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西厢记》这部号称北曲"冠冕"、闻名中外、影响古今的伟大剧作,自它产生后,由于传抄、修改、校注、刊刻等种种社会和时代原因,竟把作者也弄混了.六七百年来,成为众说纷纭,聚讼不已的作者公案.在《西厢记》的作者辩论中,历史上曾出现过关汉卿作,或关汉卿作王实甫续的说法;也出现过王实甫作,或王实甫作关汉卿续的说法.建国以后,对《西厢记》的作者问题有过讨论,意见仍不统一.近几年来,对这个问题的论辩又活跃起来,有的专家认为《西厢记》是"王作关续";也有的论者说:"只有是王实甫而不可能是关汉卿";而我个人根据几年来所接触资料,则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试就此问题作如下论述.  相似文献   

2.
此文为孔繁信所撰,载《东岳论丛》一九八八年第四期.文章对《西厢记》的作者到底是关汉卿所作,还是关汉卿作王实甫续,还是王作关续的历史遗留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西厢记》的原作者是关汉卿,今传本《西厢记》是“关作王修”.文章说,明代前期关汉卿作《西厢记》的说法极为流行。文章据清人施国祁《礼耕堂丛说》、毛西河《论定参释本西厢记》、明王骥德《新校法古本西厢记考》题释、明张羽关氏春秋(即关作《两厢记》)为证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16世纪初年,朝鲜文人(李朝时期)已经知道著名元杂剧《西厢记》。到了18世纪,文人们对《西厢记》故事已非常熟悉。韩国收藏的《西厢记》的汉文本和韩文本很多。朝鲜文人对《西厢记》的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视如灾书,褒之者奉为奇书。不少文人对《西厢记》作了深入的研究。除了派往中国的使臣和历代少数留学生及书商,大多数朝鲜文人没有机会观看中国的戏曲演出,所以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多数是从书本上得来的,因此对中国戏曲的理解难免会有错误。他们始终将《西厢记》当作案头文学来阅读。《西厢记》曾对朝鲜的文体文风产生过影响,一些文人还模仿它写了一些作品如汉文演本《东厢记》、汉文小说《春香传》等。  相似文献   

4.
称《西厢记》为《崔氏春秋》,明代中叶李开先在词谑》一书中有所记载: 尹太学士直望见书铺标贴有《崔氏春秋》,笑曰:“吾止知《吕氏春秋》,乃崔氏亦有《春秋》乎?”亟买一册,至家读之,始知为崔莺莺事。这虽是尹士直的亲身经历,由李开先记述成文,终觉难说是第一手材料,好在今存万历初元徐士范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卷首有程巨源序文,迳题曰:《崔氏春秋序》。可见当时不仅书铺如此标贴,刊本亦如此标题也。  相似文献   

5.
一 《毛西河论定西厢记》系清初浙江肖山人毛奇龄校注、参释,于康熙十五年(1676)由学者堂刊行。此书考据性较强,当时评价也是较高的,挽传则不广。清道光年间,吴兰修校订他的《桐华阁本西厢记》时,深以未能得毛奇龄本参考为憾事,并声称他日如能得毛奇龄本,将重新校订《西厢记》,可见也颇为推崇。毛奇龄名牲,字大可,号西河。故此书以《毛西河论定西厢记》命名。 毛奇龄本于清代未见翻刻,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武进董氏诵芬堂石印重刊本。目前国内《西厢记》校注本凡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王季思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吴晓龄校注本和江西人民出版社张燕瑾、弥松颐合注本。这三种本都在不同程度上参考了毛奇龄本的校注与参释,王季思校注本采用尤多。 二 毛奇龄在他的校注和参释之中,转引得较多的是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的校注,凡是赞同的,就迳引其原文而不再另作评注,凡是认为欠妥的,引王氏原评原注后,再予以辨析批判。其次,毛奇龄提到“徐天池本”的时候也不少,有与碧筠斋本并列,大都是表示不赞同或有所怀疑的,有时与王骥德本并列,也很少表示赞同,至少是有所保留的。按天池为徐文长别号,而徐文长评释本《西  相似文献   

