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社会阶层流动进入了以市场化为主动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的职业高级化为主轴、以内涵式流动为特征的常态流动阶段.高等教育在社会阶层良性流动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分层使高等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中产生不公平现象己成为社会现实.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教育机会实现的平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阶层良性流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郭亮  翟洪峰 《兰州学刊》2003,(5):133-134,100
社会分层中孕育着社会现代化向更高形态发展的社会因子.社会分层促进了中国社会由"身份制"向"契约制"的转变,塑造了公民的现代人格;社会分层激发了社会利益群体和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催生了初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从而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分层引发了社会成员的大规模流动,造就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的雏形.而人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和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三个子系统,如果从其实现的社会机理来看,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又具有本质意义和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教育对二战后美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学术论坛》2007,(1):177-179
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率是衡量现代社会开放性的主要指标。社会流动率越高,社会的开放性越强。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二战后,在政府的干预下,美国社会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近年来,美国社会阶层上升流动率降低,先赋因素越来越成为个人社会阶层的决定因素。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的教育系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出了问题。文章通过对二战后美国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之间关系的论述,揭示政府的教育政策在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游龙波  徐彬 《东南学术》2007,(6):116-123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及其相应利益结构的分化与重组,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并对党的执政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面对此形势,首先必须认真研究把握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趋势及其特征.本文着重对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特征,从阶层的构成、流动、利益和认同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2006年11月通过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所作的一项电话访问资料,通过香港代际和代内职业流动状况来描述分析香港近30年社会阶层流动的状况.本文指出香港社会阶层的流动性高,中层以下尤其显著,反映阶层结构具有开放性,其中教育是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在收入分配两极化越来越显著的香港社会中,个人奋斗的价值现为何仍然被多数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橄榄型社会结构即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是指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而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比例都较小的、"两头小,中间大"形如橄榄球的社会结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相对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模型.而当前,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尚未发育成橄榄型社会结构.本文将从社会阶层内部及各阶层之间的社会流动机制来分析阻碍我国形成橄...  相似文献   

7.
从动态的角度描述社会结构中各阶层的流动以及分析社会结构分化过程是社会流动研究的要点.在社会阶层流动的研究中,农民工流动是重要的课题.文章从流动的机制、动力、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农民工流动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研究,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在个人社会化和其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社会阶层的分化、维持和流动有着重大影响。然而,随着我国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教育也受到了来自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呈现出阶层化的现状。教育阶层化作用于受教育的青少年,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体现了阶层封闭性,成为社会阶层再生产的机制之一。本文将以个案为基础,考察教育阶层化的具体表现,并试图分析阶层再生产教育机制的具体内容及运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社会阶层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社会风险的保证。社会阶层的分化带来了利益的分化、调整和重组,也由此导致了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的变化。从社会资源流动和分配关系这一角度来看,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突出表现为社会各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上的关系和谐。其中,经济资源的流动和分配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决定性力量,而经济利益关系的代际传递和发展无疑会受到社会各阶层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简要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 ,揭示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展的三个基本趋势 :加速流动趋势 ;多元化趋势 ;从“金字塔”向“橄榄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社会阶层结构位序的变化既表现为社会流动过程,也表现为社会流动机制作用的结果.新中国60年社会流动的基本轨迹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流动机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新中国的前30年,社会流动机制以先赋性规则为主导;后30年,社会流动机制在指导思想、规则选择和政策导向方面实行了三大转变,后致性规则日益成为主导社会流动的基本原则.在今后的社会变革中,自主、公平、平等的流动机制的继续完善和发展,将促使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和活力喷涌.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化的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研究成果,对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化趋势作了八个方面的判断:劳动分工与职业将成为判别阶层的主要标准;社会分化将产生更大的社会差别;两极分化的社会已经来临;社会阶层的轮廓已经浮现;通过正当职业途径进入富裕阶层的人会越来越多;社会阶层结构的弹性空间不断加大;贫困者阶层将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保护;非政府组织将成为调节各阶层利益关系的重要纽带;社会阶层结构的动荡源高度集中和明晰。  相似文献   

13.
陈泽环 《河北学刊》2002,22(5):43-44
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论断以来,我国理论界原先对阶级、阶层问题的研究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出现了一些代表性的论著。例如,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明确提出,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14.
宁欣  张天虹 《河北学刊》2003,23(4):164-168
中央官学正式建制始于汉武帝创立太学 ,此后历朝继续扩充和不断完善 ,逐渐形成多学科、多层级、建制完备的中央官学体系。中央官学适应不同时期政治和文化统治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 ,这些调整与变化不仅反映了教育体制和文化学术思想的变化 ,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化与社会阶层的流动轨迹。本文主要勾勒了汉唐时期中央官学招收对象的变化 ,论述了官学由贵族等级制向平民普及性的转变 ,它是中古时期社会变化和社会阶层流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流动受到严格限制。改革开放改善了社会流动环境,激活了社会流动机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现阶段的社会流动中还存在不少制度性障碍,根除这些障碍,进一步推动社会流动,促进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必须公平配置公共资源,为较低社会阶层者增强流动的人力资本提供相应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曾出现"民工潮",本世纪初又有了"民工荒"."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改革的成效.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中,制度成为关键因素,并且是主要的瓶颈,如何跨越这个障碍是能否实现上述转变的关键.通过分析中国"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的制度瓶颈,以及对农民工生存现状的剖析,来探索如何跨越这个瓶颈.  相似文献   

17.
叶碧英 《理论界》2006,(4):133-134
教育在我国当代社会阶层分化和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促进弱势群体向上良性流动,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维护教育公平这一途径,可以切实有效地促进弱势群体向上流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阶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阶级或社会阶层都是指社会的一种层序结构,由于分配或占有的社会资源的不同而表现为事实上的一种不平等状态.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理论系统地分析了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产生与消亡、社会阶级(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以及各社会阶级(社会阶层)的相互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社会阶层观,并以之为指导构建一个合理的现代化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婚姻流动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流动是指社会人口因通婚而在社会阶层和社会空间中移动的现象。婚姻流动是社会流动的形式之一,在我国农村,婚姻流动还是一种主要的人口流动方式,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移民等其它人口流动方式。农民以通婚为途径迁居他乡形成了农村中持续不断的人口流动,这种流动客观上对农村各地社区间的成年人口性比例起着自发的调节作用;主观上则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多个国家遭受到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冲击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既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利益,又要减少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所带来的风险,已成为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性问题.本文从国际资本流动的收益和风险组合的分析出发,探讨了在不影响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的条件下防范国际资本投机性冲击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