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人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物,其有限性始终呼唤着对人的终极关怀。人类对终极关怀的探求过程也就是人类意识达于精神自觉的文明创造过程。黑格尔把这一过程区分为艺术、宗教、哲学三个领域,并毫不怀疑地把人的终极关怀赋予哲学的"理性之光"。但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过程本身走着一条自我否定的道路,理性之光在力图把终极关怀完全纳入自身怀抱的同时却表明它本身就是和虚无相伴而生的过程。尼采用"上帝死了"最先宣布了欧洲虚无主义的来临,然而无论是尼采的宣告还是海德格尔的后续解读都不是要给人类指出一条最终克服虚无主义的道路,而只是表明有限存在的人在面临决断时的勇气。这表明的正是人作为向死而在的存在者和他的终极关怀之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2.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西方人开始凌架于自然之上,他们再也不需要崇拜上帝来在达对自然的敬畏。费尔巴哈的哲学彻底推倒了人们赖以生在的精神偶像,但人的理性又很快异化出一种社会力量,即占有物质的疯狂欲望。费尔巴哈在否定了传统神学后提出具有现代色彩的新宗教─—“爱的宗教”。他肯定神性就存在于人性之中,人类完全有向善的可能。在他的努力下,宗教被进一步世俗化,扩大成一种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标准,由此,人文科学被引入宗教领域,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家以倡导人道主义精神与费尔巴哈的哲学遥相呼应。对照罗曼·罗兰、托尔斯泰等人对宗教的看法,我们就不难理解,西方人为何把托氏的忏悔录看成是存在主义最伟大的文献。现代许多思想家预言,宗教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将继续存在下去,今后文学中的宗教精神将不是减弱而是加深。  相似文献   

3.
巴金先生在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时,曾经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撰写过广告,广告词为:继《战争与和平》那样震人心魄的史诗后,托翁完成了《安娜·卡列尼娜》。从篇幅上说,它仅次于《战争与和平》,而它的艺术价值,却是托翁主要著作的代表。《复活  相似文献   

4.
哲学知识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人的精神生活和智力活动最奇妙的领域之一。哲学体现人类理性对绝对事物的追求,进行对永恒真理和价值的探索。人们借助哲理思考而得以在想象中克服无限丰富多彩的单一存在物的界限和理解整个存在的最根本原理和起因。黑格尔写道:“哲学开始于……存在被普遍理解  相似文献   

5.
转折点     
1828.8.28列夫·托尔斯泰诞生他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19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艺术的力量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文化领域也刻下印记,对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19世纪80年代末期,托尔斯泰用小说《复活》作为他一生创作和思想探索的总结。  相似文献   

6.
试论康德“人是目的”命题的理论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人是目的”的命题是康德理性伦理学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之一。康德认为:人作为感性血肉的动物,只具有相对价值,人作为理性存在者,则具有绝对价值,人是因为被赋予理性而神圣;理性不能仅作为手段,理性本身就是目的;作为理性的现实存在者,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必须以相互尊重为特征,人们行为的尊重自决与尊重规律两者统一于尊重理性自律,这包含着对别人行为应有一定的理解与尊重  相似文献   

7.
埃德加·爱伦·坡的《我发现了》是关于“物质和精神之宇宙的随笔”,他在宇宙形成与消亡过程的设想中,赋予了人一种超自然的能力。人类不仅以其精神物质的双重属性连接着物质宇宙与精神宇宙、自然界与上帝,而且还具备巨大的潜能和接近乃至成为上帝的神性。人类的这种特殊属性与传统“存在巨链”的宇宙观对人类的地位与作用的阐释不谋而合,而爱伦·坡认为人类具有成为“上帝之心”这种近乎于神秘主义的力量,也反映了18世纪进化论思想对于“存在巨链”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哲学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当哲学开始反思人自身的时候,出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此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当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来研究。哲学是一种为求知而求知的学问,从事哲学思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闲暇、惊讶、自由。哲学是自由的学术,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贯穿于人类存在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末以来欧美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新形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世纪末以来基督教文化与文学批评领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都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存在而发出的精神渴望.一方面人与上帝成为一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场的关系结构",基督教试图成为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平台和满足人类共有价值的信仰体系;另一个方面文学领域强调的主客平衡的新思维及其实践活动.这二者共同规定了西方文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小说,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家园,而作家被认为是人类灵魂家园的守护者。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部分小说家放弃精神追求,使小说沦落到了商品社会的边缘位置,被迫走向媚俗的境地。但仍有更多的都市小说家透过自己的作品,探索如何把握现代精神生活和现代精神品格的内核,给人以诸多启迪。文章主要从对人的精神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实存在状态,寻求化解天人、人己以及身心矛盾的积极策略,创造和优化生存条件,努力实现人类利益最大化的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将"人"理解为共同体中的"人",从而规定了"人"的存在的关系性与主体性.这意味着,现实的人具有双重本质:关系之角色,独特之价值.要成为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个体需要在精神层面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艺术角度论述托尔斯泰对现代史诗性小说、开放性小说的贡献,把托翁作品的模式概括为“精神性叙事史诗”,这点前人似未曾道及;本文第一次提出,托翁作品中,与“忏悔的贵族”系列相应,还有“忏悔的农夫”系列,乃至其一切正面人物均具探索性与忏悔性;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心灵辩证法”中的“戏剧性”一语,也以“反向性”作了进一步补充  相似文献   