6.
孔子整理删定《尚书》,必定先要熟读与研究是书。由此推想,作为史官的老子,其研究《尚书》所用功夫当不少于孔子,他所接触到的《尚书》自然也比孔子多。既然《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臣谈话纪录、君王文诰,作者是史官,倘若老子生逢周文王、武王、周公之类的君臣,也会成为《尚书》的作者。又《荀子·劝学》说过“《书》者,政事之纪也。”《老子》也主要是言治道,把尚书与老子作一比较,即可看出两者之相通,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改造、发挥。因此,我们能否这样说:《老子》是《尚书》的春秋部份,只是它没有可献之君,也未经君王认可,故而只能流传民间。为证实这个看法下面对两者作一简单比较:  相似文献   

7.
<周易>包括两个部分,即<易经>和<易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又是一部卜筮书,是中国最早的学术专著.<周易>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其智慧可以隐藏过去.<周易>告诉人们要趋吉避凶:<周易·系辞>曰:"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陷,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1](P301)"正,终吉";"不正,终凶"[1](P266).  相似文献   

8.
《孙子》一书,千百年来,由于辗转刊录,歧异颇多,尤其在两大传本系统——《武经七书》与《十家注》之间;其中无碍文意者虽多有之,然有关旨要者亦复不少。历来注家,简要质切如魏武,博大疏阔如杜牧,中肯明易如梅圣俞,条理通达如赵本学,严谨审微如孙星衍等,皆孙学之佼佼者,其校释注解之功自不可没,然亦或见仁见智,各执一端,或相互排指,莫衷一是,或随文衍义,曲附旧说,诚宜索隐发微,正其旨归。故不揣固陋,参阅各本,旁摭众说,覈其音义,辨其舛误,以为十三篇解诂。今撮其要者,叙列如下,以供研究参考,并求正于识者。  相似文献   

9.
《西厢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研究《西厢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这部作品本身。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的序里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一代文学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不是由次要的、末等作家决定的,而是由优秀作家群的创作决定的。王实甫正是元代优秀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就单个作品而言,在元杂剧中,没有一部能与《西厢记》相匹敌。所以,对《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做出充分的科学的评价,是评价元代文学,元曲历史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0.
《公输》篇选自《墨子》一书,记叙了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止楚攻宋”的动人故事。墨家的学说,一是“兼爱”,二是“非攻”;在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大的影响,与儒家的学说并称为“世之显学”。墨家重实践,其思想方法,有所谓三表或三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这亦可视为他们的论著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也有重实践的意义。因为墨家重实践,又有初步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论著很注意语法和逻辑。我  相似文献   

11.
《西厢记》的版本系统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迄今所知四千七百余种古代戏曲作品中,就刊本之多,没有任何一部剧作能够与《西厢记》相比。据不完全统计,仅明刊本就有六十多种,清刊本也不在少数,这些刊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相互间的关系也十分错综复杂。尤其是明清两代,随着北曲杂剧的衰微和南曲传奇的兴盛,受时代潮流的影响,许多翻刻者又根据传奇的体式,对《西厢记》的体例做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增删改动,这样就使《西厢记》离本来面貌越来越远,其版本状况更加纷繁混乱。因此,要条分缕析清理出一个切合实际的《西厢记》版本流变系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然而这一系统的整理又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能使我们对于错综复杂的《西厢记》版本系统以及各种刊本的优劣有较清晰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认清《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及其在流传过程中所受南戏传奇的影响。本文试图以所知见的明刊本及具有代表性的清刊本为据,对《西厢记》的版本系统略做梳理,以就正于方家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三十七年冬,得于姑苏护龙街上。翌年春四月装成。前年冬,宗江养疴吴门三多桥畔,余时往探之,每去必至护龙街观书。此册即检得于琴川书店架上者。惜佚去末二卷,而目尚存,可知其内容也。此书刊于甲申国变之日,南都倾覆,书板化作柴薪矣。禁书目亦不见著录。千顷堂黄氏目中有之。明人多病虚夸,终亡其国。著作家言能类此者有几!惜其书  相似文献   

1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它在刻画人物、构撰情节、描抒情境以及驱遣语言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十分卓越的成就。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下同),论及西厢记的思想意义、艺术  相似文献   

