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4000万孤寡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怎么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有学者认为 ,老龄问题的关键是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这个认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老年人年开年仪式上的讲话印证了这个结论。他说 :“在老龄化过程中 ,我们还应特别注意性别差异问题。在几乎所有的地方 ,女性的寿命更长于男性。但是 ,女性老人一般比男性老人更贫穷 ,患慢性病及因病致残的比例更高 ,也更易受到歧视和忽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并在本世纪前半叶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 ,同时呈现出高龄化趋势。与其他国家一样 ,我国的老龄问题也必须直面孤寡老年妇女的养老问题。据预测 ,从2 0…  相似文献   

2.
郑真真 《人口研究》2001,25(5):70-75
1998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显示 ,高龄老人中有 92 3%女性和 5 8 4 %男性的婚姻状况为丧偶。女性高龄老人不仅丧偶比例在各个年龄组都高于男性 ,且曾经再婚的比例也大大低于同龄的男性老人。初婚丧偶发生在 6 0岁以后的老年人中 ,男性的再婚比例为 2 3% ,女性为 0 5 %。同时 ,各年龄组高龄老人的丧偶时期平均值也存在着显著的男女差别 ,女性的丧偶年数比男性老人长  相似文献   

3.
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纵向调查1998年基线数据和2000年跟踪数据,就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作用差异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对女性高龄老人健康的保护作用强于男性高龄老人,婚姻状况对男性高龄老人死亡风险的降低作用比女性高龄老人大,较高的婚姻满意度有利于高龄老人减缓健康状况的下降和死亡风险的下降,高龄老人近期丧失配偶对健康状况的下降有恶化作用并增加死亡风险,女性的这种作用强于男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虚弱度模型展示了中国高龄老人死亡率模式中的个体异质性,女性内部异质性远大于男性。在控制未观测异质性后,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高龄老人的基准死亡率呈现交叉效应;配偶对男性高龄老人的存活存在显著的保护作用,已婚有偶的男性高龄老人死亡风险较之无偶的低22%(=1-e-0.253);除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外,子女对烟酒嗜好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监督,对男性高龄老人的存活也可能存在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女性高龄老人在社会支持网络依赖、社会经济地位与健康生活方式上迥异于男性,使得配偶和子女以上支持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由于健康预期寿命增长滞后于预期寿命增长,中国老年失能问题严重,特别是女性老人的失能比例更高。但现有研究对老年失能性别差异的社会机制认识不足。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人口外流使越来越多的老年夫妻与子女分开生活。以往对失能老人的研究集中在个体或者代际层面,少有以老年夫妻为主体的研究,忽视了老年夫妻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失能性别分化。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5年和2018年数据分析老人失能情况对其配偶存在的溢出效应以及该效应在机制和结果上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丈夫失能会显著提高女性老人的失能风险,而男性老人的失能风险却未显著受到妻子失能的影响。受照料的性别文化影响,尽管女性老人失能比例更高,但其在失能配偶照料上投入的时间要比男性老人长。此外,丈夫失能会对老年夫妻家庭经济水平造成负面影响,妻子失能则没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性别要素贯穿老年失能分化过程中,并通过照料和收入两种社会机制导致女性老人比男性老人更易受到配偶失能的影响。因此,失能老人相关的家庭安排和政策设计有必要考虑老年夫妻间的依存关系,特别要关注老年女性可能因老伴失能而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困境。建议以长期护理保险和家庭照料补贴...  相似文献   

6.
1992~2002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基于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和2002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第三期调查,本文对中国老年人1992~2002年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992~2002年十年间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失能率平均年下降l%。其平均年下降率具有如下特点:高龄老人高于中低龄老人;城镇老人高于农村老人;男性老人高于女性老人;非文盲老人高于文盲老人;有配偶老人高于无配偶老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对中国高龄老人的人口、社会经济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与分析。与城镇高龄老人相比,农村高龄老人在许多方面都面临劣势,他们只享受极其有限的退休金、几乎没有受过教育、丧偶率较高,因而更多地依靠子女养老。中国农村女性高龄老人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劣势。与男性高龄老人相比,女性高龄老人更可能丧偶,在经济上的依赖性更强,而且长期照料资源的可获得性更差;她们的受教育程度很低,更可能遭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缺损而陷入较差的健康状态。中国需要在老年保障和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给城乡女性和男性老人带来平等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张航空 《南方人口》2010,25(2):18-24
为了了解养老金性别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通过对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原始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发现:.女性城镇“老人”在受教育年限、退休年龄和退休前职业等方面较男性城镇“老人”均处于劣势:不同特征女性城镇“老人”养老金整体上低于男性城镇“老人”: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对养老金的性别差异有较强的解释力;退休年份越晚,养老金的性别差异由退休年龄和受教育年限解释的比重越高。  相似文献   

9.
关注男性人口的健康长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世勋 《人口研究》2002,26(3):64-69
文章通过分析已有的调查和统计资料 ,认为丧偶是老年妇女成为弱势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 2 0世纪下半叶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分性别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在拉大 ,但并非必然趋势 ;女性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比男性高 ,但男性人口患“致命性”疾病的比率却比女性高。在此提出需要深入研究在努力提高未来女性人口平均寿命的同时 ,如何改变导致男性老人患“致命性”疾病的行为因素 ,使未来男性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速度更快些 ,从源头上关爱女性老人。  相似文献   

