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科学教育人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精神价值的衰微 ,引发了学界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通、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的探讨。“科学教育人文化”就是这一语境下的主流话语 ,其实质即要求科学教育承担起一部分人文教育与人格教育 ,关注学生的整体精神构架。这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掘科学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来实现的 ,而科学教师的人文化则是其实现的前提 ,可以结合物理学及物理教育来对此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就整个体系来说,充满了人文理性精神.具体表现为宗教人文化、神话人文化、重民思想及主史传统;在诸子百家崛起的时代,儒、道、法、墨、阴阳等诸家都不同程度地保持并发展了人文理性精神,而尤以札子为集大成者;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性精神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二者在其它方面的差异都是由此派生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编辑家,一生对儿童教育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他在批判与继承传统儿童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儿童教育理论。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教育方法则主张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做合一。叶圣陶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为当前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包括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两个方面.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具有多元性,除了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上学难"外,还体现在流动儿童聚集地与城市教育资源的分布不一致性、流动儿童学习过程的不连续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农民工在城市较差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短期内无法结束其留守状态.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的教育与技能水平决定了其工资报酬水平,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大多数未受过职业技术培训,且对今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不高.本文针对以上问提出了对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儿童教育的主要思想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儿童主动、自发的学习;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动手做来学习;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重视儿童之间的"合作"过程。皮亚杰儿童教育思想的借鉴意义有:明确儿童教育的内在目的,教育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重视实践和合作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谈话精神为契机,对民族精神具有的精神内涵,及其与民族音乐文化事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回顾,对民族精神发展历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变革进行了阐述,并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历程中,民族精神的顶层设计与人文渗透两个方面探讨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创新,提出在当前民族精神教育中应以教育创新为根本,以人文渗透为目标,以情感体验为核心,以民族音乐为途径,大力培养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7.
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即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功用的角度探讨了科学价值的实现方式.简要分析了关于"科学人文化"的几种观点,从诸如知识形态学、认知水平、社会行为规范等几个不同方面详述了"科学人文化"的不可能性.指出,人文文化对于科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增进人们对科学的人文化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要从基于科学独立性的科学特性以及人们对科学的社会控制着手,从而促使科学为人文价值的实现作出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用作人是最早重视儿童教育的中国现代学者之一,也是最重视儿童个性并努力以理性科学的态度为孩子自由的精神世界说话的学者.他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丰富的、系统的,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他重视儿童主体性,提倡对儿童实时性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在今天仍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即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功用的角度探讨了科学价值的实现方式。简要分析了关于“科学人文化”的几种观点,从诸如知识形态学、认知水平、社会行为规范等几个不同方面详述了“科学人文化”的不可能性。指出,人文文化对于科学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增进人们对科学的人文化理解。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要从基于科学独立性的科学特性以及人们对科学的社会控制着手,从而促使科学为人文价值的实现作出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儿童文学的多元文化价值体现为再现多元化社会生活和蕴涵东西方文化精神等;具有满足多元化的儿童审美需求、带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促进儿童教育发展、培养儿童审美情趣和发展儿童跨文化适应能力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和谐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大学生个人、家庭教育、学校文化和社会环境等。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与开放意识;二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三要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各项救助机制和工作体系;四要建立并完善“家庭-学校-社会-自我”为一体的长效的合力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语文以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传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为基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培养语言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语言的训练在根本上是思维的训练,是思想能力的培养,而大学时代是人思维走向定型、思想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传承文化方面,我们认为主要是为了认识、了解我们自己,认清我们的当下现实,为发展新(传统)文化,为社会的进步、为未来服务;而所谓人文精神的培养,则一方面是要学生认识到人文学科(首先就是“大学语文”本身)的重要性并乐于去学习,另一方面是以引导、熏陶、涵养的方式去进行教育,要让学生大量地阅读人文性作品,在这种广泛阅读中逐渐养成人文素质、人文情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天之骄子,当代大学生不仅努力掌握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而且关注世界局势,关心民生与发展,但由于所处环境比较单一,因而缺乏社会实践经验,适应能力差。所以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面向未来,积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与社会化结合,不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内涵拓展。  相似文献   

14.
先进高品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先进的、高品位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先进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有其自身显著的特征。高校应通过培育昂扬向上的校园精神、构筑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和形成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的格局等途径来建设先进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立足于“以人为本” ,但其内涵和外延均有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文化在其早期就显示出非宗教性的品格特征———浓厚的人文精神。所以 ,由中西文化所形成的中西人格取向、道德价值观迥然不同。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通过改造传统文化来发展现代化 ,而不是用现代化来嫁接传统文化 ,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校园文化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文化是师生在特定环境中所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隐性渠道。而良好的校风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师生员工在共同目标和共同认识的基础上,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形成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行为和作风,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影响师生思想行为的一种客观环境,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同化力、感染力,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坚韧不拔的从道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理想、"文化中国"的包容意识、守成创新的进化意识、崇德重义的价值追求.这些人文思想具有民族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价值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它们对全民族的价值观念产生统摄作用,对民族文化心理产生激发、认同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时代赋予人文精神不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由于受到当今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影响与冲击 ,存在着重新阐释的问题。艺术是人类审美理想和对生活把握的一种方式 ,它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 ,具有认识和教育作用 ;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思想和情感教育 ,对于构筑和弘扬时代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里教育要想很好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就必须使自己更加人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作者论述培养人文精神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具体实施策略:重视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精神的教师群体;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寓人文教育于英语教之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环境;多方面探索人文教途径,增强人文教育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不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学问沦为学历的道具,教育精神已然荒废,再加上儿童的道德意识薄弱,“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展望日本道德教育的课题的同时,既考察作为中日两国确立教育的最终目的的关键词一价值创造的概念,也考察道德教育的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