1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里一部最有成就的作品。历来已有定评。这不仅因为它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过“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而且因为它在艺术上比其它杂剧更成熟,因此它才获得“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称誉。本文试图对其艺术特色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中的琴童是一个十分次要的角色,虽然十分次要,对其艺术性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要妥为处理,并非易事。 作为一部短篇的传奇小说,《会真记》仅写了张生、莺莺的相识、相爱以及后来的婚变,没有去刻画某些细节,也没有涉及张生身边的奴仆,当然也没有出现琴童。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因为是曲艺,手法比较灵活,采取了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或从略的原则。张生向法本办妥暂租房间“读书”的交涉以后,才“令仆取行装至”。卷之四,张生操琴试探莺莺时,未有琴童出场。卷之六,长亭送别时,有如下的唱段:“〔尾〕仆人催促怕晚了天色,柳堤儿上把瘦马儿连忙解。” 草桥住夜,张生重行起程时,还有如下唱段:“〔风吹荷叶〕枕畔仆人低低道:‘起来么解元,天晓也!’把行李琴书收拾了。”卷之七,有“珙赋诗一绝,令仆人赴莺莺报喜”、“生缄诗与仆,仆行”、“门人报曰:‘张先生仆至’”、“仆使阶前忙应喏,骨子气喘不迭,满面征尘”、“生渴仰间,仆至,授衣发书”等语,仍未有琴童出场,出场者均为“仆”。 王实甫写作杂剧《西厢记》时,张生一出场,便是“扮骑马引俫人上开”,“俫人”云云,原是指的儿童,所以接着下来张生说“话说间早到城中。这里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也还是相互吻合的,作为角色名,则欠统一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大都人。当时的大都不仅指今天的北京市,还包括今北京市以外的一些县分的“大都路”。“路”是元代的一个行政区划,辖区比现在的北京市区还大。王实甫是大都人(北京)也罢,大都路人也罢,他是河北人是没问题的。王实甫用土语入曲文,运用得很自然、贴切,堪称能手,可与河北安国县另一位大剧作家关汉卿(元曲也说他是大都人)相媲美。不过他的曲文中的土俗语,有的只系记音,用字不确,如不与今天的土俗语、生活风习相比较、印证、对照,只借助于辞书或望文生义,往往出些偏差,或文不对题。 近读王季思先生所注释的王著《西厢记》,觉得有几条注释得不够准确、精当,兹将我认为可商榷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一方面向读者请教,一方面就正于王季思先生。 (页码按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版)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中国学者编写一部多卷本《世界通史》,必须突破世界已有同类书的模式,摒弃唯心主义与教条主义,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新路子。这是我国史学工作者多年来的愿望,也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和十分艰巨的工作。杭州大学历史系部分世界史教师为此召开过“怎样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通史》”座谈会。现将座谈会上的发言,择其要者,归纳为几个专题。  相似文献   

18.
白岩 《西部观察》2001,(2):82-85
文摘类杂志,内容来自林林总总的其它报刊,经过成千上万摘编者之手,其"杂"的程度,是任何其它类型的杂志都无可相比的.这,既是它的一个优势:可以花中选花,去芜存精;也是它的一个隐患:容易散形无神,杂乱无章.由此,如何用屈指可数的几个或几十个栏目,集纳体现杂志宗旨和风格的内容,以满足读者阅读赏析的最大需要,无疑是办好文摘类杂志的很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试论《尚书》的编纂资料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战国之前出于统治管理的需要,经常发布各种诏令文件,是即所谓“书”。书的撰拟出自史官之手,同时还有一套严格的档案文件保管制度,使得书的保存流传成为可能。这是后来《尚书》得以编选的前提条件,从中亦可窥见到《尚书》之名的由来原因。《尚书》的编纂资料来源决定了其性质,因而《荀子》谓“故《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谓《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都正确指出《尚书》源于统治管理文件的根性及成因。近代的疑古学者钱玄同虽不相信《尚书》,但又谓《尚书》似乎是三代时的“文件类编”或“档案汇存”,却有几分道理  相似文献   

20.
《瑯嬛记》的最后一条,是关于此书及其作者的寓言,其中含有两条隐语,今将全条转录于下:文士冠有文章,好读书,凿壁悬梁无以逾也。有客过,称“云来顶上谢临风”,怀中出一书,投之曰:“习此始可能为文士之冠矣。”士冠览而异之,问撰者姓名,不告,第援笔书于髹几曰:“彼何人斯,三江之右.金钩煌煌,风吹草覆.”(《采兰杂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