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的类本质和人的实践等方面对“人”进行了探索,得出了人是具有类意识的存在物等重要理论.晚年马克思在其倾注毕生心血的《资本论》尚未完成且恶痰缠身的情况下,毅然转向人类学研究,阅读了大量书籍和资料,留下了今天所说的五大“人类学笔记”,对原始社会的形态、阶级和国家起源理论、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等进行了深入探索.正是由于其对人类学孜孜不倦的探索,才使马克思对历史的研究始终面向现实,坚持以人为本,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70年代,在西方掀起了研究晚年马克思的热潮。一些西方学者把马克思晚年转向人类学的研究,看作是《资本论》研究的中断,并据此否认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前后一致性与连贯性。本文通过探讨《人类学笔记》与《资本论》的关系,说明了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的研究,决不是马克思思想进程的“断裂”,而是他整个思想发展过程合乎逻辑的产物。事实上,马克思晚年正是通过对原始社会和东方社会进行历史研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学说。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视角看,有充分理由断定,《人类学笔记》在本质上是《资本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的研究,发现了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把人看作是整体的、自由的、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的类本质理论不仅是<手稿>的核心,更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即实现全面、自由的人的思想的基石.这一理论的提出蕴涵着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萌芽-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实现人的解放的哲学人类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汉学人类学疏离于一般人类学的过程,中印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影响力比较,人类学大师的有关经历与论著,侧面反映了人类学中国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留下的余地.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要成为一个有世界意义的"地区类型",就要在学科内部探索人类学知识与"当地思想"的"现实表达"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出于对这一关系研究的必要性的深刻意识,人类学大师对中国人类学才产生一个共同期待: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但是,海内外中国人类学在此方面的研究,并未达到本应达到的水平.致力于中国研究的人类学若要对世界人类学有所贡献,那就需要"反思地继承"前人成就,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历史上的文明、政治文化的历史动态过程、帝国宇宙观展开深入研究. 在中国研究中进行有历史基础和关怀的人类学研究,将对世界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和当代世界文化关系的处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首次对世界历史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在其中,马克思分析了作为人类本质的自由自觉劳动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推动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主体和内在动力;同时,以异化劳动为关键词,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对类本质的压抑与背离,勾勒出世界历史朝着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方向发展的未来图景。"人的类本质复归与世界历史进展之间内在的统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独特主题,它与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为当代人探索自身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晚年人类学思想的研究,是当今世界理论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热点。但这一研究迄今为止尚有以下几点欠缺:①只承认马克思在晚年才具有人类学思想,对其理论渊源不甚了了;②很大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人类学思想同传统人类学思想的质的差异;③对马克思人类学思想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理解欠全面。本文拟就以上几个方面做些初步的探讨。一马克思人类学的理论渊源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的有机部分,即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之对应的有三大理论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那么,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思想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呢?为了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钢”,必须要搞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阿尔弗雷德.盖尔在其1998年首次出版的《艺术与能动性———人类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人类学的"能动性"理论,并围绕着艺术人类学研究中的象征物、艺术家、观众以及创作原型等四个重要要素对能动性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极具创建性地使用溯因推论的分析方法,将四个艺术要素置于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分析它们之间的能动与受动关系,从而为艺术人类学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备且新颖的理论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8.
性别理论作为一个前沿的理论命题,也是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人类学、辞源学、历史学、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其考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性别理论与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关系以及性别与人的其他"类属性"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对"性别理论"及其当代的文学言说背景和书写主线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不同性别都是有局限的单性言说,并在此基础上向着"人之为人"的"个人性"的方向超越社会性别的限定。这一发现可为性别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三种形态为研究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研究方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研究目的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人类学。人类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人类学内容是马克思始终关注的要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取得的优异成果,对整个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与人类学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整个人类学发展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10.
本文第一次深入系统地探讨了人类学在马克思思想史中的地位,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包含有人类学内容。马克思晚年潜心于人类学的研究,作了大量笔记,并发现:要证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就必须利用人类学调查得来的具体材料,必须利用证明社会有规律进化的人类学进化理论。事实上,人类学关于家庭、国家、所有制、私有财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都证明与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并成为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之外的、马克思思想的又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11.
