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关系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晓虹 《日本学刊》2004,(1):89-102
明治维新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日本的家庭制度、家庭形态、家庭功能和家庭观念都发生着蜕变与演化.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家庭关系经历了沿袭与改良相砥砺的振荡,由外而内的社会变革推动下的重建,由内而外的个体自觉驱使下的渐变.本文分三大历史阶段探讨了日本家庭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演进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机理,旨在揭示社会进步与家庭演变、个体发展之间的同构性与背反性,考察家庭领域内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代价省思李钢任何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从其所追求的价值意义上看,可以说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过程。随着近代以来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民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的观念世界和精神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这就是文化的转型。如果我们把社会...  相似文献   

3.
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层面、多领域、多原因的社会安全问题的严重威胁,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质量状况.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不仅关系到“高质量社会”的实现,而且会直接影响改革的走向及社会建设的成败.从社会质量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建设的取向应包括:在理念上,要确立社会安全是一种福祉的理念;在政策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经济政策到关注社会政策的转变;在治理上,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在价值取向上,要实现从关注民生到关注公平正义的转变.而贯穿上述四个层面的核心是强化制度的基础性规范作用,重建制度权威.  相似文献   

4.
杜月秋 《学习与探索》2007,4(2):103-106
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是法的社会变革功能的一个环节。实现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对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传统立法观念的更新,还要求立法者敏锐地捕捉社会关系发展变化的信息,充分地开展立法调研,通过法律试行等方式来实现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的思想是我们研究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的理论前提。立法先导与立法的社会变革功能存在必然的联系,立法先导这一社会变革模式已成为现代国家组织和实施重大社会变革的基本方略。我国的改革实践已经表明,当代中国应当选择立法先导的社会变革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代发展观的演进主要经历了"经济增长型"发展观、"社会变革型"发展观、"文化进步型"发展观、"可持续型"发展观和"科学型"发展观五个阶段。从发展价值观来分析,科学发展观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道路,从而实现经济领域的创新型发展、社会领域的和谐化发展、文化领域的人性化发展、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发展和生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在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和发展价值观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国家迄今进行的一切改革,尽管不是出自同一个中心,但却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与国家社会主义以往的历史有些雷同,它表明了社会变革的深刻逻辑。改革和反改革是深刻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现代社会制度所决定的,深入改革的第一步是稳定和一体化,即约束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并使他们的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清除改革的障碍。深入改革的第二步是克服犹豫不决。第二步改革要鼓励变革,通过革命达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万能形式,培养良好的行为方式,提高社会多数成员的改革愿望,并为未来的大家庭创造鼓舞人心的样板。国家社会主义是社会消极的空想主义产物。其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日本曾出现过综合杂志热,其社会背景是因为当时人们拥有一定的政治热情和对社会变革问题的关心。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远离政治、满足于现状和寻求适应社会的倾向使娱乐和信息型的周刊杂志应运而生。70年代以后,围绕妇女的社会和文化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消费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妇女杂志所体现的则是一种与生活更为贴近的阅读取向。  相似文献   

8.
黄赐英 《学术交流》2003,4(4):30-32
社会变迁带来政治、经济、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方面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引发心理不适应发生率很高。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求 ;促进个体幸福 ,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而帮助人类缓解心理冲突 ,改善心理能力 ,提升幸福感的途径在于 :优化社会环境 ,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活动更趋人性化 ;同时 ,做到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建立心理卫生保障的社会支持系统 ,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它不仅带来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变化,同时促使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外环境对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开放城市必然发生深刻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犯罪的相关因素也日益广泛。从刑事侦察工作的角度出发来加以考察近年来上海发生的刑事犯罪状况,其相关因素主要在于: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拥有近13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的社会,又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社会变革,其社会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分析了中国社会政策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目前诸多社会政策都是以为经济改革服务为主要目标,社会政策缺乏独立的主体性;中国社会政策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受发达国家的影响,忽视了本土化特点;社会政策的政府部门协调性较弱和公民参与体系尚未形成等。作者提出必须以低成本的社会进步和低代价的社会政策体系作为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取向。文章论证了进一步明确社会政策目标、加强社会政策的整合,规范政府部门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角色定位,创造良好的社会参与的环境等完善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途径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当观念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变革的前提时,人们终于开始认识到,现代化不只意味着可见的器物层次的变化,也不仅是能用统计数字勾勒出的社会经济图表,而且也是一种国民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于是,人们视线的焦点聚向社会的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2.
常雁  王化玲 《学术交流》2002,(3):133-135
随着世界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 ,各种文化模式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原语文化向译入文化的转换过程中 ,译者必须考虑思维模式、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和态度体系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制约性 ,深入地理解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克服“本文化至上”的观念 ,解决跨文化领域中出现的翻译障碍。  相似文献   

