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湖南女性传媒发展态势位于全国女性传媒前列,但也面临着同质化、消费主义化等市场竞争困境。湖湘女性文化是湖南女性传媒的文化土壤和精神资源,以湖湘女性文化创新传媒内容、铸造传媒精神、培育和加强传媒社会责任,是湖南女性传媒走出困局,实现发展的三个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封闭之后的改革开放,为我们带来了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导致中国政治文化系统中传统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文化因子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在政治文化领域存在的是跳跃性的政治思想研究、复杂矛盾的政治心理。变迁的行政文化和转换的传媒角色。这种过渡型的政治文化状况造成政府角色转换时左右为难,一方面要求政府提升对外在政治文化的回应与引导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我们以补课、回溯与紧扣现实这三种态度塑造出新的政治文化,顺利实现政府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传播媒介是文化传播的工具 ,是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推动、鼓舞文化事业不断发展 ,培养造就一大批文化人才 ,抨击不良文化 ,弘扬先进文化。同时 ,文化反过来也对传媒产生巨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 :文化是传媒生存、发展的源泉和土壤 ,为传媒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文化的发展推动传媒的不断改革和进步。当前应注意对传媒的正确引导 ,充分发挥传媒在传播、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中期,清廷通过官方公文、报刊系统的传播及书籍纂修等组织传播来建构封建主流文化,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报刊、书籍出版、传统广告等渠道扩大主流文化的传播网络,将大众传播纳入维护封建治体的文化轨道,甚至对难以管控的社会传闻,有时也能有效利用,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清廷所奉行的传播一统化观念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社会传播体系在一元结构下有序发展,在维护封建治体的轨道内运行。清末帝国统治式微,社会渐趋近代化,传媒文化趋向多元并存:近代报刊的崛起,宣告了传媒文化性质的根本改变;演说及报刊中的演说文,则以巨大的宣传效应迎合了清末"启蒙"的社会思潮;书籍出版文化的近代化,则使其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与表征;近代广告中也呈现出商业文化的变迁。清代传媒文化充分展现出对社会政权系统的"整合"与"颠覆"功能,促进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阻滞与导引社会观念的变迁。在古代传媒与近代传媒的此消彼长不断交融中,传媒文化成为旧体制、旧文化的掘墓力量。  相似文献   

5.
在传媒化生存的今天,传媒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场景与方式,并逐渐融入我们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血脉.因此,对传媒文化日益扩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迫切.传媒文化与历史、经济、政治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关联互动关系,一方面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传媒文化的内容、形态和走向;另一方面传媒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甚至变革着这些领域的思想、行为以及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大众传媒文化的兴起改变了过去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景观.现代传媒文化在市场利润的诱惑下沦为商业文化,这种文化因为过度迎合一般大众趣味,从而伤害到传媒文化理性本身;战争期间传媒被各国政府严加控制,传媒多数沦为战争宣传机器,这在历史上同样引发了人们对传媒文化的恐惧;20世纪也是一个民主观念盛行的世纪,民主以及传媒被不同集团或者政党所利用,从而对传媒文化理性造成另外一种伤害.  相似文献   

7.
