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一、《四库提要》史部地理类三《梦粱录》: 自牧自序云:“缅怀往事,殆犹梦也。”故名《梦粱录》。末署甲戌岁中秋日。考甲戌为宋度宗咸淳十年,其时宋尚未亡,不应先作是语。意“甲戌”字传写之误欤?按:“甲戌”不误。吴自牧《梦粱录》并非亡国之后追忆都城繁华而作,而是南宋未亡时记杭城之繁盛。其自序云:“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是其恐日后繁华消歇(或已看到南宋将亡)而撰,以记录当日繁盛。考该书末卷(卷二十)有“顷于景定年间”语,可知其撰写时间距景定不远。景定为宋理宗年号,尚在度宗咸淳前,距南宋亡还有15年。又该书所记最晚为咸淳间事,从未提及度宗以后的德祜、景炎、祥兴时事,益知其书成于咸淳时。四库馆臣不当因“往事”二字便指该书为亡国后作,因而疑“甲戌”为传写之误。  相似文献   

2.
黄仕忠  陈志勇 《文史哲》2023,(2):130-141+168
《南词叙录》的成书时间,据其自序所署,今有二说:一作“嘉靖己未”(三十八年,1559),有清壶隐居抄本为据;一作“嘉靖乙未”(十四年,1535),有清黄丕烈旧藏本可证。二说相差24年,各得其据,难定一是。今考傅增湘1917年所见经过清初何焯批校的“明写本”,乃是两种清抄本的祖本,其自序亦署“嘉靖乙未”,可证确以“乙未”为是,“己未”则系后改或误抄;何批“明写本”仅自序题“天池道人”,无作者的其他信息,故两种清抄本在书衣或扉页所题“徐天池”“徐文长”等,均系抄者补入,并非原貌。嘉靖乙未,徐渭才十五岁,且无赴福建经历,决非此书作者。陆采曾号“天池山人”,嘉靖乙未年夏秋均在福建,他可以作为《南词叙录》的备选作者。  相似文献   

3.
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轮台的地理位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轮台县条说:“唐置县,并置府,后废,即今新疆轮台县。”①新编《辞海》轮台条说“古县名,唐贞观年间置,治所在今乌鲁木齐市与昌吉之间,其后又于此地置轮台州及都督府,唐末地入吐蕃。”②新版《唐诗选》轮台条注说:“唐时属庭州,隶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之东,封常清曾驻兵于此。天宝十三至十四年,(岑)参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亦多居此。”③王有德《岑参诗中的轮台及其他》一文说:“那么轮台究竟在那儿呢?《新疆图志》轮台县注说:  相似文献   

4.
谢朓高祖辨     
中国文学史研究者在考察南齐著名诗人谢朓的生平、家世时,往往提及其高祖。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一九五六年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一九五七年版、一九八二年版)、孟瑶《中国文学史》(台湾版)均称“谢朓高祖拔”。然而,查《廿四史传目引得》、《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无谢拔;《世说人名谱·陈国阳夏谢氏谱》亦无谢拔;甚至《晋书人名索引》、《二十五史人名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也不见谢拔此人。今据《世说人名谱·陈郡阳夏谢氏谱》云:谢据子允,允子述,述子纬,纬子朓,则谢朓高祖实名谢据。沈约《宋书》卷五十二谓谢景仁“祖据,太傅安第二弟。”亦其证。然沈约以谢据为谢安之弟(伍叔傥《谢朓年谱》和今人《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等均取此说)则误。《世说新语·文学》云:“林道人诣谢公,东阳时总角,新病起,体未堪,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  相似文献   

5.
读《中国历代文论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一卷本)之“注释”、“说明”,深受教益。唯书中《曲律》之注释第73有云:“胡紫山,元初人,生平未详。”似觉未善。考元初之胡紫山,实即胡祗遹,兹述理由如次。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上》所引“昔之宰执贵人”而“工于词”之胡紫山等七人,无锺嗣成所著《录鬼簿》均有著录。该书“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行于世者”项下有“胡紫山宣慰”一则。  相似文献   

