写在回归童年(故乡)时都有来路已逝、去路已断之感,并在望乡、祈归的姿态写作中又都寻求灵的拯救.不过,穆旦在救赎中走向人民,有着更多的时代投影;而丘氏却倾向于构筑诗艺的"人工的天堂".  相似文献   

18.
正"我想以非凡能力成为世界上最牛的人。"印度奥里萨邦布巴内斯瓦尔。26382名学生列队站定,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支牙刷。当指导员倒数到零时,学生们开始疯狂地刷牙。左、右、上、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直到持续两分钟,指导员要求他们停下。这一天,印度再次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多的人在同一场地同时刷牙。工作人员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数完参与者的人数,他们打破了之前16414人的纪录——保持者也是印度人。"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我们了。"17岁的参与者拉杰什·布米吉一边兴奋地和朋友们自拍,一边说道。  相似文献   

19.
笫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新剑桥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和美国"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萨缪尔逊、托宾等人之间,展开了论争.由于萨缪尔逊任教的麻省理工学院以及"新古典综合派"的先驱者之一、已故的美国著名凯恩斯主义者汉森任教的哈佛大学,都座落在美国波士顿城附近的剑桥地方,所以西方学术界把他们与罗宾逊等人之间的争论,称为"两个剑桥之争".由于罗宾逊和萨缪尔逊都自称是"凯恩斯派",而且围绕着凯恩斯主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莺 《东西南北》2008,(10):25-25
时刻照顾纳税人的心情也是以民为本的体现。在日本,公务员也搞"形象工程",其通常的做法是:凡是老百姓能看到的地方都要"示穷",越寒酸越好,能凑合就凑合。比如办公楼的装修及设施等等,有的基层课长坐的椅子甚至都磨开了花。总之,"工程"都要保持一种看上去比民间公司差一档次的样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位日本公务员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可以让纳税的老百姓看了感到政府没有乱花自己的税金,还觉得政府穷得可怜。"让老百姓从对比中感到有"优越感","自己怎么也比政府混得好",从而缴点税也不会产生怨言了。很显然,他们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