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水库移民成败不仅关系社会稳定,而且影响后续水电资源开发。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青海黄河上游13个水库移民安置区的满意度.纵向比较了后期扶持对移民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横向对比了不同安置区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表明:后期扶持对提升移民满意度效果明显,2006年移民的满意度均值为0.495,2012年的满意度值达到0.605.基本解决了水、电、路、上学、就医等问题,缓减了贫困区移民对艰难生活的后顾之忧;安置区选址是影响移民满意度的关键.河湟谷地与格尔木市郊等地移民的满意度值均在0.65以上,接近较满意,高原地带共和、贵南等县的满意度值分布在0.3-0.6之间,属一般或很一般;移民满意度因生活习俗和民族等差异性略显不同,建议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多样化安置措施。  相似文献   

2.
关于南水北调工程建立被征地移民社会保障的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永飞 《西北人口》2009,30(4):27-32
目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大背景下,抓紧制定南水北调被征地移民社会保障相关的政策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对南水北调的被征地移民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南水北调的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办法,论述了南水北调工程被征地移民的建立社保政策依据以及必要性,针对实施被征地移民社会保障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库区 4 0多万农村移民的安置是整个三峡工程移民的重点和难点。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规划由于过分乐观地估计了三峡库区土地安置容量和二、三产业吸纳农村移民的能力 ,致使库区移民安置密度过大 ,移民问题逐渐显露和严重 ,成为库区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三峡库区经济落后 ,交通不便 ,二、三产业欠发达以及移民素质偏低的现实迫使农村移民转向大农业安置。然而 ,三峡库区人多地少、生态环境脆弱 ,开发土地资源必然会加剧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基于上述因素 ,本文提出了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实行以土为本和外迁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江苏省大丰市移民安置点为考察个案,讨论其“选购旧房安居,置换土地生产”的社区安置方式,分析该安置方式实施的社会功能以及辅助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江苏省大丰市移民安置点为考察个案,讨论其“选购旧房安居,置换土地生产”的社区安置方式.分析试安置方式实施的社会功能以及辅助措施。希望能对我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2007年江苏省部分移民安置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及有关移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对三峡外迁移民后期扶持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研究与分析。研究发现,尽管移民已逐渐适应安置地的生活,但仍然存在着诸如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的合理规划、人口审核与管理,以及移民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迁入地政府需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建立移民后期扶持的稳定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王艳  彭婧  党晶晶 《西北人口》2017,(4):116-121
政府主导的移民工程已实施30余年,在此过程中移民的迁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发生着悄然变化.基于303份移民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移民意愿的影响因素入手探讨移民的生活期望.结果表明,移民的外出务工频率、对政府财政补贴和清真寺满意度对迁移意愿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而移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人属性则与迁移意愿不相关.结合访谈资料,发现当前移民的生活期望已不是最初解决温饱的生存层面,而是向往更舒适的生活,但对居住地生态环境并不关注.  相似文献   

