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口述历史与历史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重新审视口述历史价值 ,指出在史学整体化和大众化发展趋势的浪潮中 ,口述史学的主体性特点并未损伤其价值 ,而是在新的理论和视角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历史客体的重新诠释和解读 ,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实现了对历史的重建 ,从而肯定了口述史学在深入探索历史真实面貌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路则权 《理论界》2013,(6):127-128
美籍华裔史家唐德刚对中国口述史学的发展有诸多启示,体现出口述史学视域融合的特点。他认为口述历史不等于口述史料(回忆录、访谈等),而是口述者自我体验与历史记忆,研究者与口述者多重视域的融合。口述史学避免了其他历史研究不在场的距离感,但口述者的在场已不是当下的在场,对口述者和研究者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口述史学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原则,才能取得史料和学术两方面的价值,实现口述史自身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口述史”或“口述史学” (Oralhistory) ,是以同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 ,作为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方法。就其科学性质来讲 ,首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口述史学的出现对于民俗学而言 ,既是对本学科田野调查方法论的支持 ,同样也提供了技术层面、方法论乃至科学观念方面的借鉴与深刻变革。这种变革 ,将有力地强化民俗学视点的民间文本调查与研究 ,推进民俗学理论的深化。没有科学、规范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田野调查技术手段 ,就难以采制出科学、规范、客观真实的研究文本。没有科学、规范、客观真实的研究文本作依据、论据 ,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命题或结论 ,也难以让人信服。尤其是民俗史研究 ,则务必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朱志敏 《河北学刊》2013,33(1):12-15
近十余年来,中国现代口述史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一些著名史学家高度肯定口述史的价值,一些口述史学者热议"口述与文献谁能还原历史",一些著名文化史学者预言口述史将会引起史学领域的革命。的确,大量的口述史成果为当代中国文化增添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内容,也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生动的资料,为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提供了纵深研究、细致描述的途径,并有助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和书写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底层,这个无论存在于现实情境还是学术论辩中的群体,从来都是缺少声音,丧失记忆的.记忆是人的权利,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当拥有属于自身的记忆,社会也当通过这些记忆,对记忆的主体以关照.底层的记忆缺席引来了学界的关注,本文认为口述历史作为一种资料收集方法,让缄默的底层说话,记录即将消逝的声音;在对记录资料整理基础上形成的口述历史又表现为一种口述史料,是底层记忆的真实书写;在记录与整理的基础上,口述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提供了一种研究视角,进而拆解真相背后的权力秩序结构,为底层赋权与维权.  相似文献   

6.
郭辉 《兰州学刊》2022,(3):5-16
新时代跨学科视阈下口述史成为历史学重要分支,给史学研究与教学带来诸多新境。“口述成史”不仅能丰富和补充史料来源,还能推动史学研究转向强调“诠释视角”,从范式革新意义上重视文本的形成路径与各方因素,甚至还能察及传统史学研究向来不太为人所关注的层面,充分关照社会底层,赋予历史新面向,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口述成史”因其史学属性,能够从根本上追求历史真相,并体现出独特性即“为什么”有如此口述表达。口述史因注重底层关怀,所存口述材料既能丰富社会记忆,也能全景式观察人们关于社会的认知和态度。“口述成史”对史学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模式有其现实价值,不仅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时也献力于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预设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对预设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实际的应用价值,预设分析是语言分析一个不可少的方面,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应充分利用预设分析这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辉煌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广大党史工作者自觉担当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时代使命,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史料的征集和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厚成果。运用口述历史研究方法,抢救性采访大庆油田开发建设重大事件亲历者和见证人,在口述历史访谈准备、策略运用、史料整理和研究转化等环节下足功夫、做足准备,不仅为党史国史研究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提供鲜活生动的历史资料,而且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传承、弘扬和践行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长远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窦莉梅 《青海社会科学》2007,(2):116-119,132
阿马蒂亚·森以哲学家的气质和情怀将伦理考虑嵌入经济学前提预设,直面真实世界中人类的真实行为。从而强调内在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福利经济学新的多元评价准则,并放诸贫困群体中,对关涉贫困的发展问题进行全新的界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森的经济哲学思想都趋向于一点:对真实世界的无限逼近。  相似文献   

10.
王芹 《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14-116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 ,绝大多数广告都是具有说服性的。广告作者要创造出有效的、吸引人的广告 ,必须十分讲究策略。“预设策略”就是广告策略中的一个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广告研究者较少涉及到的语用预设的另外三个方面 ,即情感预设、理性预设和道义预设。用实例分析了广告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广告和语义预设广告是有区别的 ,“否定测试法”同样可作为它们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1.
