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经济实力、社会环境和政策基础看,山东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期.工业反哺农业必须依靠多途径的系统协同作用,因而反哺农业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应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塑农村金融体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和消除所有歧视农民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路文/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艾云航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变,在认真完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实施农业产业化。实...  相似文献   

3.
双重增长极与长江流域有序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长极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以来,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特别是对推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长江流域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阶段,少数发达地区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呈现出农业、工业、知识三大经济形态并存局面。为了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有序发展,必须抓住三级经济形态之间两大转型的历史性机遏,同时培育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增长极,使长江流域“三级两跳”,即推进由农村、初步工业化地区向现代化大工业转型和发达工业化地区向知识经济转型,使流域发展走向有序化、多元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4.
人们对于安全的不懈追求,是推动各类安全技术与安全生产科学起源、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已进入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中国而言,伴随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社会变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经济转型,生产领域面临着生产安全事故频发、人财物损失巨大的严峻形势,亟待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深入的系统化研究,并寻求有效预防和根治生产安全事故的良方对策。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出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通过对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分析,结合对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的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是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背景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转型有利于改善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性、工业反哺农业的实施步骤、实施机制政策反哺、资金反哺、技术反哺、人才反哺、体制反哺多种反哺方式的分析。从目前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出发,在政策取向上需要调整国民经济关系格局,促进农业由辅助型农业向现代新型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组织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理性官僚制已为实践所证明是工业社会的理想组织模式。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而全球化和知识革命的兴起又将正在进行这两种转型的我国推到了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门槛。从整体上看,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社会。但在行政组织模式上,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理性官僚制。因此,重塑理性官僚制就为三重转型时期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非农化道路的背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非农化道路的背景探索沈坤荣(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从封闭半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幅员辽阔,农民占人口的80%以上,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社会矛盾与冲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是工业化原始积累以土地为中心的新兴新资本与农民的利益冲突.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引导和化解农村的社会矛盾与冲突,是一项光荣政治责任和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化解前进中的农村社会矛盾与冲突.根本任务在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沟通情况、反映民意,以达到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共创农村社会和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流向何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由两个规律所决定:一是社会心理规律,这个规律具体表现为"人往高出走";另一个规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我国这个规律表现为城乡差异、地区差异和产业之间的差异。这两个规律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三个基本流向:即由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乡村流向城镇,由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社会发展理论看,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城市化水平由1979年的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境域正面临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双模式”变迁,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转型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这种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一方面铸就了中国经济神话;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高社会风险的发展阶段。为此,本文尝试引入“泰坦尼克定律”,并以此为向导,深入剖析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相关表征及其成因;并沿此解释框架,探究转型期的社会风险规避路径,希冀对当前“风险社会学说”提供新的借鉴价值和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性问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三农”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对“三农”现状作概要归纳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探索了从理论到实践如何正确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一、地区现代化途径探索:经济文化协调发展与地区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启迪。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必将带来我国社会发展中新的、巨大的、空前的、深层次的结构转换与重新构造的运动。这是绵延数千年中国传统社会根本变革的又一个新开端。目前,变革的势头方兴未艾,其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国正从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计划经济社会进一步向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化;从农业、农业——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化。在这  相似文献   

14.
关于农村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从问题说起。我们这个民族,生于大陆,早营农业,历史上凭农业立国。高度充分发达的封建文化本脱胎于源远流长的农业母体。现代革命主体是农民。当代,农民仍占压倒多数,是传统文化的最大载体。因此,农村的面貌从来也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农村乃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解放卅年,我们在农村发展问题上耗神费力,苦心经营,完成了一  相似文献   

15.
城乡差别与城乡关系──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城乡关系。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消灭了城乡、工农、脑体差别的社会。从当代世界的发展来看,一部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表现在城乡关系上就是一部乡村城市化的历史。我国是一个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的“三农”国家,正确认识和发展城乡关系,事关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也是真正重视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所在。(一)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城乡关系表现为一种剥削、压迫的对立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奠定了消除城市对乡村压迫、剥削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6.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象征和标志。工业时代的文化与农业时代的文化之间剧烈的碰撞,必然通过城市化发展的曲折演绎表现出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一波三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影响至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化进程中的生产发展与社会劳动就业的矛盾。从实际出发,中国应坚持走以发展中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下半叶至本世纪初,法国农村中农工合一的自然经济结构瓦解,乡村工业普遍衰落;传统农村的社会凝聚力丧失,农村公社解体;人口生态平衡也发生变化,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这表明原本维持传统农业社会特质的各要素都在向自我否定的方向转化,整个农业社会在这一系列解体、改造、变化的动荡之中,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性的嬗变。  相似文献   

18.
从农村向城市转换其实就是从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换的过程,也是从农业文明经过工业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转换的过程。始终要考虑人和自然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共生,友好相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兼论邓小平的贡献莫岳云鸦片战争迄今中国历史的变迁,从其社会内容来说,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即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这一变迁和过渡过程中,工业化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因为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而经济...  相似文献   

20.
取消农业税标志着我国“以农养政”时代的终结,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后农业税时代,下一步,应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现代国家政权“双重建构”的整体思路,全面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综合改革,重点推进农地产权制度、民间融资机制、乡镇政府机构、农民义务教育体制、县乡财政体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部活力,不断扩大基层社会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