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3 毫秒
1.
在回顾和总结析字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试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探讨析字现象,动态阐释了在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物理因素等影响下析字作为语用策略的语境顺应性,意在进一步揭示析字策略性使用的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2.
在对"即物"说的研究中,通过对"即"字的字源学与语用学分析,认为"即"这个字的源初意义在于:在共同在场中的不断去远,并且进入……之中,与……融合为一。以此为出发点,重新阐释了"即物穷理"说、"即物以物物"说以及与"即"相关的一些哲学命题,指出"即物"说体现着一种与物合一,切入事物本身之存在的思维方式,也是人达到"物物而不物与物"这一境界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3.
句法结构的分析是现代语法学的中心。前几年我国语法学界在析句方法上的讨论,说明我国语法学者试图以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改进传统的语法学体系,以求汉语语法研究上有新的突破。而分清语法的、语义的和语用的分析这三个不同的平面,是解决析句问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常见于硬新闻中的“可想而知”构式评价句为研究对象,将语法构式、语用逻辑、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与方法相结合,考察评价句中语言要素与论证型评价模式的互动,分析评价句的消极评价功能及言者立场。考察结果表明,“可想而知”构式评价句的评价模式为论证型评价,具有“言之有据、析之有道、系之有序、论之有理”的特点。其对评价的论证过程符合语用逻辑学中的RSA评价模型,评价结论客观合理,体现了言者与读者的交互主观性,评价句的言者立场具有客观中立正式的特点。上述特点也是此类评价句在硬新闻中高频表消极评价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评价言语行为体现出语言外部交际环境与语言内部各要素之间密切而复杂的互动,包括微观层面即构式句内部的互动,中观层面即评价前提和评价结论的互动,宏观层面即语体、语法、语用、修辞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中有一词析为二字使用的现象:或书面语为单音节的词,口语中用为由原词分化的双音节词,或较早的词形是单音节,晚起的词是双音节。古代学者虽偶有言及,但并未把它当作一种训诂方法广泛地使用。本文第一次把这种现象作为独立的训诂方法,表而出之,名之曰“析音”,并举出了一些此前未被注意的例子用析音法进行了解读,提出了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语用逻辑是言语行为理论的逻辑分析工具和逻辑分析系统。本世纪中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1985年,塞尔和范德维克建立了一个非形式的语用逻辑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奥斯汀和塞尔的工作,明确了语用逻辑的研究对象,并对语用逻辑作了形式化的研究。在语形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命题语用逻辑的形式公理系统PF,在PF中证明了语用逻辑的三类定理:关于语用行为的定理、关于条件的语用行为的定理和关于语用力量的定理。在语义研究方面,作者构造了语用逻辑的语义模型,给出了系统的语义解释。在元逻辑的研究方面,作者证明了PF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完全性。最后简要指出PF与塞尔和范德维克系统的区别以及语用逻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字格的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文章选取明代四部白话小说,对其数词对举式四字格从类别、结构、功能、语义、语用特征等方面作了诸多分析,阐明四字格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揭示明代文学作品的口语特点.  相似文献   

8.
语际语是第二语言/外语学习者在来到达目的语语言能力之前所处的一个过渡性阶段。第二语言/外语的使用和学习成为语际语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而语用能力的培养是避免语用失误、提高外语学习者交际能力的重要研究课题。本项研究从英语恭维语回应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显性语用教学模式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可以通过显性语用课堂指导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9.
焦点是一个语用概念,属于语用范畴,语用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但已有的句子焦点分类方法却存在许多问题,如焦点与句法成分无法一一对应、分类标准杂糅、各小类之间有所交叉等。本文从焦点的概念和性质入手,首先总结了前人的焦点分类方法,进而分析了其所存在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以语用为核心分类标准,提出了新的句子焦点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0.
词的抽象意义是指词典上所载的词的各种意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各种转义,即词在语言中的意义。词的语用意义是指词在一定的篇章中的意义,即词在言语中的意义。两者的关系是:词的抽象意义是词的语用意义的基础;词的语用意义是词的抽象意义在一定语用环境中的延伸。在一定...  相似文献   

