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研究:制度嵌入性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的机理和过程.本文认为,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五保供养制度运作与变迁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在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是五保供养制度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五保制度变迁的最关键变量.随着五保供养所嵌入的制度环境的不断变迁,五保供养制度也实现了从社区救助向国家救助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模式变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社会的变迁,与时俱进,在改革中发展,目前基本实现了从农民集体内部互助共济的传统救助模式,到以国家财政供养为主,集体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帮扶为辅的现代社会保障模式的历史性变革。2006年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出台,不仅标志着我国五保供养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而且也标志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鳏寡孤独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的制度。农村税费改革后,这一制度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江西省的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在详细描述当前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后,从资金融资和服务传递两个视角探究了其制度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1956-1983年集体经济时代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6年至1983年的集体经济时代,五保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一个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背景下,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产生而形成的.它的建立与发展对于解决我国农村中绝大多数鳏寡孤独残疾人的生活问题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化的框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全面推开以来,五保供养制度由集体福利转为国家福利。这一转变克服了过去五保供养完全依赖村和乡镇经济的不确定或不稳定性,使五保供养的经费在制度上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尤其是《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颁发,更使这一制度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然而,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下,很多地区出现了“应保未保”和供养标准降低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五保供养的性质发生变化以后,其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滞后,以及缺乏一个相应的对制度的运行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体系所致。为此,本文将对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化的建设提出一个理论和操作框架。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救助法中的国家责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责任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标志.国家责任是保障公民社会救助权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社会救助的国家责任主要表现为制度供给责任、财政责任、实施和监管责任、引导民间救助以及宣传责任等.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应该确立国家责任原则,建立以政府救助为主导,民间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制度安排层面上的社会福利只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这种关系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下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关系,对于相关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视角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并列于社会保障体系中,是我国长期以来行政实践的结果,社会福利先天不足,长期与社会救助(济)相形如影。现在,二者已经走出了混沌期,开始步入"厘清泾渭期"。从理论视角看,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作用,同时二者也具有很强的趋同性和包容性。从制度建设视角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关系的基本现状是:二者的边界基本清楚,但仍存在着"混沌区",还突显了协调不力的新问题。创新二者关系应主要做好顶层政策设计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形成至今,其最突出的变化是逐渐从立法上确立了农村五保供养的政府责任原则,摆脱了传统扶贫济困道德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的影响.今后,国家应贯彻生存权保障的理念,将其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乃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有效的立法整合,使农村五保供养群体的生存权得到应有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1.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要的管理活动.政府与社团组织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肩负着同样的责任.为此,必须认识到社团自治与国家控制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尽力寻找一个能将双方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而又能避免其不足的最佳契合点,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只有以可持续性的战略对待之,农村才能成为农村居民安居乐业之地。文章从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理论出发,认为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之关键在于必须有良好的内在发展机制,而这个机制就是农村社区中社会资本的重构与开拓。文章首先指出了社会资本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然后分析了目前农村社会资本的缺失,提出从四个方面重构社会资本,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视域中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1990年代以后形成的、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范式,社会资本理论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认为,当前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城市社区建设使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出现了行政化倾向,而对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关注不够,城市居民在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参与明显不足。为此,应该通过发展城市社区自治以及增加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最终实现城市社区自治和培育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4.
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不明确,条块分割,社区居委会行政化严重,社区公共服务亟待提高和完善,城乡社区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社区工作者人数少,工作任务重,社区工作专业化水平不高。因此,要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街镇和社区实力,推动我国社会工作的社区化。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小区化服务潮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各公共领域之以"小区化"为主轴的服务方案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福利小区化"与"小区营造"是其中最获重视的两项计划;经过十余年的推动,"台湾健康小区六星计划"的出现,不仅包含了前两项计划的内容,同时也使小区建设扩展至诸如产业、环境、治安、人文等六个方面;永续小区发展策略在反思以前小区建设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出现.检视过去十余年来台湾小区工作发展脉络,特别是从"福利小区化"、"小区营造"到"健康小区六星计划"发展路径,可发现台湾小区工作发展具有多方面借鉴意义;应该从理念、政策和实务多角度省思,以有助于迈向"永续小区". 相似文献
16.
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同时兼顾可欲和可行、也即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好社会”;“好社会”应兼顾、平衡、协调社会整合(共同体的追求)和个人的自由与尊严.要兼顾、平衡自由和共同体,第一,必须在理论上澄清自由和共同体这两种价值的关系,特别是要论证说明,自由和共同体是可以互相支持的力量,而不是纯粹对立的双方;第二,必须在实践上处理好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的问题,即制度(体制)层面的问题、结构层面的问题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政治生态理论诉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国家与社会是一对矛盾体。考察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必须充分虑及国家与社会这对矛盾体彼此间的结构变动、功能转换与力量消长,以及国家与社会间的历时性关系转换和共时性关系变奏,从中探寻社会体系与政治体系之间生态化关系建构的契合点,以期实现政治体系与社会体系的生态化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村城镇化的速度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不仅城镇数量有了极大增加,城镇人口也在较快增长。然而,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也将面临一些障碍。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和即将面临的障碍,提出相关的对策,有利于实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包容特征:解释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包容性增长"概念的提出使得国际通用价值和社会政策之间有了新的对话基础.我国目前开展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有着积极的包容性特征:新农保标志着中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开始包容一个重要的社会核心群体-农民;启动了以公民权利和"去商品化"为有机内涵的福利体系建构进程;对农村老年女性群体具有更明显的保障与补偿功能;呈现从群体包容到体制包容的趋向.农民参与率、财政转支率、收入替代率、城乡级差率四个维度可以用来衡量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包容程度.目前新农保仍属于初级包容,包容的程度与水平仍有待提高;而推进包容性发展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树立和明晰以公民权利为基础的包容理念、改革诉求表达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