传媒文化的感性欲望叙事——传媒娱乐化现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娱乐化是当代大众传媒娱乐功能的重要表现.从文化与欲望叙事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基于感性欲望的存在而生,以感性欲望叙事的方式呈现,并通过感性欲望的满足与再生产而得以延续.所以,传媒娱乐化就是传媒文化形形色色的感性欲望叙事集合于宏观层面的表现,是传媒文化在消费社会与传媒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作用于感性欲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潮,其源于时代变迁引起的社会生活的转型与文化自身的变化。无论从什么意义上看,现代文化总是与传媒密不可分,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传媒文化的概念充分体现了这一关系。因此,传媒研究的文化转向势在必行,这种转向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为传播和媒介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究传媒文本背后的权力关系,使传媒研究从“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传媒文化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传媒社会,产生了传媒文化的转型.传媒文化的转型置于整个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中.如果说20纪90年代前的10年是转型的准备和发展期,90年代尤其是1992年后则进入显著变化期.90年代传媒文化转型表现出多种特征,技术进步、市场的建立、媒介理念的更新及体制调适,是传媒文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传媒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蓬勃发展的传媒业,使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强大的传媒网络在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传媒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某些媒体出现了与党的传媒方向不符、与和谐社会相悖的恶俗化等不良文化现象。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分析和消除这些不良现象,还传媒一个没有污染的文化生态,构建和谐社会健康向上、文明高雅的传媒文化,是我国传媒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评弹与传媒的互动是评弹自身艺术不断革新以及与现实紧密联系的体现。评弹文化要“活态传承”下去,其与传媒的沟通、互融、互动必不可少。但目前评弹与传媒的结合仍存在诸如评弹作为题材进入传媒的创意不足、评弹和传媒结合的人才不足、评弹界对传媒尚存隔膜、本土传媒影响力有限等缺憾。惟有政府搭建平台、本土传媒加强建设、传媒创意推陈出新、大力培养“传媒+评弹”的双核人才、评弹人主动贴近传媒,方能推动评弹文化通过传媒向广域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将传媒置于文化视域中,解析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联,确定其伦理基础是诚信,提出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入手将诚信落实到中国传媒的发展中,并得出结论:传媒要将其所属的传统文化之精华与传媒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创生出有生命力的诚信文化,从而推动大众传播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传媒正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传媒与区域文化资源开发、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传媒为区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活力,传媒对区域文化的巨大作用体现在宣传、修复、改变、生成几个方面。传媒不仅能指导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调整区域文化产业结构,而且传媒本身业可以转化成一种文化产业,立足区域资源发展特色传媒产业显得尤其迫切。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电子媒介成为主要的传播栽体。以佛教文化为底蕴的云冈文化如何整合现代传媒技术,重新撞击受众的观感,在口口相传、经文翻译、石窟雕塑的局限性逐渐显露的今天,如何找到崭新的传播途径,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和绿色崛起的目标,已成为云冈文化传播的重中之重。要想实现云冈文化的更广泛传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实现立体化和交互式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文化研究与美学的关系中,文化研究中美学思考维度的失落有违文化研究的根本诉求,不利于文化研究的深化发展。从媒介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角度出发,思考在传媒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过程中,美学作为传媒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组成部分的作用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众传媒文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 ,藉此 ,我们可以立足于当代大众传媒预测其发展的未来。从文化层面分析可见 ,多元共存与更加人性化是当代大众传媒发展两大必然趋势。人类文化传播实践是对传播手段进行积极创造以及对这一创造的优秀成果进行积淀的过程 ,这种积淀必然促使大众传媒走向多元共存的格局。传媒的多元共存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一个社会文化“复调”的硬件 ,从而为文化的多元共存提供广阔的空间。传媒文化的人性化是指传播媒介的发展日益趋向满足人意识沟通和思想传播的要求 ,是传媒本质不断张扬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延伸人的感官和媒介霸权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当代文化的传媒化趋向已经在中国文化中凸现出来,并使当代文化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媒介文化。同时文化的传媒化趋向也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因此,现代媒介应树立独特的文化品格,建立主导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18.
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生产,是高度组织化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现代性视域出发,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传播和文学艺术生产进行传媒文化政治学或传媒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将有助于理解现代文化生产与现代传播媒介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其文化现代性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一国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是传媒实力.传媒实力也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传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大跨越大发展.但这种飞越主要是传媒硬实力的迅猛发展,日益重要的传媒软实力则明显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传媒竞争的非理性现象.要顺应时代潮流,遵循传媒发展规律,实现传媒的科学发展,必须着力提升传媒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志愿服务已经被提升至国家层面,对于传媒艺术类高校而言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有着深远的意义。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文化志愿服务存在尚未内化成大学生的自觉、服务项目缺乏创新、服务制度化建设完善不够等问题,分析这些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其服务质量。此外,传媒艺术类高校应创新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品牌,完善服务机制,使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及校园影响力的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