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探讨交替时期宏观控制问题的意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我们认为宏观控制的种类事实上已区分为:传统模式的宏观控制、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宏观控制、新体制下的宏观控制三种形式。所谓传统的宏观控制,就是以经济的纵向联系为调节对象,靠指令性计划、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指令性计划,是当前我国计划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解决这一课题,首先应当从理论上搞清指令性计划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应有的特性以及它在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中所显示的长处和短处。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在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表明,为了保证这项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关键是在放开、搞活的同时,搞好宏观经济控制。本文针对我国出现的社会需求膨胀问题,就如何搞好经济体制改革起步阶段的宏观控制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大量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的计划管理,分别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形式,对其价格则分别采取统一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三种形式。它们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既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在计划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不少同志认为,实行指令性计划的采取统一价格,实行指导性计划的采取浮动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采取自由价格,它们是相互对应的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实行指导性计划的,其价格应该放得更开,也要实行自由价格。他们在谈到国家计划分配的生产资料时说:它们可以分成三块,“第二块,大致上同指导性计划相适应,形成公开的交易市场和市场价格,价格可以随行就市,……。这里关键的一个问题是价格要放开,同时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5.
一、建立一个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我们应当采取“大的方面管住管好,小的方面放开放活”的原则。国家除了工程建设的技术经济政策,标准定额,工程质量和效益的监督检查、立法、协调和仲裁,以及重点建设项目的部置外,其他全部放开放活。也就是说正确处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找到微观搞活和宏观控制的结合部。 二、统一管理建设资金。建设资金从来源上分为国家拨(贷)款,部门、企业自筹和银行贷款。从性质上分为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就宏观经济方面讲,最主要的是要从直接宏观控制转变为间接宏观控制,建立起新的间接宏观控制体制。因此,研究和探索间接宏观控制问题,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正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市场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阵地,也是计划的依托基础。而市场机制则是商品经济及市场运转和发展的基本因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经济运行调节机制模式,由指令性计划直接调节为主向市场间接调节为主的转轨。但究竟应采取怎样的市场机制运行结构模式,是很值得探讨的。在实现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调节方式方面,有的同志提出:实现向新调节机制模式的转换,市场和价格的放开是个关键。认为只有在市场和价格放开的条件下,才有可能通过市场力量的推动,来实施与新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一、从计划、财政、金融的演变过程看我省宏观调控的现状和问题1.计划体制改革步伐较快,但缺乏明确的改革方向,更没有宏观调控所需要的手段和内容。应该讲,十几年来计划体制改革确实迈出了大步。据统计,在生产领域,全省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从过去的无所不包,减为1993年18种,省级指令性计划仅为6种。交通、邮电也基本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农业在1979年以前对25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实行指令性计划,目前已全部取消指令性计划,只对粮食、棉花等9种主要农产品产量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在物资流通方面,全省的统配物资由1979年的256种…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在计划经济中居何地位、起什么样的作用,指令性计划如何发展,这些问题过去已有很多讨论,存在不少分歧。本文仅就有关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指令性计划是什么性质的计划 从已有的文章看,大体上有三种说法。 一日指令性计划是强制性的计划。这种看法,基本上反映了现实。指令性计划一经作出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将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新体制的建立产生巨大影响。 承认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必须从根本上摒弃那种企图把种种社会经济活动统统纳入计划,并且单靠行政命令加以实施,忽视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的作法。实行计划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必须坚持。但是,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行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从我国实际出发,今后的改革是要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发挥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建立起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  相似文献   

11.
<正> 计划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搞好计划体制改革,使之迅速转移到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保证青海经济的稳定发展,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我省计划工作的重要任务。现就计划体制改革的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意见。 一、我省计划体制改革的情况 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体制改革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如减少了一些指令性计划指标,注意了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研究,增加了经济效益、国民收入、综合财政计划等内容。但总的看来,还属起步阶段,直到一九八四年下半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以后,才开始进入了实质性的改革阶段。两年来,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摒弃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传统观念,实事求是地肯定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现在大家都认为,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它对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都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在如何认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点上,各人的体会却是很有些不同的。按照传统观念,计划经济的计划,主要是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而价值规律则是次要的规律。从这个传统观念去体会,难免就会认为,所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无非就是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由传统的“直接控制型”转变为新型的、运用市场机制协调的“间接控制型”。那么,在新经济体制下,国家究竟如何实现宏观经济的间接控制?特别是,需要相应地建立和完善哪些宏观控制的调节手段,以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仅就新经济体制下宏观控制的几种主要调节手段作一粗略的分析,并就其中的若干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国家金融宏观控制应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换,由用行政手段调控向用经济手段调控转换。中央银行要尽可能减少指令性计划,使专业银行有一个自主经营的宽松环境,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要尽快制订和颁布实施《银行法》,以法治行,这既能保护专业银行合法经营权益不受侵犯、抵制行政干预,同时又能制约专业银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一)坚持改革方向、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宏观控制的某些失控现象.这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两种运行机制的磨擦而出现某些消极现象,几乎是任何一个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都难以完全避免的,只是具体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如何认识和克服这些问题与矛盾.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看,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一种是把一切问题不加分析地归罪于体制改革,公开否定改革并回到原有体制的老路上去.  相似文献   

16.
<正> 广东省社科会学院于3月5日组织召开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宏观控制与市场体系”理论及对策研讨会,来自各有关部门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围绕改革中如何进行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会的有关代表首先对我省“六五”期间的经济发展形势作了详细而客观的介绍,既充分肯定了“六五”时期我省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取的得成绩,亦总结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消极因素.针对近年来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会代表从理论上作了剖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五)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法,才能对社会主义进行正确的再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应对资本主义有一个正确的再认识,尤其需要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身有一个正确的再认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不是产品经济而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关于社会主义的计划调节不应理解为仅仅是指令性计划的调节而主要应是运用经济手段的指导性计划的调节,关于公有制经济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不是统一不可分而  相似文献   

18.
几年来,金融体制改革已见成效。充分显示和发挥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控制和调节作用。但改革只是初步的,目前金融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银行没有建立起一个灵活有效的宏观控制和调节体系。1984年在改变了统得过死的“一龙治水”的状况后,却出现了“四龙放水”的失控现象;1985年加强了宏观控制后,有的地区又出现“一刀切”的情况。可见,如何实现对经济的有效控制和灵活调节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就以下问题谈点近期设想,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大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决定在计划管理上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计划规定范围内的市场调节三种形式,并阐明了指令性计划新的意义。在全面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认识指令性计划的地位、范围?如何提高指令性计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正冲击着传统的经济管理方法和手段。政企分开后,国家直接管理企业的局面已被打破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越来越小,企业的经济活动逐步纳入市场机制调节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开始从微观走向宏观,政府对经济的调书手段开始从命令式的直接控制转向利用经济杠杆的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