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两次界定.笔者在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试图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方法论意义,揭示这一理论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3.
李庆钧 《学术界》2005,1(5):190-196
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作是对象性存在物,马克思从对象性活动视角探讨人的本质.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总体性方法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的理论创新,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思辨逻辑转变为立足现实分析的科学逻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展开,社会关系可以看作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同时人的本质只能在关系中形成,不能从单个人来看,要从对象化的活动中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董海浪  谭林 《理论界》2008,(9):99-100
人的本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规定性。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真状态是自由,而他的事实状态常是异化。科学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益处的同时,使人、技术、社会的统一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着力推进科学发展,强调要加强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既克服了以往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人的本质问题)理解的片面性,又揭示了人的本质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即人是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工人异化劳动的现实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活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基于对人的本质认识的发展,才使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朱志勇 《河北学刊》2007,27(6):19-22
实践是应然实然化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人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因此,人的本质提问包括两个向度:"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又以后者为答案。人的本质因此具有双重规定:实然本质——由当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应然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根源于人类有效实践活动对人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双重本质既决定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来自人的本质内部的根据和动力。人的本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转化互相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神圣家族》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真正的群众实践运动,是群众的、世俗的社会主义,它同批判的精神的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自身的灭亡,而无产阶级才能真正承担起消灭私有制、扬弃人的异化、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吴越  陈蔚红 《江汉论坛》2007,4(9):115-120
针对"人本法律观",本文指出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谈人论法,只有"社会关系"才是法律的直接本源.文章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法本源问题和相关改革的看法:法本源研究应以恩格斯"两种生产"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人的"社会关系"这一客观基础;法本源研究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为指针,深入认识社会关系对人的定向作用;法本源探讨应沿着马恩关于法的产生及法的功能的论断推进,才能得出与之相协调的应有结论;政治法律改革应遵循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想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才能找到创新理念的真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社会存在的主体;"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到处笼统地引用。在引用时,还常常被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而推出:阶级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因此,没有人类共性,人的本质、人性等于阶级性。这,似乎成了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看法。从过去发表的许多文章看来,如何正确地理解上述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关键。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政治经济学批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的延续和开辟的新维度。通过对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马克思深入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之中,剖析了资本主义的整体结构,从而把对人类历史的研究推进到对作为"现实历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由此发展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体来讲,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私有财产和拜物教的批判,真实地找到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切入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找到了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并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真实路径——私有财产;找到了揭示隐藏在"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秘密——拜物教;找到了现实的人受到奴役和压迫的抽象实体——资本。在这个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本质上就是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继续和拓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变革决不仅仅局限与对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做唯物主义的颠倒和改造,而是始终立足于社会历史现实,力图把为黑格尔所揭示的存在之历史性的维度从理性形而上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此原则性的高度上,《手稿》无疑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进程中的“决定性转变”。《手稿》在对人的生存论本质进行揭示的基础上,不仅回答了“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且认识到历史本身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在意识中的显现,本质上都归属于存在之历史或历史的现实运动,从而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探讨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时,首先就要涉及到何为人的本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呢?近十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却是众说纷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观点主要是: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只有把人放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才能把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才能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回答;2,由于人的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并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人…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本质问题即人性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议的重大问题。许多专家、学者都纷纷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两种主要观点。第一,人的本质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自由活动,简称“自由说”。第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简称“总和说”。而这两种观点又都分别是以马克思的不同论述展开的。前者是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族类特性”为理论依据的;后者则是以马克思在《费尔巴哈论提纲》中讲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哲学的位置是现实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在现代,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哲学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的视角解答人的问题,认为人在实践中生成着人的属性,成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9.
□朱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一定的经济基础得以实现,最终以经济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形式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不仅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而且科学地指明了人的本性是随着社...  相似文献   

20.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考察人的科学范式,它集中表现在从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当作整体来研究。马克思基于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把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从结构总体和过程总体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进行考察,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或阶段,人的发展过程包含了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视阈下,现实的人不是片面的人或单向度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