8.
段跃芳 《西北人口》2011,32(2):75-82
从总体上看.目前发展中国家非自愿移民政策不能适应非自愿移民实践活动的需要,存在着缺乏正式的国家移民政策体系、系统全面的移民安置计划、权威的国家移民管理机构以及健全的工程效益分享机制和移民参与机制等问题。当前。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改进非自愿移民政策体系的积极态势。并且在建立与完善政府移民管理机构.提高移民计划实施能力方面正在作出努力。同时非政府组织在推动非自愿移民政策重构方面也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建立与完善非自愿移民政策体系.改进非自愿移民安置效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9.
借鉴布迪厄的人口迁移“惯习论”,从文化的视角分析移民惯习对迁移决策的影响。阐述了移民归属感、平衡感、公平感和安全感四种惯习,构建了移民迁移意愿框架。结合长期补偿机制,分析其与移民惯习的契合性,结论表明:长期补偿机制与移民惯习契合性程度较高,移民搬迁意愿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水库移民与水电工程效益共享安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库移民一直是困扰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发展的难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水库移民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现有水库移民共享水电工程效益政策的局限性 ;从水库淹没区资源价值转移理论和一般系统论理论着手 ,深入分析水库移民共享水利水电工程效益 ,突破水库移民安置的传统做法 ,提出了水库移民与水利水电工程效益共享安置模式的运作方法 ,并应用广东省都坪水电站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国外大都市“白天人口”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晔琴 《南方人口》2010,25(6):24-31
不同地区之间的白天和夜间人口的变动信息以及人口在一天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段对于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环境、灾害和紧急救援行动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中心区域的活力已不仅仅体现于当地的居住人口,以"日"为周期的通勤和其他经济活动人口对中心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旨在对国外有关大都市"白天人口"的研究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白天人口研究的发展和现状,同时也可以对我国开展相应的白天人口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城乡统筹战略指导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克源  谢瑞 《西北人口》2009,30(3):125-128,F0003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以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基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路,城镇和农村实施的是内容和标准完全不同、甚至是城镇低保制度优于农村低保制度的不公平的现状。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以城乡统筹的战略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城乡统一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条解决城乡贫困问题的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2011年数据,实证分析子女"啃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考虑了数据聚类特征的情况下,发现老年人向子女提供经济支持有利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提高,而照看孙子女则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而且,上述影响在不同老年人群体间缺乏一致性,也就是存在性别、城乡、年龄、不同经济状况间的差异。此外,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经济状况及所在社区情况都会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健 《西北人口》2010,31(4):17-21
以蔡防为代表的一些国内学者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的论断.其引发了众多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本文选取了我国目前“刘易斯转折点”的界定、民工荒、普通劳动者工资、人口红利和未来政策导向等研究观点作以综述并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经历了长期的制度实践和政策调适.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制度模式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多数工业化国家也同样经历了“先城市、后农村”的养老保险发展历程.这对我国当前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二元分割走向统筹整合有着重要的经验启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城市农村双向推动、制度统分双层结合、时间序列上的分步渐进和空间层次上的梯度递进是社会养老保险城乡统筹应遵循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就业或再就业问题是影响老年人生活以及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制定有关老年人就业政策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对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首先通过交叉表描述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基本特征,然后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检验各个因素的显著性。通过Logistic回归检验,发现在影响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诸因素中,年龄的高低、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的好坏等自身因素对就业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受教育水平对就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单身”热潮的社会学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双燕 《西北人口》2008,29(5):49-54
单身现象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尽管今天的“单身”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仍然有其相似特征和产生的深层原因,并且对社会产生了物质、精神、制度文明等方面的影响,针对其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初步的建议和对策,引导和规范“单身”行为,使之朝向更积极的方向前行。  相似文献   

18.
苏杨  尹德挺  黄匡时 《当代中国人口》2008,25(5):7-18,34-40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管理理念的转变,中国人口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政策目标由单纯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逐渐转变为“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此相对应,中国的人口政策已经发展为包括人口数量控制和人口分布控制两个大类及其相关的优生、就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社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In seeking a solution to its population problem, China, as a developing socialist country, has been making unremitting efforts to develop economy while controlling the rapid growth. The objective is to control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so that population growth may be in keeping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mmensurate with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ast decade, and particularly since 1979, China has made much progress in developing economy and gained remarkable successes in controlling population growth. The natural population growth rate dropped to 1.15% in 1983, from 2.089% in 1973. Living standards have improved with a gradual annual increase of per capita income. All this proves that the policy of promoting family planning to control population growth along with plan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orrect. In China family planning is a basic state policy. The government has advocated the practice of "1 couple, 1 child" since 1979. This does not mean that 1 couple could have 1 child only in every case.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guida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mily planning programs in the light of specific condition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s, cultural backgrou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he wishes of the people in different localities. The requirements are more flexible in rural than in urban areas and more so among the people of national minorities than among the peopl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rural areas, couples who have actual difficulties and want to have 2 children may have a 2nd birth with planned spacing. In carrying out its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China has consistently adhered to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state guidance with the masses' voluntariness.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encouraging the people's own initiatives, through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which is the key link in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相似文献   

20.
“居家养老”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在梳理"居家养老"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三种类型。然后,分析了三类观点产生的历史根源,评述其贡献与不足。最后,从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提供主体与服务提供主体的视角,厘清了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并重新界定了"居家养老"概念,以期对我国居家养老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