10.
唐咏 《南方人口》2013,28(4):56-63
关于影响高龄失能老人照顾者精神健康因素的解释。基于“压力-应对”模型,强调照顾者的精神健康受到照顾压力的影响,而在此框架下,照顾者的性别差异议题受到较少关注,本文试图解释高龄失能老人照顾者的性别角色存在何种差异,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干预。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数据予以检定,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照顾者相比较,女性照顾者的抑郁程度高于男性照顾者,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也低于男性照顾者。在照顾压力和社会支持方面。男性和女性照顾者存在性别差异.而在孝道文化方面则未呈现明显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基本上肯定了照顾者的性别差异,对于女性照顾者而言,社会工作者应在临床上促进其正向体验并减轻照顾负担,及早处理她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描述分析了2015年广东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的特点以及5年的主要变化.广东老年人口总体健康状况较好,绝大多数老年人具有生活自理能力,自评健康为主,健康与基本健康的差距缩小;男性健康状况好于女性,性别差异缩小;高龄老人自评健康的减幅趋稳、 生活不能自理的增幅较大.城市老人健康状况总体显著好于乡村、 而且性别、 年龄差异小于乡村.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地区差距较大,主要体现在珠江三角洲与其他区域之间.  相似文献   

12.
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对高龄老人健康自评状况进行了总结和比较:高龄老人的健康自评状况总体上较好;男性高龄老人的健康自评好于女性;有文化程度的高龄老人群体的健康自评好于无文化程度群体;结过婚的高龄老人群体在健康自评上好于未结过婚的群体。  相似文献   

13.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立新  姚远 《人口研究》2005,29(4):73-78
为了探究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生活再适应量表(SRRS),对武汉市随机抽取的442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主效应和缓冲作用;在有轻度及以下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邻居、同事、家人、经济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多朋友、同事和活动支持能显著改善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中度及以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较多家人支持和较多安慰支持能分别显著改善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项目提供的数据,分析了高龄老人牙列完整状况。结果发现,中国高龄老人牙齿完整的状况并不理想。在80-105岁老年人中已有31%的人完全没有牙齿;牙齿存活的个数随年龄的增加在减少;人们戴义齿的比例只有27%;女性老人的牙齿完整状况比男性老人要差。  相似文献   

15.
一、隐忧,老人过份依赖子女 广东博罗、开平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了许多值得深究的问题。比如,关于老人的婚姻、家庭、供养等资料,便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老人高度依赖子女,特别是高龄寡母。 反映老人供养情况的资料显示,不论男女,皆以依靠子女排第一位。妇女超过八成,男性六成左右。随着年龄增长,靠本人和靠配偶比重迅速下降,靠子女比重迅速上升,80岁以后已基本靠子女了。女性靠子女和靠配偶的比重皆高于男性,还在60~64岁组,靠子女已超过七成,至85岁以后,巳全部依靠子女了。两县市老人靠政府供养比重男女皆列第四位,维持在2.9~0.8%低比重,至于靠亲友、集体、其他的比重就更低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CHARLS 2013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式照料对失能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非正式照料能够显著改善失能老人的抑郁程度和生活满意度.进一步对非正式照料的来源进行分类,发现配偶和子女(及子女的配偶)提供的非正式照料都可以改善失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但是其他亲属提供的非正式照料对于失能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显著.最后,对于不同群体的异质性分析表明,非正式照料能够显著改善女性的心理健康,但是对于男性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影响;非正式照料能够缓解轻微失能老人的抑郁程度,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对于严重失能的老人的抑郁程度和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年妇女──女性人口中需要社会关注的一个脆弱群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年妇女──女性人口中需要社会关注的一个脆弱群体徐勤1990年,我国60岁以上女性人口已达5,083万,占女性人口的9.3%,并正以每年近3%的速度递增。与其他女性人口以及男性老人相比,老年妇女生活中存在更多的困难,在许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是一个极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基本心理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调查资料对高龄老人心理基本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年龄增高生活基本心理能力迅速衰退,女性受损较男性明显.居住在城市、长期从事非农业、受教育年限长、有配偶、独居、吸烟、适量饮酒以及自信其基本心理能力的保持比对照组好.  相似文献   

19.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鹏  李强 《人口研究》2006,30(5):9-16
本文应用2004年和199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有关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数据,采用Sullivan法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并且比较了1994年到2004年生活自理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中国男性老年人平均有1.5年生活不能自理,女性老年人平均为2.5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女性老年人的预期寿命比男性高,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60~80岁也高于男性,但是85岁及以上女性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老年人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在整个老年阶段均低于男性老年人。从10年间的变化看,中国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生活自理预期寿命都有所增长,但是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在余寿中的比重反而下降了,而且随年龄的增长,下降得也越来越快,男性和女性均呈现同样的态势。就平均水平而言,健康状况改善的程度低于寿命的延长,高龄女性老年人在这个方面尤其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20.
文章根据2000年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从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方面对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由数据看出,中国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并随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认知能力的下降幅度远大于心理状态下降的幅度;城乡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城镇好于乡村;女性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性高龄老人;教育和婚姻都有助于心理健康;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健康状况的自评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