13.
海明威向来把托尔斯泰当作艺术典范,但也充分保留了对托氏的批判权;他敬畏托尔斯泰,却也悄悄地与之“较量”了一下:他的著名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有意地模仿和改造了托尔斯泰的中篇杰作《伊凡·伊里奇之死》。《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为西方源远流长的启示艺术和救赎文学所作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海明威继承而又改变了托氏启示和救赎的主题。在《乞力马扎罗的雪》里,他将《伊凡·伊里奇之死》的宗教主题世俗化,用艺术信仰取代了托氏的上帝信仰,并完全排除了托尔斯泰式的“救世思想”。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哈里,较之于原型伊凡写得更为具体、更有悟性,也更加使人感兴趣;哈里临死前出现的幻觉,也比伊凡的临终皈依更有意境或者说更具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14.
"人与上帝藉以沟通的唯一途径就是道",这是托尔斯泰30多年研读《道德经》、探索基督学说和人生意义的重要见解。他站在现实性理性人的立场,在深入批判基督教文化的同时,将传统的上帝存在的证明问题转换成如何言说与上帝之在交会问题。从逻辑的内在关系出发,他将基督学说中的"上帝"人格化之在转化为"道"性之在;上界天转化为人的内在的天;天国理想转化为现世实在。通过这"三个转化"使"老子学说的精髓"与基督学说融合,使"上帝"在"道"的途中与人交会的言说和看似不可逾越的两种文化的跨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反思的智慧.当哲学开始反思人自身的时候,出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此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当作最重要、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来研究.哲学是一种"为求知而求知的学问",从事哲学思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闲暇"、"惊讶"、"自由".哲学是自由的学术,它存在于人类生活的任何领域,贯穿于人类存在的全部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弥尔顿继承了清教徒重视教育的理念并加以发扬,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主张实用教育。受命定论的影响,弥尔顿心目中的上帝代表着人的精神的制高点,人类服从上帝是必要的,是得到自由的唯一途径。同时上帝也是理性和良知的化身,代表着永恒的理智和克制的价值原则。人只有使自己的欲望服从于理智才能自我得救。  相似文献   

17.
在19世纪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中,除了存在世俗人道主义外,还存在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即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类进行关爱.而基督教人道主义又包括伦理建构和神性启示两种内涵.其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以上帝的名义关怀人,以促进道德完善为己任.而区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而后者所体现的爱不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伦理学建构,而是源于人悲剧性处境的先验设定和人有限性的体现的一种神性启示,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具有生存价值论意义的人性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于70岁高龄时写下了不朽代表作——《复活》(1889——1899)。这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不断追求与探索的光辉结晶.《复活》深刻而广泛地表现出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最集中地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体现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达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思想。《复活》是通过男、女主人公的不断忏侮、反省走上精神和道德上的复活,借以表现人性由丧失到复归的过程。它反映了俄国千百万农民推翻沙  相似文献   

19.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更是开创了西方认识论上思维方式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家。他的哲学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调和与颠覆并重,继承与批判并举。在与传统基督教思想的关系上,康德以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重新解释了《圣经》的基本教义,他不仅颠倒了神学和道德的位置,更于无形中摧毁了人们对基督教和上帝的依赖性,这就将人类理性的主体性推到了历史的最前锋,恶的根源以及爱的救赎都在于人自身,甚至在自然的合目的性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是自然与人的关系,而不是人与上帝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小说,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灵魂的家园,而作家被认为是人类灵魂家园的守护者。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部分小说家放弃精神追求,使小说沦落到了商品社会的边缘位置,被迫走向媚俗的境地。但仍有更多的都市小说家透过自己的作品,探索如何把握现代精神生活和现代精神品格的内核,给人以诸多启迪。文章主要从对人的精神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现代都市小说新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