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艳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13(3)
元代蒙古族统治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受到冲击,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引起了杂剧作家们的关注.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在杂剧创作中塑造了一大批身份各异的孝子形象.从孝子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剧作家的理想,他们希望以此来捍卫传统伦理道德,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张夸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1):155-157
元杂剧中女性形象众多,商人妇作为其中特殊的人物形象,纷繁复杂,性格各异。商人妇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在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中就有其身影,唐诗宋词中也不乏商人妇的形象。元杂剧中的商人妇形象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奉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7-30
范仲淹在元杂剧中出现5次,均为朝廷重臣,手握大权,虽然不是正末,对剧情发展却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杂剧中的范仲淹形象统一,均为忠义的儒家士大夫,元杂剧作者对其都怀有赞美与敬仰之情,这与范仲淹自身魅力和元代社会风貌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马兰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元杂剧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剧作家以其奇思妙笔成功地塑造出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母亲人物形象类型多样,蕴含丰富,使之成为文学史上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然而元杂剧中母亲形象存在着明显类型化的痕迹,分析其特点并探讨形成类型化特点的成因,客观指出其类型化的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苏敏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3-35
元代统治者重吏轻儒,大批文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前途。代表着元代最高艺术成就的元杂剧.通过塑造鲜活的文人艺术形象,真实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心态。这里以元杂剧中文人形象为解析对象,剖析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忧患与对上代的怀念,渴望出仕的用世思想与寻求慰藉的自恋情结,以及求仕不得的愤世与志不获展的怫郁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7.
侯敏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14-118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苏敏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33-35
元代统治者重吏轻儒,大批文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前途.代表着元代最高艺术成就的元杂剧,通过塑造鲜活的文人艺术形象,真实展现了元代文人的心态.这里以元杂剧中文人形象为解析对象,剖析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忧患与对上代的怀念,渴望出仕的用世思想与寻求慰藉的自恋情结,以及求仕不得的愤世与志不荻展的怫郁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9.
徐林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1-24
作为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世说新语》塑造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很多孝子形象。这些孝子形象受魏晋特殊的时代风尚影响,表现为以礼尽孝和以情尽孝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虽然其社会精神内核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中国古代孝子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凸显了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的德孝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李鑫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
鬼魂形象是一种十分独特的文学表现形态,它与中国传统鬼魂信仰有着深广的文化因缘。元杂剧中的鬼魂形象大致可分为冤魂、忠魂、义魂、情魂和债魂五类。这些鬼魂形象是元代社会、民俗信仰和艺术创造的同构体,既具有传统鬼魂形象的一般特性,也是隐喻元代社会黑暗现实的一面镜子,同时又传达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它们在思想价值和文学意义方面较传统鬼魂形象均高一筹,表现出全新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1.
陈诗强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2):17-20
上场诗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数量众多,虽然有着类型化的倾向,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元杂剧中官吏形象的特点。元杂剧上场诗中官吏和元杂剧中的官吏一样,类型比较单一,大体可分为贪官、庸官、清官三类,且各自特点鲜明。元杂剧上场诗中塑造的官吏,又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他们身上带着蒙元特定时期的时代特点,因此,他们的形象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王传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51-55
元代爱情剧与家庭生活剧中的妓女形象存在歧异,源于当时社会的文化冲突.爱情剧中美好的妓女形象体现出商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对传统观念和传统爱情模式的冲击,文人适应市民的欣赏口味,美化妓女成风.而回到更为现实的家庭生活剧中,文人更自觉地维护农耕文化需要的稳定家庭结构,于是妓女形象在他们笔下“原形毕露”. 相似文献
13.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82
元杂剧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而弃妇又是众多女性形象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元杂剧中的弃妇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既富有斗争精神又具有妥协性。弃妇产生的原因在于封建礼教思想和书生的负心。弃妇的命运揭示出社会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14.
赘婚是一种男从女嫁的婚姻类型。元杂剧中有许多作品涉及到赘婚,以赘婿的社会身份而言,尤以书生赘婿为多。元杂剧对书生入赘原因及婚后遭遇的描述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是由剧作者们对于自身乃至元代整个书生命运的关注与同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梁玉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63-65,101
友谊是文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元杂剧中也多有论述,其中涉及到友谊的普遍性、友谊的真谛、交友的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并体现出一定的传统道德色彩。而元杂剧中,朋友这一身份的设定,在推动情节的发展、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岑雪苇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2-66
本文提出了“作家形象学”的学科分支概念,从内涵、系统构成、特点、理论意义等方面,对作家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现象作了初步论述,认为:作家形象就是社会公众以作家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而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作家形象由理性评判系统和感性印象系统有机构成;它的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动态性与稳定性、集体性与寓言性等;作家形象在文学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形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矴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82-84,88
元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展现唐将尉迟恭的形象为题材的剧目。剧作家在史实基础上提炼升华,并运用多种手段成功地塑造了这一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传奇形象。由于尉迟戏的广为流传,尉迟恭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张燕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1):134-137
元杂剧中有丰富多样的媒妁形象,无论是以牟取经济利益为中心的职业官媒,还是以成人之美为出发点的非职业媒妁,他们在中国传统婚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元杂剧中媒妁形象的探析,能更好地认识媒妁在元杂剧中的作用,了解元代媒妁文化及元代的婚姻礼俗观念。 相似文献
19.
郑传寅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66(1):85-90,129
元杂剧中的佛教剧远比道教剧少,而且,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藏传佛教缺位,这与藏传佛教大多在宫廷活动而且不用汉语、杂剧作家大多为汉人有关.元杂剧中的佛教剧主要表现禅宗南宗曹洞、临济两个支派的生活,这与当时汉地的佛教生态大体一致.元杂剧佛教剧面向世俗大众,具有鲜明的游戏品格. 相似文献
20.
李申曦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6-69
元杂剧包公戏塑造的包公为元代所独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其背后又有独特的成因。考察现存元代包公
戏,包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元代剧作家对包公性格的刻画综合史料记载,并且在戏剧创作中将包公赋予了审鬼通神的能
力,剧中包公机智权变,善用智谋,在塑造包公时的戏剧安排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