11.
孙妍 《学术探索》2014,(12):84-88
文化N级编码理论强调了实物材料的重要性,并将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成性的叠加过程,这为传统文化的探究提供了重要启示。由于汉字显著的图画象形特质,在揭示传统文化和思维方面有着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优势,从汉字入手,可以体察文化原初的意义,破解后代象征符号的文化基因。本文结合文化N级编码论对“经”与“纬”二字进行了文化阐释,“经”“纬”本是指织布机上的“纵线”和“横线”,但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二者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含义,“纬”的义项在引申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不如“经”,“经书”和“纬书”的历史地位也有很大差异。本文试图揭示这种文化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中“猫”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猫"最初用来指代英语中的动物"cat"。随着其在语用环境中的使用与变化,"猫"的含义变得越来越丰富。它不再局限于字面意义,而是有了更为深刻的引申义,由此也衍生出了大量与猫相关的意在言外的习语。这些习语及其引申义的出现使猫文化更具生命力。中西方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不同,猫文化也不同,因此在翻译与猫相关的习语时,了解其文化内涵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猫文化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异同,对其相关习语的翻译提出了三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哲学思潮的最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发现了历史给文化留下的踪迹(trace),尤其是语词的意义变化之后原有的义项留下的踪迹,往往以潜意识的形式影响本族语者的认知和行为.汉字由象形字转化而来.原始的图画从象似性变为索引性和指称性,外延变成了内涵.作为踪迹发挥作用的具象性从整体上桎梏着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文化的观念模型完全集中在三个关键的汉字"易"、"仁"、"祖"的意义之内.外延封闭内涵进一步加强了踪迹塑造中国人的人格、性格、品格的潜意识效应.  相似文献   

14.
汉语言的法文化透视——以成语与熟语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成语和熟语浓缩了大量文化信息 ,在于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对成语与熟语进行文化分析 ,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及理解当今的法律文化传统。如“诛故贳误” ,强调有心与无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故意和过失的态度 ,是为动机论 ;“罪大恶极” ,强调罪中之恶、罪中之过 ,反映了中国人习惯于道德评价的倾向 ,是为过恶论 ;“报仇雪恨 (冤、耻 )” ,强调仇之中的恨、冤、耻等心理感受 ,反映了中国人的报复心理 ,是为报应论 ;“悔 (改 )过自新” ,强调自悔、自改 ,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过错纠正的自力主义 ,是为自新论 ;“债多不愁” ,强调信用的根本缺乏 ,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债的根本态度 ,是为“信用论” ;“求亲告友” ,强调人际关系的范围 ,反映中国人解决困难时的心理指向 ,是为人际资源论。它们都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羊”诸字文化意蕴初探——4/试论古人对羊的认识及有关思想观念@彭慧$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1~~~~~~  相似文献   

16.
胡希东 《兰州学刊》2007,4(2):197-200
新感觉派文化精神体现为现代主义都市表征,它从作家身上的文化精神给以呈现,而具体表现为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因素的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土、先锋与通俗的相互纠缠,论文尝试用文化精神这一视角对现代上海这一特殊殖民语境下新感觉派文化精神进行具体探寻.  相似文献   

17.
白纯洁 《云梦学刊》2002,23(3):109-110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什么关系 ?中学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掌握训诂学知识 ?从弄清词语的正确含义 ,选择正确的注释 ,订正注释之误以及形训、因声求义等几个方面对训诂学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题作例释和探讨 ,对中学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字的笔画与结构是象化的,汉字的五种基本笔画就是从大自然和人本身的形象中象化而来。汉字字义的象化表现为:静则为象,动则为词。这是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点。中国文字始终未能跟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那样发展成为拼音文字,主要在于中国人的象化思维与象化的文字相互适应,相互作用,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9.
孙丽明 《学术探索》2012,(10):130-132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西方语用原则方面的使用差异:具体介绍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语用原则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文化方面的对比差异性,目的是为了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语用原则并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交流,说出地道流利的英语。  相似文献   

20.
谢序华 《北方论丛》2020,(3):94-101
学界一般认为,汉字的假借是通过借字表达词音("依声托事"或"借字表词")来实现假借的目的,但事实上假借是汉字所兼有的一种表达职能,只有形义统一、以形别(表)义的汉字才具有假借的职能;而汉语单音节词自身不能独立地区别(表达)一定的概念,又不能区别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因此汉语的词是不具有假借职能的。所以,汉字的假借,既不是"依声托事",也不是"借字表词(音)",而是"依形托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