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全球经济的日趋一体化,使国内、国际经济具有高度相关和相融性,也呼唤着媒体经济报道的前瞻和贴近性.本文以河北媒体为例,解剖了目前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的与前瞻和贴近性不相适应的窄、浅、虚、旧等种种问题,并对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转变思维模式、加强报道策划、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使经济报道具有前瞻和贴近性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级媒体的经济报道,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的贴近性,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笔者试对这些媒体的经济报道不能贴近受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
党报经济报道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优势 ,但是很容易陷入疏离市场 ,围着政策打圈的境地。只有结合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可读性 ,强调服务性和贴近性 ,同时创新写作手法 ,才能真正发挥党报优势 ,抓住市场。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渤海经济带的出现,经济形势的发展给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报道视角老化、报道模式僵硬、视野狭窄、服务性差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经济报道领导视角和宣传视角突出,人文关怀不足,前瞻性不够,服务百姓的实用经济信息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经济报道要树立受众中心观念,增强经济新闻的服务性、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树立大经济观念以拓展经济报道的范围,跳出传统的思维惯性的局限,采用多重视角审视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等建议。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对记者也提出了提高经济素养,利用多种智力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渤海经济带的出现,经济形势的发展给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报道视角老化、报道模式僵硬、视野狭窄、服务性差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经济报道领导视角和宣传视角突出,人文关怀不足,前瞻性不够,服务百姓的实用经济信息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经济报道要树立受众中心观念,增强经济新闻的服务性、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树立大经济观念以拓展经济报道的范围,跳出传统的思维惯性的局限,采用多重视角审视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等建议.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对记者也提出了提高经济素养,利用多种智力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企业报道已经成为当今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报道由于与其他新闻报道不同,与社会经济、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都休戚相关,因而在报道内容、信息采集渠道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旨在充分认识企业报道的内容和信息来源的前途下,对企业如何参与和加强企业报道做一些浅显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目前地市晚报经济报道存在的不足,并从经济新闻的实用性特点,提出了从注重有用性、提高传播效果、改进表现手法、选择角度和加强专业学习等方面提升晚报经济报道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领域中各种传播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等)愈来愈把经济报道放在重要位置,并对自身的报道工作做了程度不等的改革。从总体上看,应该说,经济报道无论是报道实绩还是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然而,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报道工作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亟需加以解决(或曰加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已成为一种“习惯”,有的已成为群众不满意的老毛病。应该用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予以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的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 ,主要指对重大社会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深度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长篇报道或多篇连续 (系列、组合 )报道的形式 ,全面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 ,充分剖析新闻事件的矛盾特殊性 ,并揭示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预测它的发展趋势。1从 80年代至今 ,深度报道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报道方式 ,曾一度使报纸媒体在与电视等多元传播媒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 ,随着受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和参与意识的提高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特别是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经济报道必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只有强化经济报道在宏观与微观上的把握能力 ,才能使报道更具权威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经济报道难写,这是许多新闻工作者发出的由衷感慨。要使经济报道像其它社会性报道那样活灵活现,亲切感人,就面临一个视角转换及其展现问题。本文认为,新时期经济报道的视角转换及其展现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以人为报道主体对一切事物而言,人是决定的因素,作为我国建设事业中心任务的经济工作,其出发点亦在于此。抽象数字和材料堆砌、“见物不见人”是经济报道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关键。因此,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中心,围绕人的生活、人的行为、人的思想展开,应该是新时期经济报道的根本着眼点和视角切入点。经济日报作为…  相似文献   

12.
试析西方媒体北京奥运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西方媒体出于自身政治、经济、受众的需要,对中国能否成功举办奥运会存在着很大的偏见和误解,质疑、抵制北京奥运的声音一边倒,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受到严重的挑衅。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报道视角由质疑、抵制北京奥运会转向肯定和赞扬。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化得益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新闻宣传管理部门的有效组织、中国新闻媒体有效舆论引导以及知名公关公司的专业支持,这对于今后中国政府和媒体应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都市类报纸的经济报道,要变指导性为服务性,要从市民视角现察、分析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增强经济报道的新闻性、必读性,要主动介入策划各类经济活动,扩展报纸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政方针,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成为我们新闻报道的主旋律。 但是,目前大家都感到经济报道的难度很大,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而值得吸取的教训却不少。有些经济报道往往都是局限于就生产论生产,就产品写产品。人们都深切地感到经济报道应该从过去的那种动态性的、一点一线一面的报道模式中解脱出来,去大力发掘经济报道的深度。这是一个关系到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前途与命运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么,如何发掘经济报道的深度?这里谈几点不太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都市类报纸的经济报道,要变指导性为服务性,要从市民视角观察、分析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增强经济报道的新闻性、必读性,要主动介入策划各类经济活动,扩展报纸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力争经济跃上新台阶的形势下,如何充分认识和搞好对外经济报道的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文拟从传播学的角度,阐发一些关于对外经济报道的思考。观念的裂变:传播控制与对外经济报道传播控制,主要是指将大众传播媒介视为一种社会组织,研究它在社会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研究政府与这些特有社会组织的关系。在我国,过去,传播控制问题是一个相当敏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先根 《湖南社会科学》2004,(4):198-198,200
为了加大经济新闻的报道力度 ,各大媒体都在加大经济报道的份量。从运作来看 ,涌现了一些好的深度报道。但从总体来说 ,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大块大块的、动辄数千字的经济报道文章 ,是否都能让读者有勇气、有耐心从头到尾读完呢 ?我们不得而知。不少读者反映的头版深度报道不深的问题 ,其中也同头版缺乏有力度、有份量、有深度的区域经济新闻有关。抓好深度报道 ,特别抓好深度区域经济新闻报道 ,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不是一篇短文能说清的。笔者以为 ,深度区域经济新闻报道要抓住读者“眼球” ,除了新闻题材本身要新鲜、重要之外 ,在表现手…  相似文献   

18.
杨志平 《兰州学刊》2013,(12):199-202
近年来,地方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直播意识强,迅速敏捷,信息丰富,公开透明,并能控制舆论制高点,正确引导舆论,但一些媒体还存在官本位意识较强、直播报道机制不健全、报道编排的粗放与无策划、记者编辑业务不精准等问题.文章就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点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马国权 《兰州学刊》2003,(5):208-208
一、常规经济报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 ,普遍不“深”、不“新”。其表现形式为一厂一店 ,一事一报 ,一项一报等等。其问题主要反映在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等方面。第二、思路绝对化。其表现形式为非黑即白 ,非此即彼。这种思路不能辩证地看问题 ,缺乏思辩色彩 ,容易绝对化。比如关于企业破产、兼并、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农民外出打工等 ,对不同对象来说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其好坏不是绝对的。对这些内容的报道 ,就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第三、语言枯燥、乏味 ,形式呆板、拘谨 ,内行不愿看。其原因是由于记者在写…  相似文献   

20.
所谓经济新闻的超前性报道 ,就是从社会的经济发展变化的现实出发 ,对正在萌芽、发展和将要萌芽、发展的经济事件进行实事求是、兴利除弊的超前性报道 ,客观的探索其发展过程 ,展望发展前景 ,以求正确引导舆论的一种报道形式。本文论述了经济新闻超前性报道的可行性及理论上的合理性 ,以及新闻工作者搞好新闻超前性报道的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