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日趋扩大.流动人口在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将流动人口纳入现行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我国最终实现对全体国民建立低水平基本保障的目标的基础,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外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治理对策黄渭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流动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同时也带来了由流动人口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违法犯罪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防范和治理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稳定所不容回避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国家卫健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和定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城市规模对外来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增大可以显著提升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概率,城市规模每增大一个单位,流动人口身份认同概率提升约1.63%。在克服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后,这一促进作用进一步提升至5.87%。城市规模对外来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城市规模增大——弱化流动人口受歧视感——提升流动人口身份认同。应尊重城市流动人口的意愿,正视城市规模对其身份认同的影响,放松对大城市的规模控制,加快推进未来数亿城市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进程及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达两亿左右,其中仅农民工数量已达1.4亿,而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随着流动人口规模逐年扩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日益严峻,这已成为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分析,对建立资助体系的探索,以期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促使这一问题能尽快得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与变革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伴生物,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为寻求就业自发地流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未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还将继续增加,要兴利除弊,更好地发挥流动人口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城市流动人口的宏观调控,积极探索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进一步做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人口增长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持续下降的生育率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之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庞大,曾被称为“超生游击队”,但近年来流动人口的生育率下降明显,探寻他们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紧要而迫切。使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从社会融入的视角实证分析了房价、城市购房与流动人口二胎生育意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房价上涨通过提升流动人口收入和降低失业风险渠道对流动人口生育第二胎的总体意愿产生了积极影响,呈现一种“财富效应”;城市购房对流动人口再生育意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城市购房会削弱房价对再生育意愿的正向作用;进一步地,社会融入程度可以调节流动人口生育意愿对房价上涨的敏感性,这意味着高度城市融入的人口的生育意愿更容易受到房价的影响。从结论出发,提出实施“生育友好型”住房政策建议,保持房价和经济平稳的同时不断减轻城市新移民住房负担,从而提高流动人口乃至常住居民的生育意愿,这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是全球性的现象,一个国家保持一定数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动,是一种社会经济有活力的表现。当前,在我国出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动人口群,其中尤以“农民工”最众。本文在明确流动人口定义及类别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当前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分析了流动人口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并提出流动人口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尽管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然而纵观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因此,在借鉴诸多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社会保障综合指数、经济融合指数、社区融合指数、心理融合指数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年来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其内部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为应对以上趋势,各地政府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新模式,这为学者们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问题的研究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众多的素材。本文按照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概念、相关理论、发展阶段、典型模式、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等内容对已有文献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迅猛增长,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学术成果丰硕。文章将30年来学术界对流动人口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指出其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趋势,为学术界对流动人口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通过比较"五普"和"六普"流动人口数据,对江苏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流动原因及就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江苏流动人口呈现一些新特征:流动人口在数量上不断增长的同时空间聚集性进一步增强,青年流动人口性别构成趋于平衡,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带动社会活动,而女性经济流动自主性明显增强,此外流动人口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出现同向变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因而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必须予以重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应充分关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及其子女教育问题,并且以社区作为载体,在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他们服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大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基本建设,经济活力的增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拟在分析流动人口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短期措施和长远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口流动效率与流动人口规模高度相关,流动人口效率也同样存在流动人口规模效率递增、流动人口规模效率不变和流动人口规模效率递减三个规模效率状态。流动人口是社会总人口的一个构成部分,有适度人口就必然有适度流动人口,决定一个国家适度流动人口规模P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社会总人口G、制度自由度S、比较收益差别C、实际流动人口A、失业人口U、其他变量N,适度流动人口的基本函数方程式就是:P=f(G,S,C,A,U,—N)。中国适度流动人口=现有显型失业人口 城乡隐型失业人口 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新吸纳就业人口,这些流动人口是现有的符合效率要求的实际流动人口的存量和增量之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人口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也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如何保障和落实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迫在眉睫,加强其管理与服务的协调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立足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规模以超常规的态势增长,与此相适应,流动人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流动人口的城市择业、社会生活、子代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日趋严峻。鉴于此,笔者认为,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首先在理念上要推陈出新,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社区等需要通力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才能步入常态化、正规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镇化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城市规模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流动人口的不合理流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可以引导流动人口向中小城市聚集,从而提升中小城市规模,实现城镇化均衡发展,但目前我国的住房保障政策并未发挥这一作用。针对流动人口应该采取差异性的住房保障政策,并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的支持下,切实发挥该政策在促进城镇化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不单纯是教育问题,而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流动人口迅猛发展的产物,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它使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学者指出,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普及与落实义务教育的新难点。本文从我国教育福利失衡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探讨我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取得现代化的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流动人口。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局面将长期存在下去。对流动人口进行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就要注重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要从他们求生存的实践出发来把握这种实践与宏观体制的矛盾,并将其作为一个参照系进而对现代化的路径进行探讨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