鉴于马克思与卢梭政治哲学之间关系的不同认知,通过对二者在人的"市民"与"公民"二重身份及自由问题的分析,对他们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从共性中揭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来源,从二者的差异中探讨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创新:马克思批判性地吸取卢梭政治思想的丰富内涵,对其理论进行了根本性的超越,建立了自己新型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2.
"结构"与"能动性"是人类学理论中一直探讨的焦点之一,体现了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与个人关系的探索。以杜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及曼切斯特学派等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和文化与人格学派、象征人类学等为代表的文化决定论强调结构,代表了社会、文化对个体行为制约的结构决定论观点;相反,利奇对个体能动性的关注及巴特等人以分析个体为出发点的能动性理论,则强调个人及其能动性对社会、文化的形塑。当然,"结构"与"能动性"并不是一条线的两端。  相似文献   

13.
对马克思晚年人类学思想的研究,是当今世界理论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热点.但这一研究迄今为止尚有以下几点欠缺:①只承认马克思在晚年才具有人类学思想,对其理论渊源不甚了了;②很大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人类学思想同传统人类学思想的质的差异;③  相似文献   

14.
翁乃群教授追溯了他进入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经历及其与国内学科发展历程的关系,并且以纳日(纳、摩梭)人社会的田野研究历程为例,讨论了"地方"概念的多元性;在反思"地方"和"田野"的基础上,指出人类学的根本仍然是经验研究,而且西南作为一个富于差异性和区域相似性的民族学、人类学场城和田野基地,对中国人类学的整体发展具有很大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类本质哲学分析了个体与类之间的内在矛盾并将其展开为"双重逻辑"。在当代社会,个体与类之间矛盾关系的展开,不仅造成国际关系的紧张,更凸显出加强国际合作、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历史向度和逻辑向度的深刻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在历史向度中对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更在逻辑向度中使类本质理论的当代价值得以升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本质"理论基础思考,不仅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更丰富了马克思类本质哲学的时代内涵,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由古代的以客观存在为本位的本体论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以主客关系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到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到"形而上学要由‘人类学’来取代"(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处在这一转向的滥觞时代,并开辟了这一哲学的新方向:广义人类学哲学。其特征,其一在于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类为本位构建新哲学;其二在于通过"人类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世界("事物、现实、感性");其三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使人类能够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其四在于以"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其五,在于从人的现实关系来揭示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的基本价值精神在于:在对不合理世界的批判中争取"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这是当代政治理性可以引以为据的重估一切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各民族健全发展的人类学关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伊林·费切尔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学家、德国民主社会主义者。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学批判到世界观》一书中,他从历史哲学和人类学两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同时在批判与阐述第二国际理论家们及列宁、卢卡奇、柯尔施和斯大林等人对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的看法中,阐明了他的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观。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一些观点,但必须承认他的这些看法,对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类学西南田野工作与著述的早期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建立之后,一批中国人类学家就深入到中国西南边疆地区进行田野工作,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使中国西南开始成为人类学研究的沃土。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的发展对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中外学术交流、民族国家缔造、民族和族群的划分等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新世纪学术发展过程中,对这段时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反思,将对学科的进步和繁荣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及其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早年接受了赫尔德、维科以文化哲学为内核的历史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思潮,晚年又接受了文化人类学的思想。他把这些思想融入哲学创造之中,创立了以实践和辩证法为内核的文化哲学理论。这一理论分别表现在马克思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对历史规律的探讨之中。在自我意识的研究中,马克思以偶然性和人的自由为主题,分析了感性人的存在的内在矛盾,建构了人的自我创造活动的本体论和实践的文化哲学研究范式。在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中,马克思以实践、异化劳动为主题,分析了人的历史性存在和发展,阐发了充满否定辩证法的历史主义原则。在历史规律的探讨中,马克思以资本主义、民族发展为主题,探讨了人的创造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建构了文化哲学的历史理论。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理论,马克思才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传统,创立了自己的实践哲学传统,而拉法格、拉布里奥拉等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也是在不断地解读马克思的这些文化哲学理论中,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因此,如果不研究马克思的文化哲学,就很难在深层理论上理解马克思实践哲学变革的意义,亦难以理解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 ,既是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最大的思想成果 ,也是马克思晚年思想发展的总结。这一理论成果 ,从世界历史思想、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社会形态发展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四个方面突破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某些传统观点 ,其中包括对《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超越和突破 ,从而使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世界历史和普遍交往、具体地分析历史环境、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等多方面有着极其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