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粹主义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政治现象,它有“左”的一面也有“右”的一面,也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变种。关于中国是否有民粹主义,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就这一问题从民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入手,对毛泽东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区别,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和批判,以及国外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2.
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一个亟待澄清的基本理论问题关于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史学领域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认识问题。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明确地指出,自原始公社解体以来,“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揭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1879年马克思、恩格斯曾郑重宣布:“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很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②。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动力问题的权威论断。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  相似文献   

3.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历来有强调“斗”即同各种错误东西作斗争的一面以及强调“和”即吸收各种合理东西的一面这两种观点。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不但表现为“斗”,也表现为“和”,是“斗”与“和”的辩证运动。“斗”与“和”,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虽有主次之分,却是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经很充分,并且写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科书。正是这一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研究基调。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人也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就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人表现和实现现实生活的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形式”。人的表现形式既有根本的一面也有动态的、多样的一面,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性与多样性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5.
王张江姚“四人帮”本来是地地道道的尊孔派、林彪一类的野心家。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们别有用心地转移斗争大方向,打着“批儒评法”的幌子,到处放毒,明目张胆地为资产阶级的旧史学体系翻案。为了揭露他们的极右派的反动面目,肃清其流毒,对他们在“批儒评法”中散布的种种修正主义谬论,必须予以批判。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这是唯心史观同唯物史观、修正主义同马克思主义长期斗争的一个根本问题。历史上一切反动派及其代言人,从维护或复辟剥削  相似文献   

6.
去年,在我国史学界,展开了对一些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讨论,盛况空前。以曹操评价问题的讨论来说,参加讨论的人和讨论的范围,都极为广泛,牵涉到各个方面,发表的文章也已经不算少了。毫无疑问,这已经展开起来的学术问题的讨论,对于我国史学研究空气的活跃,学术的繁荣,对我国古代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建设工作,均将带来很大的好处。继曹操问题讨论之后,“替殷纣王翻案”的讨论,也有了很好的开端。到目前为止,虽然发表的文章还不是很多,这当然是有些特殊的原因,正如束世徵先生所说,“翻这一案,比替曹操翻案要困难得多,因为史料太少了”,但就目前已经发表了的几篇文章看来,对于殷纣王的历史评价,的确是进行了较为认真的、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科学探索和正确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的前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这一基本问题都曾做出过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胡锦涛的贡献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做出了“求真务实”的高度概括;赋予“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更高的思想地位;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明确了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大众化等。胡锦涛的探索和回答大大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创新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受、认识、评价以及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历史过程.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应该是指从俄国“十月革命”到1927年“八七”会议这一历史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观.它的形成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即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前的初步接受期、从“五四运动”到党的“二大”的形成确立期、从党的“二大”到“八七会议”的转变发展期.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们许多珍贵品。”还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态度。我们对于历史上的教育问题,也应该用这种态度进行研究。根据这一点肤浅的认识,我想谈谈教育史上的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阶级社会中有没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以及它们是怎样结合的;怎样评价古代教育的问题,以及学习教育史是否就是为了批判。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开头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9页)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毛泽东同志把它的论述认识论的著作,干脆叫《实践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古老的文化,都是由两种因素构成的,一个是阶级的和时代的烙印;另一个是民族的精神特性。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这里面既有先进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因此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此同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还有另一面,即由历史长期积聚、总结、升华而形成的优秀民族特质——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亚洲东方延续几千年的精神支柱。所以,在今天研究、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时,不能不注重研究、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就强调过“民族的精神发展”。譬如德国人曾经强调过“日尔曼精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当代世界动荡中的民族和军事冲突,隐含着深刻的宗教背景。从历史上看,宗教既有与社会相适应的一面,又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世界各国处理宗教问题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方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王芳恒博士《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工程》一文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相信关注这一领域学术动态的读者不会放过。在本期“民族学研究”栏目中,石开忠博士《宗教象征的来源、形…  相似文献   

13.
在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认识论的传授和研究中存在着一些欠科学的互相矛盾的倾向,急待解决。本文仅就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还是“经验”这一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规律的哲学学说,它是以认识能力、认识来源、认识过程、认识标准和认  相似文献   

14.
被誉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 ,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 ,推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排除种种阻力与干扰 ,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政绩 ,缔造了所谓万历新政。但是身后遭到不公平的待遇 ,令人感慨系之。后人在复述这一段历史时 ,在赞誉他的同时 ,导致一种过于讳言其过的倾向。本文透过四个方面的剖析 ,意在窥探这位政治家的内心世界 ,以显示历史的另一面 ,更接近其真面目 ,并非故意抬杠 ,做什么翻案文章  相似文献   

15.
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论的重要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至今连“社会心理”这样的重要范畴都被排斥于唯物主义历史理论之外。这不仅影响了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也妨碍了人们自学利用“社会心理”正确地推动工作。今天,社会心理科学的研究有了一些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的社会历史,马克思对“人”的理解是侧重它的本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早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常识”为人熟知,而本文则对这一“常识”性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思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惟一来源。理论和理论的关系,只能是继承和被继承的关系,而不能是来源和被来源的关系。历史上任何科学理论都只是人类认识长河中的“流”,而不是“源”。马克思主义只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的科学创造,而不是对前人优秀成果的简单编辑。把实践和前人理论并列为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多源论”。作者认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书应译为《马克思主义的三种史料和三个组成部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来源,对于解决理论脱离实际、落后于实践的倾向,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实践,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社会主义财政特性的传统认识是,社会主义财政具有人民性、生产建设性和计划性。但近年来有的同志对社会主义财政的“三性”提出置疑和非议,以致在社会主义财政特性这一理论问题上造成了一定混乱。因此,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进一步的分析,以澄清理论是非。  相似文献   

18.
去年第四期《开封师院学报》刊载的《直接经验,认识论的基石》一文,企图说明直接经验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兼批“四人帮”大反经验主义的谬论,但是,在什么是认识论的基石、怎样看待直接经验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规律是什么等等重要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直接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吗?这有问题。认识论讲的是认识的源泉、内容、发展规律和检验认识的标准等等,直接经验是感性的局部的认识,同时属于主观的东西,怎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呢?作者摘引了毛主席的两句话,一句是“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一句是“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由此得出直接经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石的结论,这是很欠斟酌的。  相似文献   

19.
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的头脑中萦绕着,这就是马克思究竟是怎样成为“马克思”的。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了马克思一些早期著作之后,我认为“求实精神”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中起了重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时指出:“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75页)“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2页。)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最成熟最核心的内容,这一思想的形成有两个来源,一是他早年的经历和当时一些社会名流及其社会思潮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而使“工读并行”合乎逻辑地升华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内容、形式等方面,有其合理的现实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从而导致实践中出现一定的偏差。最突出的问题是对这种结合定位在体力劳动上,而不是劳动过程中的智力、科技要素上,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意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不完全一致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反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