刘蓉 《文史哲》2007,(3):135-140
何兹全先生的社会史观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一、以辩证唯物史观作为研究中国社会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二、研究人类社会形态、结构及其发展规律才是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三、理论与材料并重是社会史研究的科学方法;四、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世瑜 《河北学刊》2005,25(1):62-70
社会史研究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所谓历史人类学或区域社会史的标志下,不仅体现出一些扎实的新进展,而且在方法论取向上建立了与国际学术界和相邻学科对话的平台。但是,关于社会史今后的开展,还需要从学术史的脉络加以厘清,以便从新旧观念错综交糅的混乱中认清方向;需要对传统史学、对曾与社会史相对立的政治史研究主题进行认真反思,思考其与社会史的关系;还需要思考社会史研究的方式与表达途径等问题。这些,都是今后的社会史研究需要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3.
钟兴瑜 《河北学刊》2001,21(1):90-93
无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还是伴随新科学技术革命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都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面临拓宽领域、深化内容、更新方法等重大变革、中国经济史和经济学各学科同仁,要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开创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局面,力争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高经济科学水平作出新贡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族群认同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剑峰 《学术探索》2007,(1):98-102
族群认同是一种社会群体水平上的认同,是族群及其文化存在的基础。族群认同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族群认同边界的持续存在和变化,而不能囿于族群的内部构成和历史。经由心性结构和社会现实决定的行为边界是理解当前中国少数族群认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金铮 《河北学刊》2012,32(4):45-51
中国当代社会史亦称中国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是研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一门学问。它既是中国现代史的分支,也是中国社会史的分支,还是社会学、人类学的分支,也可说是研究方法和视角,相互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中国当代民间社会和普通民众的所有历史,不仅包括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也包括民间社会、普通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是多元化的,除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外,还强调"自下而上"的视角、整体史观和相关学科理论的借鉴。资料来源也是多样化,既有文献资料,也包括实物资料、视觉资料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民间文献、口述资料和文学资料。中国当代社会史尚处于初级阶段,应"专通并举",相互促进,既应着力于具体研究,在学习和借鉴已有成功论著的基础上前进,又要努力构建较为合理的中国当代社会通史体系,明确其研究内容、历史分期、基本线索等。这一任务非一蹴可就,须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区域化”取向与近代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先明认为,学术意义上的区域史研究,是指在一定时空内具有同质性或共趋性的区域历史进程的研究,而近年来的所谓区域史研究,大多不过是研究的区域化取向而已。张利民认为,区域史是研究一定空间范围的历史,因此,研究者既要考虑环境对区域形成与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更要注重自然科学尚不能包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人文因素。吴宏岐认为,区域比较研究目前已是学者们习惯采用的分析方法,但是,仅靠区域个性特征之间的比较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用辩证统一的观点考察区域社会现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唐力行认为,以往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是以宏大叙事见长的,强调的是历史的阶段性和进步性,往往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而实际上,传统社会的延续性和巨大惯性仍在历史的深层左右着近代历史的定向。因此,关注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体史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7.
心理因素对历史进程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社会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或社会制度内部出现重大调整时,其作用愈加明显.当前,由于当代中国史的学科特性,心理史学对其研究的影响大有愈来愈深入之势.而且,当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表明.心理史学为当代中国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方法论利器,在未来,心理史学要比此前更有前景.但也要认识到心理史学自身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使用不当或滥用同样会给当代中国史研究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在使用时应注意适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马新  齐涛 《文史哲》2006,(4):57-64
所谓社会史,就是研究特定时期或整个历史时期特定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行为模式,研究上述关系的演进及其所存续的外在环境的交换状态,进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轨迹。社会史既是专史,又是总体史。就中国古代社会史而言,人际关系、群际关系以及人与群之间的关系是其研究的三个基点,而且三个基点的展开都是遵循着从下而上和自内而外两个视角进行的。古代社会史研究视野中的人与群体,首先是作为自然人而非政治人的人,是社会中的人而非制度与政权中的人,其次才是被追加了种种身份与地位。社会史的研究是由民间群体与民间自然人为起点,有着自己明晰的区界与内涵,以及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中国史学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社会史的复兴与发展.30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经历了整体社会史、区域社会史、新社会史三个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断反思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三十而立,回顾与前瞻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20.
身体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杰  姜海龙 《文史哲》2005,(2):5-10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身体”成为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大陆”之一,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就目前中国史学界而言,“身体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拓展和深化该项研究似应从以下五个层面展开,分别是:身体器官史的研究、器官功能史的研究、生命关怀史的研究、身体视角史的研究、综合身体史的研究。将身体史研究归纳成五个层次,只是在以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假设与前瞻。真正意义上的身体史研究范畴之确定,以及使该课题彰显出历史学的特色,则有待于方家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