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存在两个向度:一个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另一指向中国当下的现实关怀。实践中,民众更关注终极关怀的现实利好。这决定了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追求面临的困境:意识形态上,要理论自觉自信,同时要应对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责难;个体存在上要面对现代性问题。在历史逻辑中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在日常生活批判中葆有精神追求的超越性,是解决精神懈怠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本体论既是人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求,同时其理论的逻辑展开也使其成为人对世界的终极解释。这种终极解释的根本动机和本质意义源于人对于应然生存状态的期许。同时,本体论哲学表征了人类的乌托邦精神。这种契合既体现在二者的根本旨趣都是人类对绝对的和超验的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时也体现在二者都暗含着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相似文献   

3.
休谟命题的真正哲学意义在于他发现了区分价值和事实是研究价值的逻辑前提,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事物的发展有宇宙观和价值观之分.价值的本质就是事物现实的历史的发展,特别是现实的个人的历史发展的存在方式.事物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终极价值都统一于事物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又是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就是历史发展价值论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其终极关怀应该是人的存在方式,美学的本质亦应该是使人所追求的自由成为现实,超越对象性存在、实现绝对性存在。但是,纵观中国美学纵向演进的嬗变历程会不无失望地发现,以西方美学为理论奠基并建构起来的中国美学始终与美学的这种终极旨归相疏离。  相似文献   

5.
在什么样的终极价值语境下协调真、善、美与利、名、欲的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的现实问题。作为寻觅人类精神家园的先锋,教育终极关怀体现了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价值及作用的哲学沉思,从而为"教育为何"、"教育何为"和"教育如何"奠定精神底色,从根本上回答教育所彰显的人类精神与时代使命。教育终极关怀不仅承载着教育实践的底线、良知和责任感,而且肩负着教育理论的法线、信仰和尊严感,整体性、永恒性和幸福性是教育终极关怀的生命情结和精神指向,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是教育终极关怀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哲学的批判,是指哲学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出于对人之生存意义、行为方式和终极思想的关怀以及表达或体现这种关怀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或方法。哲学的批判可分为三个向度:自哲学批判、对哲学的批判和哲学的自我批判。所谓自哲学的批判,即是自本体的批判。自哲学的批判并不是对具体学科的具体问题和知识指手划脚,而是对具体学科知识最一般的理论预设,前提的批判。这不外乎是以潜在可能的事物来批判既定或已然的事物,以新的事物批判旧的事物。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哲学的批判促使具体学科知识强固其前提,光大其传统,拓展其视野,超越其局限,进而促成具体学科知识的整体进步。所谓对哲学的批判,就是部分对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同时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精神关怀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班主任的精神关怀包含了对学生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两个维度和生命关怀与人文关怀两个方面;班主任的精神关怀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智慧之学,其智慧既表现为以理性的方式探究世界的终极根源、终极真实,又表现为以情感的方式把握人生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这个定义已充分揭示,对任何事物的哲学方式的解释,都不是指向具体抽象———从具体事物抽象出决定该事物存在的特殊本质,而必然指向普遍抽象———从各不相同的事物特殊本质抽象出该本质所以构成内在关联的普遍根据。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世界本体的探究,正是哲学研究理应关注的问题,因为正如方东美所强调的,“探讨有关实有、存在、价值”乃“究极之本体论”所当然(参见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第28页)…  相似文献   

9.
舒婷诗歌中渗透着西方基督教的文化精神,这表现在她对理想主义精神的执着追求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宿命般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也表现在对于"爱"作为现实人生需要和终极价值关怀的双重关注。由于本质上是"无神论者",舒婷在"宽恕"等基督教的重要命题上又显示出自身的独立思考和异质性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万光侠、夏锋在《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撰文指出,精神家园彰显了人类孜孜以求的价值归宿,超越了人的自然性、现实性与有限性,确证了人的本质,实现了人的发展。首先,精神家园以“应然”的方式探求终极的价值目标。精神家园在应然层面上规定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在终极追问中获得终极的价值指向。精神家园以“应然”的方式超越了“实然”状态,用“应然”的价值视野审视、评判现实问题。在现实与理想、应然与实然的张力中,精神家园专注追寻人的终极价值目标,追问自由的意义与本质、自由广度与限度的问题。其次,精神家园以“无限”的方式超越了人的有限性。现实的个人作为有限的、历史的存在,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下,只能限定在特定的生存场域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实际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仍偏离于教育应该采取和达到的目标。并通过对教育本体的分析 ,阐明了教育对人性及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价值。最后指出 ,从“素质关怀”转向“教育关怀”,使教育全面关怀人的素质发展 ,从而使教育过程“素质化”,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与关键  相似文献   

12.
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中,文艺学应该自觉承担一份光荣的使命,即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是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终极关怀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文艺基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对终极关怀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借助文艺史的研究总结人类寻求终极关怀的历史经验;通过文艺批评引导读者发掘并接受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人的本质,它不是任性,而是被认识了的必然,它具有限制性、现实性和社会性.而法作为理念的自由,它是自由的定在、自由的尺度,并使自由从理想迈向现实,因而法的本质是自由.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生存哲学通过对实践的解读,揭示了现实的人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理想社会的终极目标。人本法律观作为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理论体系,是法律价值论、本质论、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西方人本法律观表现出一定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而人本法律观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并超越西方人本法律观。人本法律观要求我们在法律实践中应当确立人本立法观、人本执法观和人本司法观。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心学推广了陆九渊的心即理,提出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摆脱了程朱理学凌驾于人之上的道德主体预设,凸显了人的本质存在。他的心体之学在致思上拓宽了儒学思想的新路径,把对人的现世精神关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王阳明强调了道德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主张通过“致良知”来恢复人的本真存在,最终人人都可以成己达圣。心学开创了儒学教育的新局面,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诗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存在本质的呈现,并分析她的诗对存在、死亡、本源和身体进行的形而上的终极思考和追问,以及她对历史与人的存在的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17.
尼采的生存哲学在终极关切的层面上认定生命的感性存在是人生存的前提,而生命注定处在生存悖论之中;在生存矛盾的两极张力中,人体验和经历着生命,体验和经历本身是一种生存责任;生存责任是永恒的伦理,它提升着人的生存质量,使人超越自我达到超人。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话语中人的自由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人类无法回避的命运.自由是现代性的根本价值.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自由的存在物.现代性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都是人类对个体和类的自由价值追求的体现.马克思认为实践是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矛盾的途径.而人的自由本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9.
技术的伦理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技术进行伦理评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人的利益、价值观的角度对技术的伦理评价的本质和特点作了初步分析,指出技术的伦理评价的本质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终极关怀,是对人性、人的利益和价值观的评价。对技术的伦理评价具有过程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篇贯注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他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死的感悟、对生活真谛的揭示,是生命教育形象而深刻的教材,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精神生态健康,接受并认同文化价值,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