6.
对于罗隐的生卒年 ,史料记载也有分歧。宋薛居正《旧五代史·梁书》卷二十四 (列传十四 )载 :“年八十余 ,终于钱塘。”计有功《唐诗纪事》也云 :“年八十余 ,终余杭。”《吴越备史》卷一、《浙江新城县志》卷十四“人物传”、《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八“文苑”中则称罗隐“卒年七十七”。《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中华书局 1992年版 )“罗隐”篇中注明其生卒之年为“833~ 910” ,复旦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亦如此标注。然而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 196 3年版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相似文献   

7.
元代的书会,在元代社会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文化现象。元末明初的贾仲明在《书<录鬼薄>后》说:《录鬼薄》作者钟嗣成“载前辈玉京书会、燕赵才人……自全之解元董先生,并元初关汉卿已斋叟以下,前后凡百五十一人。”元代确实有很多“书会”,例如: 玉京书会。玉京即大都(今北京)。估计关汉卿、白朴、孟汉卿、岳伯川、赵子祥、赵公铺等人都属玉京书会。根据是《录鬼薄》及贾仲明的吊词:  相似文献   

8.
罗贯中找到了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辽 《齐鲁学刊》2000,(1):69-70
《三国演义》,妇孺皆知;其作者乃罗贯中,在学人中也无争议。但罗贯中究系何方人氏,诸说不同。一说罗贯中乃山西太原人;一说罗贯中是山东东原(东平)人;一说罗贯中为浙江钱塘(杭州)人;一说罗贯中是江西庐陵(吉安)人。其中以“罗乃太原人”一说接受的人较多,因...  相似文献   

9.
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代,延及清末,历时两千多年,而流弊足以淆乱古书、改窜历史。因此,工具书之编写以及史书之校订,对于避讳问题,必须十分注意,否則极易招致错误。本文共录“不明避讳致误”书例10则,材料分別取自《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源》(修订本)、《辞海》(1979年版)、《汉语大字典》,以及中华书局标点本《梁书》、《魏书》、《北史》之中,虽属举隅性质,也足见避讳问题之重要性,望能引起文史工作者之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施世杰,清末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生平无考。著有《元秘史山川地名考》12卷,自序作于光绪丁酉二十三年(1897年)。《元秘史》是《元朝秘史》的简称,原名《蒙古秘史》,主要记述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期的事迹。作者佚名,原著也早已佚失,现仅...  相似文献   

11.
金武祥,字溎生,清末民初小说家、诗人.他的著作编为《粟香室丛书》,其中《粟香随笔》(包括二笔、三笔、四笔、五笔)最为著名.关于金武祥的生平,他自编了年谱《粟香行年录》,记述了自他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生到民国10年(1921年)的历程.杨殿珣编《中国历代年谱总录》说他的“卒年不详”.  相似文献   

12.
四川是我们伟大祖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四川”名称的由来,过去说法很多。如,有人说:“境内有岷(岷江)、沪(金沙江)、雒(沱江)、巴(嘉陵江)四大川,四川之名昉此。”(见臧励?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四川省》条,1931年商务印书馆版)又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岷江、沱江、嘉陵江、黔江(即乌江)四条水,因此称“四川”。(见郑励俭编《四川新地志》,1946年正中书局版)还有人说,四川是因为有长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大川,因此称为“四川”。(见汪永泽《四川省》,1956年新知识出版社)直到最近,还有人说,四川“境内有岷、雒、沪、巴四大川,故名”。(见张其昀等编《中文大辞典》《四川》条,1979年四版中华学术院印行)以上各种说法,虽然不一,但都是以四条大江命名。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相似文献   