13.
书讯     
作者按时间顺序描述了战后联邦德国各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精神及其在艺术、政治、大众传播媒介、教育乃至神学、哲学等领域中的表现。第1卷:从签署投降书到货币改革,1945—1948;主要描述了联邦德国在前4年与经济重建相对应的文化重建活动,该重建活动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第2卷:从基本法到大联盟,1949—1967;主要描述了阿登纳时代的文化风貌,该卷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独立的联邦共和国是否在批判的公开性传播媒介中发展;第3卷:从反抗到适应:1968—1989;主要描述了从60年代末开始的文化反抗运动,以及由此运  相似文献   

14.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基于文化领导权理论提出了一条总体性、内在性的、渐进性的文化变革途径,这一理论突出了知识分子在实现文化变革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化困境普遍化的当今时代,文化变革已经具有了直接的社会变革的意义,通过知识分子化获得文化领导权也几乎成为社会变革的唯一途径。因此,为了能够引领文化变革,知识分子重要使命就是克服自身严重的分化状态,使自身和社会实现知识分子化,从而克服文化困境,进而推动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骅 《浙江学刊》2001,(2):15-19
本文从人类本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双重视角评价了理论创新的伟大作用,概述了理论创新的五种表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创新是一种思想革命和观念变革,是社会变革、进步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既要依靠理论创新,又要为理论创新营造和提供尽可能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杨春时 《学习与探索》2023,(10):147-154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恩德。恩德文化的建构方式表现为:一是确立士的主体地位,建立其话语权。圣人概念的形成,标志着人文权威的出现,使得儒家成为恩德文化的中心。二是以施恩—报恩作为基本的伦理准则,建构传统的社会关系。三是继承、改造已经解体的周礼,重建伦理、文化规范,以仁为核心,重建道德体系。四是以恩构德,建构新的文化体系,进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恩德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推进殡葬改革,对农村的社会文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推进殡葬改革,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进殡葬改革对于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19.
李伟 《社会》2018,38(4):100-132
个人治疗与社会变革是社会工作的双重使命,但在实践中,社会工作沉溺于个人服务,社会变革被边缘化或抛弃。这种“去社会变革化”是由专业的内部因素(专业化)与外部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市场化与管理主义)、文化(个人主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专业化的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市场化的营利主义、管理主义的效率至上、个人主义的“个人自由”与“个人责任”逻辑,都会将专业的焦点引向个人治疗,远离社会变革。于是,专业化盛行、意识形态保守、市场化与管理主义风靡、个人主义高涨的时期,如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80年代,便是社会工作的“去社会变革化”阶段。同时,专业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力量塑造的产物。社会工作“去社会变革化”的真正根源在于外部环境的型塑,其中个人主义文化处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0.
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由于受整个社会经济背景的制约,往往表现出与较发达地区教育发展诸多相异的特征,如资源严重短缺、历史欠帐过多、社会观念落后等。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要有效地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首先必须依据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确定可行的发展战略。对于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言,要以面向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自身改革与发展的生长点,主要依靠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作为发展的基本支撑,而把服务于区域发展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此定位下,改革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