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臧峰宇 《天府新论》2006,1(5):21-23,124
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人学变革逐渐展开,他揭示了施特劳斯、鲍威尔、赫斯、费尔巴哈、斯蒂纳等的人论缺乏实践视域,本质上是具有普适倾向的人性诉求,他们对人的发展所做的政治哲学努力对现实政治的改善是乏力的。马克思人学变革与其经济学研究紧密相关,在对劳资  相似文献   

3.
陈燕 《学术探索》2009,(3):7-11
在我们提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理解范式之后,一个重要问题是:这一哲学的存在论基础是什么?找不到这一点,人类学哲学就无以立足。结论是:这种存在论基础是人的社会存在。这是包含人的自然存在、人的关系存在等等于一身的核心范畴。本文从人的存在开始,讨论了人的自然存在、关系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认为它是马克思全部人类学哲学理论赖以出发的存在论基础,这就是说,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不是“物质”,不是“实践”,也不是“社会存在”,而是人的社会存在——人在物质生产和生产关系中的存在,在他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与马克思的人学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马克思所说的人并不是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的旨趣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人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对人的研究和关注,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哲学主题,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一鄙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问题上的矛盾深化和困境升级的历史:从古代直现人性时产生的有限与无限、同一与对立之间的矛盾,到近代人的固有本性与人的应有本质之间的矛盾,再到现代人的存在问题上能动性与受动性、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人的问题似乎成了千古聚讼之谜.只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和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确立,才真正为这三类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胡红生  张军 《学术界》2003,(2):188-193
立足当代人类生存实践 ,并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能力依赖”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范式 ,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历史内涵。它们的历史沿革 ,集中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 :它不仅标示着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 ,而且标示着作为存在方式之价值表征的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 ,还标示着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质亦即人格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7.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以人的本质为逻辑起点,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性、发展变化性,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价值追求是人的价值,体现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功能导向;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确立的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立足马克思人学经典,重新梳理和再认识马克恩人学理论的逻辑内涵、路径与现代价值,对于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池忠军 《学术论坛》2003,1(5):11-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9.
真正意义的哲学革命必然表现为运思方式上的变革,因而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阐释必须深入到"思"的层面。马克思从未将自己的哲学冠以现象学之名这一事实,并不能掩盖其现象学运思之实。实践"活动……出来"的性质,是马克思现象学视野最集中的表征。辩证法作为人的存在的生成样式而获得了本真生命。因此,马克思哲学实质上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10.
王清涛 《理论界》2010,(7):25-27
人本质的探索及其内在矛盾的揭示成为推动马克思学说展开的根本动力,而探索与揭示本身:对解放本质的积极肯定——对异化本质的批判——对现实人本质内在矛盾的揭示构成一个正反合的逻辑过程。在"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本质的否定。在人本质的实现——人解放的现实道路的探索中科学社会主义得以确立,也只有在科学社会主义充分实践的前提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才直接成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蓝国桥 《学术研究》2004,(5):113-116
后现代思潮在西方的兴起除了现实的推动之外 ,还可以看成是学术观念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柏拉图在后现代境域中的呈现在后一层面上才能被有效理解。文化影象化的收缩就是艺术符号的影象化 ,艺术符号影象化的扩展就是文化的影象化 ,后现代文化与柏拉图的关系就是如此微妙。影象对人的“空心化”的设计 ,使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化变得不可能 ,后现代文化以拒绝对象化作为必然的策略。从柏拉图对人类困境的忽视以及对人类模仿活动的怀疑甚至否定来看 ,对象化机制也未能最终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完全概括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划分了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也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而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人化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在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坚持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的统一.这种自然观所蕴涵的生态哲学意蕴在于:要解决和克服自然异化问题不能从自然界中找原因,而应从人类社会找出路;突破了人与自然之间要么是征服、要么是服从的思维倾向,确立了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促成的认识基点.  相似文献   

14.
依据存在论的马克思哲学,从劳动之于人类社会的基础地位出发,把社会劳动形态定义为社会权力的存在场;在积累劳动对当下活劳动的必然性支配以及这种支配关系得以实现的生产关系中分析了社会权力的作用模型,据此构建了劳动者阶级的感性意识、民族文化精神和国家权力等相互作用其内的社会权力嬗变模型.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异化劳动理论的阐释中,涵摄着马克思自由观的基本思想和基本逻辑.当我们在异化理论的透视中领悟这种自由观时,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在确立自由观时遵循着理性人与自由人的理论前提预设.站在当代角度上重新审视马克思理论的前提及由此演绎出的理论内容,是我们力图穿越时空界限、走进马克思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张伟 《晋阳学刊》2008,3(1):46-49
现实个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依据社会形态理论其生成史可以阐发为三种形态:群体形态的个人,独立形态的个人,自由形态的个人,三种形态的历史演绎构成了现实个人发展的内在逻辑。当代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表现为以物为基础的独立形态的个人,人的物化状态不可避免。物化状态的积极作用在于它是对群体形态个人的扬弃,对自由形态个人的基奠;其消极作用在于人以“物”而非“人”作为价值尺度,物质利益驱动使人对有限资源展开竞争而形成人际矛盾,而这一矛盾是引发社会种种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人际矛盾、实现入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着力点,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民主、法治、道德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为使财富事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加强对马克思财富论的研究.研究马克思财富论,应从和谐的视角入手.马克思财富论中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财富目标的和谐诉求,财富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财富的诉求,二者的内在关联是"人";财富内涵的和谐底蕴,财富是多内涵的统一,多内涵的财富概念要求多需要的满足、要求多形态财富的产生,这使得在财富活动中要合理安排好各种关系,从而使社会结构和谐,在此基础上社会的各项机能亦达到和谐;内含于财富源泉观中的系统范式下的财富泉涌的动态和谐;再生产图式中蕴含的内在均衡条件约束下的财富宏观运行上的相对和谐.  相似文献   

18.
从政治学、社会学视角看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意识主要指公民对于自己国家主人地位、应享权利和应履行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教育则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各种教育渠道培养社会成员具有上述公民意识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培养国家主人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基本任务和宗旨;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权利和义务教育为核心任务;民主与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因此公民教育应以民主与法治教育为基础内容,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道德与文明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因此公民意识教育应以道德与文明教育为延伸内容,形成文明习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探究,缘于对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互对抗的现实分析。马克思在历史逻辑中区分了"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假的共同体",分析了人类共同体建设的不同历史形式,在自由人联合体的系统阐述中完成了对社会共同体的理论阐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讨论人类解放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新时期推进建设人类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20.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与领军人物,柯亨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改变了英美地区学术圈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冷漠态度,同时也使唯物史观重新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柯亨对唯物史观基本概念和原理所做的厘清有其贡献,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有缺陷,尤其是他在规律观问题上否认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因果必然性规律,而认为是一种功能解释.正是由于存在解读上的缺陷,柯亨晚年对他为之辩护的唯物史观的可信性产生了动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