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奥运会开闭幕式作为世界上最盛大的庆典活动之一,具有很强的仪式性,属于典型的媒体庆典仪式话语.目前已有学者从人类学和传媒学角度对媒体庆典仪式进行过研究,但从语言学角度对仪式的研究还处于尝试阶段.本文试图从语言学角度出发,阐释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仪式性和象征性特点,揭示奥运会开闭幕式中仪式话语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打太极据张艺谋透露,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残奥会开幕式、闭幕式,四个仪式都没有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一个仪式花钱多。2006年第15届亚运会开幕式在多哈举行,这次被称为美轮美奂的开幕式耗资2亿美元。  相似文献   

3.
奥运会是全人类的体育盛事,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届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办国向世界推介其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平台。因此,奥运会开幕式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缩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代表东方文化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英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则展现了西方主流文化。对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形式、元素和展现的内容进行比较,探讨北京与伦敦两届奥运会开幕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比较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分析其深层原因,对促进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傩仪过关为解读对象,运用仪式象征理论,对土家族傩仪"过关"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解读.文章认为,傩仪过关蕴含了对祖先的认同,是对世俗权力神圣化的象征性表达,是一种典型的生命危机仪式.  相似文献   

5.
左婧  清敏 《人力资本》2008,(12):28-30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世界都看到了日益发展的中国,而在开幕仪式“鸟巢”上空进行的奥运开幕式焰火表演,则让人们在29个“历史的脚印”中见识了中国烟火设计的高超水准,奥运会开闭幕式烟火总设计师蔡国强开始成为讨论的话题,而“烟火设计师”这一极少被人关注的职业,也随之开始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历史记忆是一个族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并逐渐为本群体所共享的文化意识。居住在滇西鹤庆县六合乡境内的白依人是一个彝族支系。作为一个无文字族群,白依人族源神话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服饰、乐器、舞蹈、古歌、仪式等方面,这体现了祖先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延伸。社会生活是族群历史记忆在世代中展演的舞台。历史记忆在日常场景中通过器物、身体实践和仪式操演的象征性重构,表现出族群试图建立一种与祖先相互关联生活方式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直播中,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在拍摄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表现主题上,突出盛大欢乐的场面和中国元素;拍摄手法上,较多采用全景和特写镜头,选取角度多样;画面表现力方面,充分利用镜头语言来说话,力求在构图上表现现场氛围和节目的寓意;在报道的组织形式上,采用演播厅和现场采访的方式,增强现场感。NBC的直播从另一个角度完美诠释了此次奥运会的开幕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校园仪式是学校全体成员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展大学校园仪式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必须从大学校园仪式的象征性出发。不同的学校仪式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能把全体成员整合为一体,形成总体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大学校园仪式象征氛围的庄严和神圣,能给师生深刻的印象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大学校园仪式象征性的意象能体现美学意蕴和教育意义。发挥大学校园仪式的象征性功能,有助于实现大学校园仪式的教化和熏陶功能。  相似文献   

9.
2008年8月8日晚,在全球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高潮的环节上,来自壮乡的“体操王子”李宁作为主火炬手点燃了北京奥运会主火炬。那一刻,相信所有的广西儿女都为之感到自豪和骄傲。  相似文献   

10.
新华 《今日南国》2008,(19):6-7
“风筝女孩”朱巧妍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个小女孩的出现让整场演出增添了童趣和浪漫。她就是那个放着风筝从“星星鸟巢”上空缓缓飞过的小姑娘朱巧妍。  相似文献   

11.
苏轼重视研究礼制的起源、变化及其具体应用.他对礼制所持的观点,坚持认为礼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必然随着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判断礼的价值,必须以其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行为习惯为准则.这些都突出体现了苏轼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他的合祭天地的主张,是其以人为本礼制观念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2.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3.
丧礼仪式是中国传统社会重要而特殊的文化形式,它影响着华夏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特征和行为方式,维护了古代中国超稳定的社会结构。丧礼仪式承载着古代社会德性的基本价值取向,符合官方以儒家正统思想整合家庭、家族和乡村社会的要求,在实践的层面也扩展了"礼"的内涵和实用性。全方位的互动模式、文化心理和行为惯习,是丧礼仪式独具特色的德育环境。传统丧礼仪式对个体意志结构和行动结构影响深远,对个体品德具有重要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同地区祈雨仪式与权威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至民国时期,在大同北部长城沿线村落中每逢旱季上演的祈雨仪式,是村落中最为普遍,也是影响最大的仪式。这种仪式的规模在大多数时候超出了一个村落的范围,是在长城沿线城堡带动下的几个甚至十几个村落的集体行动。长城沿线城堡作为地区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在仪式中凸显出来。城堡在仪式中不仅是参与者,而且承担着组织者、规范者和主祭者的重任。城堡的权威也在祈雨仪式实施的过程中建构起来。  相似文献   

15.
《家礼》是南宋朱熹撰写的一部礼学专著,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个部分将古代礼义充分糅合于其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中,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地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徽州为典型区域,以徽州男子为特定人群对《家礼》的实践理路加以探究,认为:一方面,明清时期徽州男子伦理生活的定位,以朱熹《家礼》为旨归,其孝行、悌友、义举等伦理生活,与《家礼》中的孝道、悌友观以及义利观等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家礼》对古代地方伦理生活的影响展示在礼义和礼仪两个层面,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于生活中的推广也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加强对中学生的礼仪教育 ,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有利于我们的改革开放 ,有利于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乡饮酒礼是官员与民间精英合作起来,彰显朝廷儒礼治国理念的社会教化礼。其中,州县乡饮是官方扩展政治资源的平台,地方官选择齿德财势俱佳之人作为乡饮宾介,以假他们的实力来协办乡村社会纷繁杂芜的事务。里社乡饮则与保甲、乡约、宗族等乡民自治体系相配合而发挥教化作用,一道维护着乡村社会秩序。在乡饮礼执行过程中,地方出现的无故停废乡饮,仪轨混乱,乡饮宾不得其人等反常现象,削弱了乡饮礼既定的社会作用。晚清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和财政压力,乡饮酒礼不再强制执行,它因此在一些地方由国家礼法演变成民间礼俗。  相似文献   

18.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是儒、释、道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不但代表天人合一的本体世界,代表人文环境的整体和谐,而且代表人性之美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氛围,是一种高尚的格调。而充分体现"和"的这些文化内涵的莫过于中国茶道,中国茶道的核心就是"和","和"文化在中国茶道中得到了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以记录朝鲜时代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筹备、施行过程的《大射礼仪轨》为中心,采用文献资料法,在介绍大射礼在朝鲜半岛传播及与施行情况的同时,对英祖十九年大射礼的历史背景、礼器用具、仪轨构成等进行展析,力图再现朝鲜时代大射礼的基本样相,为大射礼的发展与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羌年作为羌族一个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祭祀仪式。羌族正是通过羌年祭祀仪式,为世人展示其文化艺术的魅力。羌锋村是羌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其羌年特具代表性,能够较为真实地给人们呈现出羌年的过程、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之中的艺术。尤其是羌年的最高祭祀仪式"国若",汇聚了美术、雕刻、音乐、歌舞等艺术形式。不论是羌族文化或者羌年,还是羌年祭祀仪式以及仪式中的艺术,对于增进羌族家庭的和睦之情,强化羌族内部的内聚力和民族认同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