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邦奎  周丽 《船山学刊》2008,(4):186-190
20世纪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是抗战时期政治意识形态渗透下的一场非纯文学问题之争,它的兴起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和时代需要,同时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本文回溯论争要点,结合实践情况,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从追求文学民族化的视角总结和反思了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正> 文学都是有地区性的.三、四十年代就有东北沦陷区文学、重庆大后方文学、上海孤岛文学、陕北根据地文学,现时又有中国西部文学、北大荒文学,等等.岭南,即五岭之南的地区,这里主要指广东而言.举凡一个地区的文学,必须有本地区一批成熟的作家和作品,否则,就很难构成这一地区的文学.岭南文学并非岭南人的文学.  相似文献   

3.
论四十年代的讽刺文学及其知识分子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讽刺的潜流,贯串着整个现代中国文学。有趣的是,在四类常见的讽刺形象——狠毒的官僚士绅、无聊的小市民、懦弱的知识分子和愚昧的劳动人民——中,四十年代作家选择官僚和知识分子作为主要嘲讽对象。在一个封建专制源远流长的国度,官僚自然是讽刺的焦点;至于知识分子成为主要讽刺对象,则与四十年代特殊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趣味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梳理了五四以来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写作的发展脉络 ,阐释了母女关系写作的文化意义 ,探讨  了这一文学叙事主题的兴衰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关联。同时 ,通过对五四时期、四十年代、九十年代女性文本中母女关系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 ,既是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自觉地承续 ,更是对它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四十年代“国统区”文学从“通俗化”、“大众化”到“民族形式”倡导的发 展过程,探讨了四十年代文学“民族化”倡导产生于抗战需要和战后复杂的国内政治矛盾的社会历 史原因,并着重分析了这种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民族化”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困难,以及“民族化” 理论的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6.
百年中国文论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冕 《东南学术》2000,(1):25-38
文学评论既指文学的“评”,也指文学的“论”,这是驱动文学发展的双翼。中国文学评论作为一个现代学科,出现于近代。近代文论的改良主义主张致力于“言文合一”的新文体的推进,其目的在于以文“觉民”。五四新文学运动从语言工具革命深入到人的文学的提倡。革命文学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转向,四十年代是革命文学的广泛实践、理论也趋于完备的时期。工农兵文艺是革命文艺的继续,它完成了文学的一体制。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在俄国文学中树起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旗帜。他们的优秀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钦差大臣》和《当代英雄》,就是新文学在俄国确立的主要标志。不过,当时还没有形成广泛的文学运动。进入四十年代,普希金、莱蒙托夫相继去世,果戈里在发表了《死魂灵》第一部(1842)以后,也基本上离开了文坛。四十年代初,没有出现什么重要的作家作品,一度比较沉寂。但是,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并没  相似文献   

8.
论四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现代中国文学形成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相互变奏的制导性传统 ,在四十年代文学中并没有因为抗战全面爆发而中断历史进程 ,也没有因为向传统文化回归而走上复古之路 ,而是抓住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契机 ,把中国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推上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虽然“两化”互动规律在不同政治格局的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的运行中有明显差异 ,但在创建以农民为本位的人民大众文学上却表现出趋同性 ,这在山药蛋派、荷花淀派、七月诗派等的文学里都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9.
对于文学的发展演变,很多研究者大都是从文化发展、文体更迭、文学思潮等文学的外在流变来展开论述的,这就忽略了文学内部发展的规律.文学发展历史上雅俗文学分界的现象随着社会和人性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趋于合流的景象,雅俗融合,两翼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新拐点.从纪年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新拓展,但都没有看到1943年在整个文学史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梳理中,针对1943年文学现象,从该年文学发展的外在场域和内在律动来分析其不同以往的文学发展嬗变,凸显1943基于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我们说,鲁迅、巴金、老舍、曹禹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茅盾、丁玲、叶紫、萧军、夏衍、张天翼、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的创新也是现实主义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四十年代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同样是现实主义的,就理论而言,如果说茅盾二十年代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那么,稍后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倡导和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张扬同样是现实主义理论在中…  相似文献   

