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性善论”,倡导“民本”和“仁政”思想,强调平等与和平。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但是,由于中国在历史上缺乏作为法律权利主体的个人和集团,缺乏对人权概念的现实要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人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人权健康发展的意识和思想,如“和谐”观念、“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人权思想,应该加以坚持。同时,从发展人权的角度看,应从平衡权利和义务、弘扬法治精神和提倡现实主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新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以拓展其思想并助于他的实践活动,其思想中既有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点,也有以传统文化建构其思想体系的特征。孙中山的传统文化观的三维结构体现在能够从“因袭”传统文化与“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获”,积极主张对传统文化保存好的和放弃不好的;强调在恢复中华传统文明的同时仍要学习外国长处的层面。这样的文化观不但超越了前人,而且对后人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期第一篇发了张岂之教授《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请读者注意。孙中山是具有中国传统素养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和成长环境都与当时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览他的整个论著,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理论和精神,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这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作者从四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最后得出结论说:“从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反思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行为之门径’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能‘趋时’,即‘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于人群之需要’,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前进。”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以农为经”,全面发展中国的农业,并指明了改良农业的切实方案;其次是。以商为纬”,谋国家之富强,体现出与传统“重本抑末”观的显著不同;再次是民生主义,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同时对劳苦大众给予了深厚的同情.孙中山早期经济思想的文化渊源,一方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包括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有关学说.他对待中国和西方的文化,都是采取历史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态度,而不是盲目排斥或承袭.  相似文献   

5.
三民主义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之一,是孙中山先生综采中西文化而建构的鸿篇巨制。以往学者们在探讨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时,大多注意从孙中山所接受的西方文化背景中寻找,这虽然基本上正确,但不无偏颇之处.三民主义产生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孙中山为适应中国革命需要而创立的政治理论,不可能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孙中山本人曾经谈到,三民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DI.这一说法是大体符合实际的,事实上,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其吸引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其中南洋及美洲华侨贡献尤大。本文分析了华侨的文化背景,对于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各自特征与华侨中的民族主义的关系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就传统文化及变化中的近代文化与华侨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了华侨民族主义感情的内在原因。同时,对于孙中山等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近代化的理想来宣传华侨,发动华侨也作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华侨文化背景中的西方性因素与其接受近代化理想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先生早年在香港受洗加入基督教,此后他虽然投身于革命事业,仍一直保持对基督教的信仰。但是孙中山对基督教义的认识、他所崇仰的具体对象前后却有甚大的变化。这种对西方宗教的信仰深刻地影响了孙中山一生的文化取向,显示出他摆脱中国传统文化束缚的力度。然而孙中山从来不曾同本民族文化完全离异,他的文化取向与宗教信仰经历了由重合到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华夷之辨"的思想是《春秋》大义之一。所谓华夷之辨,是要辨明诸夏(华夏)与夷狄之间的不同。华夷之辨是道德之辨和文化之辨,而不是种族之辨和民族之辨,华夷之辨无种族主义色彩,华夷之辨也无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完全是来源于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国家思想和理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彻底背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华夷之辨"的思想,孙中山之民族主义异于"华夷之辨"。凡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之论者皆失之。  相似文献   

9.
经过改造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涵盖了孙中山思想的全部内容,非常贴切地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主要精神,而且是孙中山伦理思想的精义,在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孙中山将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精华相结合、并根据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和完善的产物,因而不仅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而且较之以往传统伦理思想有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的现实内涵。  相似文献   

10.
如同中国近代其他杰出人物一样,孙中山也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流和融合的时代,因此他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一些问题:究竟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处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怎样才能将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就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孙中山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源流、法制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初步探讨 ,认为清朝专制制度的极端腐朽是孙中山法制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思想基础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源头活水 ;孙中山法制思想体系主要由民权主义、五权宪法、权能分治论三部分组成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立论基础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核心内容 ,权能分治论是孙中山法制思想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文化思想述论李学功作为一代资产阶级革命领袖、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所论是孙中山的文化思想。中山先生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忙碌一生。身后遗留下多达五百余万字的宏篇巨制,虽然系统研究文化问题的专论、专著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在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时代背景下,他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之路: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学习外国进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创造顺应时代发展趋向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文化。孙中山文化创新的构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评论内涵丰富,仅将其视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失之简单。它的历史文化基因是中国儒家的“大同”文化传统,而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毛泽东这方面的思想既体现了他的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意识,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意识。这充分表明,毛泽东确实堪称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对社会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期在孙中山的研究方面刊登了彭树智教授的《孙中山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一文,此文与上期发表的张岂之教授的《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一文虽然探讨的角度不同,但人们不难从中看出,孙中山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本文是作者近著《现代民族主义思潮》一书中的一章,主要研究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亚洲民族主义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作者从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宏观史学角度,考察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比较了它同甘地主义、凯末尔主义的异同,探讨了它对苏加诺主义的影响,认为它以“革命民主型”的风貌而置身于亚洲民族主义思潮之林。孙中山民族主义之所以具有“革命民主型”的风貌,在于孙中山是顺应世界进步潮流的“与时俱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于他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于他始终根植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他的“大亚洲主义”就是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对“西欧中心”和“世界主义”的反帝的民族主义文化观。这种文化观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观,与整个民族主义融为一体,超过了同时代亚洲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年中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色表现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经世致用”精神;重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倡社会物质和道德教化协调发展;坚持“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的中庸哲学。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面临着被民族主义所压抑、与古代民本主义相错位、与民众素质相脱离等多重困境 ,从中我们不难窥见时代条件、文化传统与民众素质对思想家所起到的难以逾越的制约作用。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困境 ,凝聚着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时代矛盾和文化冲突 ,折射出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生政治观扎根于中国现实土壤和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对当前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是我国传统民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存在必然的差异性,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民生政治观。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型出现了质的飞跃。究其原因,一是时代的推动,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苏俄的帮助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二是孙中山的中西文化观的变化:对近代西方文化有取、有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尊、有斥。终于促使他的思想在晚年走向进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南京大学已故校长匡亚明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组织编撰的一套大型学术丛书,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遴选出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的270余位代表性人物作为传主,以评、传结合的形式,勾勒出中国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