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元代蒙古族统治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碰撞,以孝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受到冲击,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引起了杂剧作家们的关注.他们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在杂剧创作中塑造了一大批身份各异的孝子形象.从孝子形象的塑造中,可以看出剧作家的理想,他们希望以此来捍卫传统伦理道德,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2.
高觉新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塑造的一个长子形象。祁瑞宣是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塑造的又一个长子形象。作为长子,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作为不同时的长子,他们有许多不同。下面就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试申一孔之见,以期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记得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胡适:“综观其一生所表现的行为,则为一个服膺旧道德、实践旧伦理的纯正儒士,他是一个孝子,一个慈父,一个标准的丈夫,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诲人不倦的教师。”(《中国新文学的诞生》,转引自谢伟民《现代小说中长子形象的文化象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志人小说的经典之作,《世说新语》塑造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有很多孝子形象。这些孝子形象受魏晋特殊的时代风尚影响,表现为以礼尽孝和以情尽孝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虽然其社会精神内核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中国古代孝子形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凸显了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的德孝观念。  相似文献   

4.
一说到杂剧,我们就会想到元代曲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北曲杂剧体哉的创始人——关汉卿。 关汉卿杂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更是光  相似文献   

5.
乔治·艾略特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批与众不同的吉卜赛人形象,并借他们表达了强烈的文化叛逆意识。艾略特作品对神秘的吉卜赛文化进行了揭秘,还表现出对西方主流社会对其丑化的不认同态度,揭示了造成19世纪吉卜赛人生存困境的社会根源。艾略特作品让吉卜赛人成为非主流价值观的代言人,他们的存在使社会规范本身都有遭质疑的意味。此外,艾略特作品对吉卜赛形象的塑造中表现出了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作家本人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种族观。通过吉卜赛人形象,艾略特作品挑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从内部捣毁霸权文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关汉卿在他的杂剧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恶人形象。本文从人性论的角度对这些艺术形象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关剧所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母亲在传统庙堂文化中是一个神圣的文化符号 ,民间文学、传统文学与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精英文学中出现了与传统相背离的恶母形象。透视恶母形象 ,解读不容忽视的伦理道德的阴影、女性心理结构缺陷和社会秩序的矛盾冲突。颠覆神圣的理性声音或许是微弱的 ,但它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在杂剧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生动、情感丰富强烈、敢于反抗斗争、温柔善良聪颖的女性形象,而除少数历史剧外,其塑造的男性形象或是恶势力的代表,或无个性特色。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的妇女观及北方少数民族习性等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西游记》杂剧的研究集中于作者和成书年代考证、对小说成书的意义判断、杂剧文本的具体分析,后二者往往涉及剧中的人物分析。因此,文章从占据“一本四折”之多的猪八戒故事入手,通过考述杂剧中猪八戒的创作来源、自我表现和身份类同,确定杂剧中猪八戒形象塑造依然还处于妖魔阶段,以期有助于客观评价杂剧于小说成书史上的意义,并进一步归纳出杂剧的“历难”主题,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因而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乌托邦形象,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主观整合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国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本文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解析这两种功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2.
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产生着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革命英雄传奇借鉴和传承了历史上“侠”文化传统中的积极成分,所塑造的人物常常超越了一般革命军人的简单特质。他们勇猛善战,快意恩仇,追求个体的操守与自由。这些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传统文化中侠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快意恩仇,以个体独立的人格和节气对抗某种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当代战争文学注入新的审美冲击力。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个体超越社会现实的浪漫理想与愿望的集体记忆,是对战争文学审美形式新的探索与努力。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和贾平凹在《白鹿原》和《废都》中都塑造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并试图通过这些形象反思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但是,由于传统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强大的男权集体无意识的渗透,他们往往很难走出男权文化的樊篱,在作品创作中下意识地遵循着男权文化的评判标准,不自觉地流露出压抑女性生命欲求、否定女性生命价值的错位判断。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异人”形象,他们有着高超的劳动技术,且保持着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颇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本文试图举例揭示“异人”形象的内涵,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市井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向。在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之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地具有了文人的叙事意向和审美趣味;但是多变的人物命运,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是"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市井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大团圆的结局既迎合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又张扬了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一个颇具影响的艺术形象,长期以来,围绕这个形象的思想意义,曾经有过充分的讨论,但这个形象本身的美学意义,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图对关羽形象的悲剧美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说明关羽形象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我们把杂剧、评话中的关羽形象和小说中的关羽形象作一比较,就会发现,虽然杂剧中的个别关于关羽的剧作曾经点染过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但总的来说,杂剧和评话中的关羽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而小说中的关羽则是一位悲剧式的英雄。罗贯中塑造关羽形象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阐释对于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在《他们眼望上苍》这部作品中,佐拉·尼尔·赫斯顿用黑人口语艺术化的表达,通过一位非裔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反映了非裔美国人文化身份的困惑和重构等问题,展示了她对于保存黑人传统习俗文化的强烈使命感。她的文学表述已经在呼吁如何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氛围中建构非裔形象的文化身份,尤其是非裔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从CIS形象识别系统的新视角重新界定了城市文化形象的内涵,提出了城市文化形象包括城市视觉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精神形象三个基本要素,分析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应遵循的共性和个性、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等原则,指出了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从视觉形象塑造、行为形象塑造和精神形象塑造三个方面实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印第安人具有一定的模式特征:愚昧、凶残和难以逃脱的厄运。杰克.伦敦在短篇小说《强者的力量》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印第安形象,他们的姓名奇特、相貌丑陋、行为粗野,长期处于落后和边缘化的状态,部落之间的纷争和内部的争斗导致了他们必然灭亡的悲剧命运。印第安人模式化形象的塑造和悲惨的结局是殖民主义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形象符合霸权文化和白人殖民者的双重要求,虚假的印第安形象使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和杀戮合法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人具有跨越中西的双重文化视野和双重文化传统,"中国"既是他们在血缘和文化上遥远的原乡,也是他们在美国本土文化影响下想象的"他者".美国华人文学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其实质也是华人作家在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等多重二元关系的对立与交融中对中国所做的文学想象和欲望投射,具有典型的形象学研究的意义.从地理中国、文化中国和族群中国三个层面对美国华人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梳理和解析,我们不难看到华人文学想象背后复杂的社会生存境遇和文化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