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价值论:关于新闻客观性问题的哲学思考肖娅曼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倾向性客观性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理论研究一直面临一个巨大的困惑,那就是新闻的客观性与新闻的倾向性之间的冲突。人们似乎处在一种两难的困境:追求客观性,就得否定倾向性;承认倾向性,就得...  相似文献   

2.
论"公民新闻"时代的新闻图片失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公民新闻”的兴起,第二媒介时代的新闻摄影逐渐失去了传统新闻生产的固有流程,信源结构与信息评议机制的变化,造成了新闻图片失实,主要表现为新闻图片的客观性、伦理性和监督机制缺失,唯有建立“公民新闻”时代的良性运作和监督机制才能为新闻图片失实提供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闻价值是事实价值与认识价值的统一,把新闻价值的本质仅仅归结为一种认识价值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而也就无法合理地解释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新闻价值从创造到实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含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即从新闻事实到传播主体、从新闻文本到受众。在新闻传播的不同阶段,新闻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具有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4.
《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凭藉对新闻客观性所做的百科全书式考察而成为研究该命题的必要理论参照。在中国,新闻客观性一方面经历着策略化仪式化为新闻文化的常态性内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面对着公共新闻、公民新闻运动,以及传播新技术的个性化新闻生产与传播等新的业界动向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党的新闻事业来说,它不能少,也不可少.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突发的事件.  相似文献   

6.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学习西方客观性理念是一个有效途径。新闻客观性原理在中国大陆一度被称作“客观主义”而遭到误解和批评,与此同时,中国大陆语境在坚持唯物二元论思想的基础上主张新闻客观性、强调真实准确的同时却忽视公正平衡原则。要实现新闻报道客观性在中国大陆语境的真正运用,需要强调新闻专业主义,注意在实践中批判其局限性,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和发展客观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传统新闻学执著于“新闻真实”与“客观真实”的一致性、符合性和同一性,以致形成 “真实性”神话的新闻乌托邦。在哲学向度上,这是一种混淆“认识论真实”与“存在论真实”的理论错位。新闻真实只是一种叙事的真实,一种被主观性侵淫后的真实。新闻真实主观性是隐匿存在的先验主观性作用于传播主体、受众和语言的结果。正视新闻真实主观性的确然性,不仅不会否定新闻的客观性价值,相反,却丰富和拓展了新闻真实的理论内涵,也使新闻实践找到理论皈依。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以求进一步揭示新闻与现实、新闻事实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新闻报道是客观现实的一种图象符号,与客观现实并非同一层次。如果这一点没有偏差的话,那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如何解决?客观性如何解决?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交际属性决定了它同样受关联理论的制约。新闻具有时效性、客观性、准确性、多样性和大众化的特点。新闻翻译从本质上讲是受关联原则制约的明示—推理行为,其目的是要在原语和译语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认知新闻事物的思维程序,大数据新闻认知的普遍性逻辑必然会抽离个别新闻事物的具体性,其特征是一步一步地撇开个体新闻事物身上道德的、功用的、审美的和哲学的等意义,以还原为最为抽象的同一性。这种新闻生产逻辑必然会遗漏与特定本质属性缺乏关联的非本质新闻属性,从而使个别新闻事物的整体形象和全部意义无法得到认知与传播,最终导致大数据新闻的本质和客观性既不能深刻反映社会意义的原型结构,更不能反映超自然的、高位阶的社会信息需求。也就是说大数据本身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但还需要更大的理性——人文法则的观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后,新闻失实就成为中国新闻传播中的痼疾和顽症,对新闻失实的批评也就成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重要内容.对新闻失实原因的探讨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微观的新闻业务性批评,即从作者和编辑等把关人角度,探讨他们在哪些主客观因素的主导下而导致有意或无意的新闻失实;另一种是宏观的社会学批评,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探讨在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新闻传播不得不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批评主体据此提出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客观性原则以限制主观偏见,注重辟谣工作,改革社会政治体制等建议来治理新闻失实.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开始集中关注新闻文本的话语分析并卓有建树,其中尤其以荷兰学者梵·迪克最为突出。但此研究也存在两方面的局限:话语分析与新闻传播学之间存在隔膜以及话语分析受到语言学的制约。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的应用,要求适应新闻传播活动作为一种话语行为的独特性、复杂性,突显话语分析注重科学客观性、极大包容性的方法论特质,并最终完成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学应用中的改造转型,体现新闻传播学的实践性、科学性和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13.
名物化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语类,新闻是一种使用名物化结构频率比较高的语类,章主要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分析了英语广播新闻中的名物化结构及其功能。名物化结构是广播新闻书面语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名物化结构的使用使广播新闻语篇更具时效性、客观性;并通常被用来增强语篇的衔接,陈述本可用小句表达的背景知识和次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论新闻客观性规范与国际媒体的对华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客观性规范作为新闻行业的一种"行业策略性仪式",要求记者能在极短的截稿时限内,呈现正反两面的意见,并使用引语,说明出处。在中国环境下,由于我国各部门的新闻发布机制反应迅捷程度不够,不能及时提供足够的有助于记者发稿的信息,外国记者在报道时不得不使用最"方便"的消息来源,从而直接造成外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偏向。  相似文献   

15.
从1984年至1998年,宁树藩先生先后发表了数篇论文阐述其"信息论"的新闻观,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其观点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特点:力图从哲学高度探讨新闻的本质问题;把"新闻"和"新闻报道""新闻作品"严格区分开来;强调"新闻"的特性在于信息,把新闻从本质上归结为信息,强调新闻之作为信息具有"客观性"。进一步分析,宁树藩的论述亦有可进一步商榷处,其核心即如何看新闻的信息本质及其客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故事化新闻是近几年来传媒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故事化新闻形成的原因是受众对于休闲娱乐的软新闻的需求。而受众的这种需求也促进了故事化新闻的发展。反之,故事化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对受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各自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编者按当今,跨国跨文化传播已引起国内国际新闻传播学界的高度关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最近就此组织了一次笔谈。参加笔谈的有研究所所长、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秦志希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单波教授及王瀚东、夏倩芳两位副教授。笔谈者分别择取不同角度,各抒己见,力图呈现出对跨国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前沿性思考。秦志希:解读跨国文化传播的文化后果当今世界跨国文化传播已进入到文化全球化的境地。如果说跨国文化传播只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态,那么按阿芒·马特拉(A.Mattelart)的理解,文化全球化则意含着一种…  相似文献   

18.
故事化新闻是近几年来传媒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新闻报道方式,故事化新闻形成的原因是受众对于休闲娱乐的软新闻的需求.而受众的这种需求也促进了故事化新闻的发展.反之,故事化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也对受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各自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新闻学界从陆定一"唯物论者认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等论述出发,认为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是物质的。由此,事实被赋予了物质属性,成了哲学意义上的物质,把物质客观性与新闻事实客观性混为一谈,就缩小了新闻事实的外延,给新闻本源的研学和新闻实践带来了困惑。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作指导,结合历史背景、表述语境等因素,可以看出,把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看作是物质的(或说非观念性存在),是对陆定一新闻本源观的误读。  相似文献   

20.
政治媒体化是当今媒体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治理不可分割的关联,政治越来越受媒体的控制,媒体也演变为政坛的"斗秀场".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为"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下,媒体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媒体逻辑中,大众传媒似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力".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已经形成.大众传媒可以创造出健康的舆论空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