13.
“逋客”,《中文大辞典》只立一个义项,释为“避世之隐者”。此据明彭大翼《山堂肆考》。这个解释自然不错,但未能概括全面。先看三例: 一、唐颜真卿《颜鲁公集》卷十五《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群子游杼山,山塞桂花白。绿荑含素萼,折桂自逋客。”二、《全唐诗》卷二一○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回》诗:“千山待逋客,香茗复丛生。”三、唐陆龟蒙《甫里集》卷十七《丁隐君歌》:“自言逋客持钱我,乃是钱塘丁翰之。”其中三个“逋客”均指隐士,这是没有问题的。再看: 四、《文选》南齐孔德璋(稚珪)《北山移文》:“于是丛条瞋胆,叠颖怒魄。或飞柯以折轮,乍低枝而扫迹,请回俗士驾,为君谢逋客。”五、唐白居易《长庆集》卷十五《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诗:“暮年逋客恨,浮世谪仙悲。”《中文大辞典》用了《北山移文》和皇甫曾诗作书证,后者用得对,前者则显然与其释义不合。四、五两个书证中的“逋客”都不是指“避世之隐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文言《诗话》源自欧阳修是有道理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诗话》渊源是钟嵘的《诗品》却可商榷。《诗品》按他的说法是“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与《四库提要》说《诗品》的“第作者甲乙而朔厥师承”都不同于宋人《诗话》的本源。诗话记事以资闲谈,比较放纵、漫杂,旷逸。欧阳修自己在《诗话》自序中也说:“居士退居汝阳,而集以资闲谈也”重在漫谈,不拘定格。《四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的诗人大都爱好赋,善写赋,创作出不少传世之作。曹植自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前录自序》)《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也说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王粲、徐干是当时颇有名望的赋家,他们的许多赋作受到称誉,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  相似文献   

16.
乐府作为专掌音乐的专门机构,始设于何时?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说法不一。一般皆从《汉书》作者班固说,始于汉武帝。如罗根译《乐府文史学》、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等著作皆持此说。但也有不同说法。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认为乐府始于汉惠帝;新版《辞海》“乐府”条则谓始于秦代,可惜都无例证,难以使人深信。  相似文献   

17.
僧一行(张遂)是我国唐代卓越的天文学家。关于他的籍贯,目前有三种说法: 一、河北省巨鹿县人。这一说见1965年版《辞海》和1979年版《辞海》。《辞海》“一行”条下解释说:“唐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巨鹿(令属河北)人。”二、山东省昌乐县人。此说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四册(中华书局1965年11月第一版)。该书选编《旧唐书·一行传》:“僧一行,姓张氏,先名遂,魏州昌乐人。”编者在注释中称:“魏州昌乐:魏州亦称魏郡,领十县。昌乐是魏州十县之一,今山东省昌乐县。”三、河南省南乐县人。这一说见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一行本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拙作《河南古代科学家》(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出版)亦持此说。  相似文献   

18.
梁红玉,南宋抗金名将,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曾记载:“韩蕲王之夫人,京口娟也。”后来元人脱脱等编修的“宋史》对梁的籍贯出身只字不提。直至当代,一些颇有代表性的书籍都沿袭了上述两书的说法。如蔡东藩《宋史演义》、臧励龢《中国人名大辞典》、新旧《辞海》、《辞源》以及《中文大辞典》(台湾版)等都回避了梁红玉的籍贯问题,这不能不算是一个缺陷。据本人查证,梁红玉的籍贯是江苏淮安市。清乾隆年间的《山阳县志》记载。“宋,梁夫人,蕲王韩世忠妻。楚北辰坊人。初,江淮兵乱,梁流落为京口娟家女。”清同治年间的《重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对汉至齐梁时代的一百多名诗人加以评论,并将他们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一大胆的创举,是针对当时“王公缙绅之士”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不良风气,企图纠正文学批评界谈长讳短、优劣不辨的状况的产物。郭绍虞先生说“《诗品》和以前批评风气不同的地方就在显优劣,有品第”(《中国文学批评史》第60页)并给予肯定的评价:“所以能提高赏鉴的标准,同时也开创了新的历史的批评之方法。” (同上,第61页) 对于这一文学批评专著,后人讥其品评不当者甚多。清代王士祯著《诗话》,极论其品第之间,多所违失:  相似文献   

20.
议“僧”字     
南北朝时(公元420——586年),不少人的名字中带有“僧”字。僧者,和尚也。当时,佛教兴盛,用这个词是相当时髦的。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作一番粗略统计,本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