11.
张萍萍 《东岳论丛》2000,21(4):123-124,144
张爱玲、苏青、梅娘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出现于文坛,创作的鼎盛期同在四十年代中期。之所以将张、苏、梅三人并提,并不单纯因为她们出现的时间上的一致,更主要的还是她们创作上的颇多相似。在沦陷区写作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她们或许是有意避开敏感的政治题材,而关注着“女人”在时代大潮的流转中命运的变迁,从而使她们在四十年代文坛上高擎起女性文学的大旗。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苏青、梅娘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半期出现于文坛,创作的鼎盛期同在四十年代中期。之所以将张、苏、梅三人并提,并不单纯因为她们出现的时间上的一致,更主要的还是她们创作上的颇多相似。在沦陷区写作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她们或许是有意避开敏感的政治题材,而关注着“女人”在时代大潮的流转中命运的变迁,从而使她们在四十年代文坛上高擎起女性文学的大旗。  相似文献   

13.
叶维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理论家。他的诗歌源于五四新文化传统,承接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余脉,开台湾现代派诗歌一代诗风,贯通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他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以寻求中西共同的文学规律为起点,继而突破文学、哲学、语言和历史的边界,走向跨学科、跨文化的传释研究。他的理论研究中渗透着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与灵感,独具特色,他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以及比较诗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丁文 《云梦学刊》2015,(3):28-32
在三十年代的《湘行散记》和《湘西》中,沈从文因返乡机缘而集中思考其写作的文学源头,实现时空双重意义上的返乡之旅。进入四十年代,沈从文关注时局与历史的走势,在杂文中对楚人性格进行思考与总结,因此,有必要由长时段视角厘清沈从文独特的文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新文学流派大都是作家强烈追求的结晶,打破常规的独创。“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1922年到1926年的五年间,“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到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表现派;未来派等尚未成熟的倾向都在这五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露过一下面目。”这种情况总的趋势虽然逐渐减弱,但还是延绵到四十年代。另  相似文献   

16.
1949年至1966年间的文学,被文学史称为"十七年文学",它以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为直接源头.这一时期的文学,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强调作品的思想性,并呈现出"大一统"的总体风格,即描写重大题材、反映主流意识、以写实的手法、倡导高亢乐观的调子.十七年文学在发展中,形成了模式化的创作规范.--编者  相似文献   

17.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五十年代毕业于山东大学,曾为著名学者冯沅君先生的助手,跟随其研治元明清文学。四十年来,袁先生继承冯沅君先生谨严的治学态度,坚持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考查结合起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袁世硕早年致力于戏曲研究,六十年代初出版了《孔尚任年谱》一书。此作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中国文学卷”“孔尚任”条目列为“重要参考书目”。之后袁先生对此项研究继续注力,作了大量增补和修订。一九八七年此书由齐鲁书  相似文献   

18.
四十年代我国文学常出现一个母题:寻找故园。以农为本的中国人,自古就有眷恋乡土的情意,屈原仆悲马颓,难舍旧乡而远逝,成为千古绝唱;杜甫在闻官军收复“余田园所在”的东京洛阳而涕泪淋漓,倾泻成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份民族群体意识,在四十年代战事旷日持久、梦魂三惊之余,化作对故乡风物和民族命运的深沉反省,也是势在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与为人生一为革命一为人民的文学主潮相左的纯艺术理论思潮。从世纪初的王国维到四十年代末期的九叶派都参与了这一思潮的活动。作为现代文论的支脉,中国统艺术思潮的发展受到西方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又受到本国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不得不在传统与现实、政治与文艺、政治上的左派与右派等矛盾形成的夹缝中曲折地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年了。四十年来,《讲话》的根本精神在文艺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为大家所公认;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对《讲话》的意义的评价就有不同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就是这样。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五分法”,即“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